天天看點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作者:苦行僧225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一,關外時期

後金初建時,以包括長槍在内的冷兵器為主要裝備。《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規定“每出家圍獵,無論何往,皆攜甲胄、槍、長矛、箭等兵械”。

《熊廷弼集·巡按書牍第一·答王霁宇制府》中,熊廷弼總結道,對付建州女真有“七難”,其中一條是:“彼步兵數千人善用長槍,騰山短戰,而我兵騎射無所施”,可見當時後金軍隊常用長矛。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滿文老檔》插圖

其後随着形勢的發展,後金軍隊開始使用火器。

《滿文老檔》記載:天命六年十一月初四,努爾哈赤令部分軍隊,“選可佩弓之壯者,令其佩弓。其不能佩弓之人,悉令執三孔炮及铳槍”;天命八年四月初一,努爾哈赤出征時,“著每牛錄遣甲兵百人,以十人為白巴牙喇,攜炮二門,矛三枝”。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神威大将軍炮,皇太極鑄造,午門廣場陳列(已撤),來源:網絡

彼時後金尚不能自造火器。《八旗值月檔》中寫道:皇太極天聰五年時後金首次鑄造大炮,“先是連鳥槍尚未造,造炮自此始”。

努爾哈赤至皇太極天聰五年期間,後金裝備的火器大約來自繳獲。如《滿文老檔》記載:天命六年七月十三日,“牛莊之人繳來甲二百副,弓二百張、箭及藥箭一千枝,大炮彈三千發、小炮彈五鬥,鋼鐵五十斤”。

繳獲無法保證穩定供應,是以早期後金軍的火器裝備量不會太高。包括長槍在内的各種冷兵器是一線部隊的重要裝備。《清史稿》記載,努爾哈赤初建後金時,與烏拉那拉部作戰,揚古利“持矛突陣,殺烏喇兵七”。《滿文老檔》記載,崇德元年十一月,清軍進攻北韓,“每甲士攜箭五十枝、二甲士合備長槍一杆”。

二,順治時期

入關後,清軍部隊分為八旗、綠營兩大類。

早期八旗軍隊的建制較為粗糙,僅有步軍營(步兵)、骁騎營(騎兵)、護軍營(親衛精銳)、前鋒營(開路哨探)四個編制,其兵種分别稱步甲(步軍)、馬甲(骁騎)、護軍、前鋒。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清代弓箭,荷蘭某收藏家藏品,來源:網絡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記載,順治五年,清廷規定八旗步兵裝備“甲一、胄一、腰刀一”,騎兵則裝備“甲一、胄一、櫜鞬一、弓一、箭四十、腰刀一”。步兵又分弓箭兵、長槍兵、鳥槍兵三類,“長槍兵給長槍一”。同時又記載“直省兵均照此給發”,也就是綠營的裝備與步兵相同。

由此可見,在順治時期,長槍還是八旗軍隊重要的武器。此時民間武裝也多用長槍,順治十四年,福建巡按成性上疏,建議福建“宜令居民築土堡,多備長槍鳥铳,習為團練”,防備台灣鄭氏襲擾。

二,康乾時期

(一)八旗

1.八旗部隊編制訓練概況

康乾時期,清軍建立了更多的部隊編制,至乾隆時期,京師八旗的主要機關包括:親軍營、步軍營、骁騎營、護軍營、圓明園護軍營、前鋒營、藤牌營、漢軍火器營、内火器營、外火器營、健銳營、虎槍營、内府三旗(其中又分骁騎、護軍、前鋒)。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虎槍,故宮博物院,來源:(微網誌使用者)龍哥說劍

上述部隊中,漢軍火器營及内、外火器營為專職火器部隊;健銳營為兼練冷兵器的火器部隊,其制式兵器即包括“健銳營長槍”;虎槍營一般不參與作戰,主要負責陪同皇帝圍獵,兵器為虎槍;藤牌營為漢軍下屬部隊,作戰任務包括山地作戰、保護炮兵等,主要裝備有藤牌,扁刀,挑刀。

其餘部隊則可視為普通作戰部隊。按《清史稿》記載,八旗訓練制度規定:親軍營、内務府三旗、骁騎營、護軍營主要訓練騎射、步射;前鋒營、圓明園護軍營訓練騎射、步射、鳥槍;步軍營訓練步射;巡捕營(步軍營轄)、城門骁騎(步軍營轄)訓練鳥槍。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骁騎長槍,故宮博物院,來源:《文物藏品定級标準圖例·兵器卷》

從訓練制度來看,八旗普通作戰部隊的武器主要為弓箭和鳥槍。但《清史稿》成書較晚,這種訓練狀态何時定制無法确定,至少在康熙、雍正時期,八旗并未擯棄長槍,如《欽定大清會典則例》記載,康熙三十年,清廷規定護軍營、骁騎營“二人合給長槍一杆”。

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為火器取代冷兵器的時期,而火器的普及需要時間。漢軍火器營初建自康熙二十二年,内火器營建自康熙三十年,外火器營建自乾隆三十八年,健銳營建自乾隆十三年。康熙三十年時,八旗專職火器部隊僅漢軍火器營一部,是以彼時冷兵器作戰還十分重要,長槍尚不能完全淘汰也屬正常。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清代槍頭,大都會博物館,來源:網絡

護軍營、骁騎營均為京師八旗編制,八旗除了京師八旗之外,還有分散在各地的駐防八旗。《清史稿》記載,康熙二十三年,“京口(鎮江)步軍内兼設鳥槍、弓、箭、長槍、藤牌等兵額”。八旗除了普通軍隊之外,還有“教養兵”,又稱“養育兵”,為八旗的預備役部隊。雍正二年,皇帝“谕各旗共選四千八百教養兵,習長槍挑刀各藝”。可見駐防八旗、教養兵也裝備使用長槍。

此外,如果作戰需要使用長槍,八旗也會在戰前進行針對性訓練。《清史稿》記載,和通泊之戰前,雍正十年“以邊陲用兵,操演加勤,免各旗輪班值日,專習騎射長槍”。《乾隆實錄》記載,乾隆四年,清廷将未列入昭忠祠的陣亡将士名單補入昭忠祠,其中就包括多名陣亡于和通泊的“長槍護軍”、“長槍馬甲”。

清軍針對準噶爾練習長槍,可能屬于一種戰術上的探索。和通泊是清軍的知名敗仗,戰後京師八旗“家家戴孝”。這種大敗可能進而影響到清軍的裝備戰術選擇。如《乾隆實錄》即記載,乾隆三年,乾隆帝下诏稱:“旗兵操演。原止弓箭鳥槍。若令教習藤牌大刀等項。不但一時不能熟練。且使伊等平時練習技藝。改移撥置。志向不專。請将雍正十年工部造送之藤牌、大刀、擋槍、仍照數解還”。從“原止”來看,至少在雍正十年之前的一段時間内,京師八旗的主要裝備即為弓箭和鳥槍了。作戰失敗影響戰術并非孤例,如和通泊之戰中,主将嶽鐘琪還曾嘗試使用戰車作戰,并建立“車騎營”,但由于青海地形問題,戰車部隊表現不佳,戰後車騎營即被撤銷。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大閱圖卷》:火器營(滿洲護軍火器營),來源:網絡

乾隆時期清廷官方繪有反映京師八旗演練的《大閱圖卷》以及反映清軍平定回部的《平定回部戰圖》。兩圖均繪于乾隆前期,且寫實性較強。其中《大閱圖卷》可以視為清軍演練的标準圖樣,圖中參演部隊包括漢軍火器營、内火器營、骁騎營、護軍營、前鋒營。按此圖來看,參演部隊僅裝備鳥槍、弓箭、火炮,完全不用長槍。《平定回部戰圖》反映的是清軍同準噶爾作戰的場景,圖中清軍亦以鳥槍、弓箭、火炮為主要裝備,長槍甚少。

綜合來看,康乾時期八旗軍隊的長槍裝備率存在一個變化的過程,初始時期長槍仍然是主要裝備,其後随着火器的普及,長槍的裝備量逐漸下降,直至軍隊放棄長槍,以弓箭、鳥槍為主要裝備。但由于長槍屬于一種常見器械,且較為廉價,是以軍隊所謂的放棄長槍,可能更多展現在訓練的側重之上,而非将軍中長槍全部銷毀。即便是到乾隆後期,官兵仍偶有使用長槍的記載,如《乾隆實錄》記載,乾隆三十七年,清軍攻金川時,清将和隆武“麾衆蕩決,矢盡,以矛鬥”。

(二)綠營

綠營也以鳥槍為主要兵器。《清史稿》記載,綠營“步騎甲士列隊行陣,施放火槍,連環無間,如京營之制。若長矛、藤牌、扁刀、短刀之屬,各因其地之宜,以教士卒,鹹有成法”。

可能在康熙時期,綠營便逐漸不用長槍。《康熙實錄》記載,康熙三十一年,“上幸古北口總兵官蔡元署。令石匣副将王廷彪以下官員射。又令善舞長槍藤牌者、各試所能”。康熙帝專門觀看“善舞長槍藤牌”的士兵演練,似乎說明善舞長槍屬于不太常見的技能,與其并列的藤牌,亦為特種作戰武器(山地作戰等)。

綠營以鳥槍取代其他兵器的時期為雍正時期。《欽定大清會典則例》記載,雍正五年,雍正帝認為,鳥槍“能沖銳折堅,最為便利”,下令兵部調整内陸軍隊(主要為綠營)的鳥槍裝備,兵部的最終結論為:内陸部隊鳥铳裝備率設為30%,沿海部隊鳥铳裝備率設為40%,并對幾個主要省份的軍隊提出了具體的調整意見,如下所示:

山東綠營:鳥槍兵50%,長槍兵10%,刀牌兵10%,弓箭兵30%,另單設炮兵。

山西綠營:鳥槍兵40%,弓箭兵60%,另設炮兵;殺虎協的300名藤牌兵保持不變,其餘各地的長槍兵、扁刀兵均改用弓箭鳥槍。

河南:開封駐防八旗設馬軍弓箭兵,步軍弓箭兵,鳥槍兵,子母炮兵,長槍兵;河南督标設馬軍弓箭兵,步軍弓箭兵,鳥槍兵,炮兵,藤牌兵,大刀兵;河北鎮标、南陽鎮,設馬軍弓箭手,步軍弓箭手,鳥槍兵,炮兵,護炮扁刀兵。

福建綠營陸軍:鳥槍兵50%,大刀兵5%,炮兵5%,藤牌兵5%,長槍兵5%,馬軍弓箭兵20%,步軍弓箭兵10%。

浙江綠營:鳥槍兵40%,長槍兵5%,炮兵5%,藤牌兵10%,弓箭兵30%,片刀兵10%。

廣東綠營:鳥槍兵50%,挑刀兵10%,炮兵10%,藤牌兵10%,弓箭兵20%(兼習雙刀和長槍)。

雲南、貴州、廣西綠營:鳥槍兵60%,炮兵10%,藤牌兵10%,弓箭兵20%(兼習藤牌)。

直隸綠營:紫荊關駐軍大刀兵全員換裝鳥铳。宣化鎮三眼槍長槍大刀兵改換藤牌

江南、江西綠營陸軍:三眼铳兵全員換裝鳥铳,長槍兵改用藤牌。

陝西、四川綠營:馬軍弓箭兵需兼習槍棒,守兵需兼習扁刀,提标中選200人專習藤牌。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清代鳥槍,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來源:(微網誌使用者)知兵齋

是以,至少在雍正前期,清軍綠營基本上便已經鳥槍弓箭化,僅有少部分士兵使用長槍。這種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因為将領的傳統思想需要慢慢扭轉。如《清史稿》記載,雍正時期,河南河北鎮總兵範毓皛移陣潮州後,上疏請令潮州營兵“如河北例,兼習長槍、短棍、連接配接棍諸藝”,朝廷商議後認為:“毓皛所議與廣東不甚宜。”

(三)其他軍隊使用長槍的狀況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藏軍照片

1.西藏駐軍

《清史稿》記載,“西藏旗兵,自乾隆五十七年始...初制,每番兵千,弓箭三之,鳥槍七之。嗣選唐古特兵三千,鳥槍、刀矛各半。至是新設額兵三千,每千人五成鳥槍,三成弓矢,二成刀矛。”

2.少數民族軍隊

《清史稿》記載,清将哈元生鎮壓苗民起義時,“千馀兵讨烏蒙,先至得勝坡,遇賊二萬。其黑寡、暮末二渠皆萬人敵。黑寡持長槍,直犯元生”。

三,嘉道時期

乾隆中期以後,農民起義頻發,而無論是農民軍還是前去鎮壓的清軍都常用長矛,尤以農民軍為甚。文獻中有大量關于清軍“矛傷”“中矛”的記載。可能是受戰争狀态變化的影響,清軍也加強了長矛的訓練。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歐洲關于長矛方陣搭配火器作戰的繪畫

另一方面,按歐洲軍事發展史,火繩槍普及後,軍隊使用一種被稱為pike&shot(即長矛方陣搭配火繩槍隊作戰)的戰術。中國火繩槍普及較晚,但戰術演化的過程都是相似的,嘉道時期重視長矛或許也跟火繩槍完全普及有關。

(一)清軍使用長矛的記載

《清史稿》記載:嘉慶元年,孫士毅鎮壓白蓮教起義時,“千總張超執長矛先登,斬其魁,追奔四十馀裡”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平定回疆剿擒逆》:柯爾坪之戰中的胡超

《清史稿》記載:楊芳征讨張格爾時,麾下胡超,“次日攻北莊,持矛步戰,殺賊過半,陣斬賊首伊瞞”。

(二)農民軍使用長矛的記載

《清史稿》記載:川陝白蓮教起義時,起義軍首領熊老八“年二十馀,死黨百馀,皆壯悍矯捷,所用矛長數丈,出沒老林,傷将士甚衆”。

《嘉慶實錄》記載:嘉慶十一年,白蓮教起義軍進攻華陽營,“參将何占鳌登城守禦、被矛傷堕落堡外”。

(三)清軍加強長矛訓練的記載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清朝兵技指掌圖說》:騎兵槍法,道光時期直隸總督讷爾經額編纂

《清史稿》中記載有一些嘉道時期軍隊加強長矛訓練的記載:

嘉慶十一年,“令德楞泰等兵丁,以十成之一兼習長矛,其制不得逾丈”。

道光元年,“令各軍均習長矛步槍,不得專精馬槍”,此處的步槍、馬槍即鳥槍步射、馬射。

道光十六年,直隸綠營兵“以四成習弓矢,二成習步槍兼馬槍,其刀矛二技,令藤牌軍盡習之。”

道光二十二年,鴉片戰争期間,“令天津增兵六千馀人,饬各将、備率新舊兵丁,悉加練習,首火砲,次鳥槍刀矛,輔以馬隊。”

道光二十二年,“二十六年,令各州縣民壯,随營調考刀矛雜技”。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平定回疆剿擒逆》:柯爾坪之戰

除了文獻記載之外,道光時期的繪畫中也有關于軍隊訓練、使用長槍的描繪。如道光時期直隸總督讷爾經額根據綠營訓練内容編纂的訓練手冊《清朝兵技指掌圖說》中即包含騎兵、步兵的槍法。由宮廷畫家繪制,反映清軍平定張格爾叛亂的繪畫《平定回疆剿擒逆》中有大量騎兵步兵使用長槍作戰的場景。

四,鹹同光時期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太平軍形象複原,來源:魚鷹社

太平天國起義後,半個中國陷入戰火,其後撚軍又橫行北方。和嘉道時期相比,鹹同時期的農民起義戰争烈度更大,戰術也更為成熟。這一時期可以大略分為兩部分:第一時期為太平天國起事至淮軍初建時期(洋務運動之前至初期),清軍、農民軍雖然也有少量先進火器,但整體還是以長矛和鳥槍為主;第二時期為淮軍成熟期至甲午時期(洋務運動蓬勃發展時期),擊發槍和開花炮成為主流兵器,這一時期清軍精銳逐漸不用長矛,但是如撚軍等起義軍,仍然大量用矛作戰。

以下材料如無特指,均為《清史稿》記載。

(一)太平軍、湘淮軍裝備狀況

1.湘軍裝備

按王闿運《湘軍志》記載,湘軍陸軍一營由4個普通哨和1個親兵哨組成。每個普通哨轄8隊,其中2個擡槍隊,各裝備4杆擡槍;2個鳥铳隊,各裝備10杆鳥铳;4個長槍隊,各裝備10杆長槍。親兵哨轄6隊,其中2個炮隊,各裝備劈山炮2門;1個鳥铳隊,各裝備10杆鳥铳;4個長槍隊,各裝備10杆長槍。

湘軍使用的長槍長一丈四尺,槍頭長三寸。陸軍作戰時,長槍隊和火器隊間隔排列,長槍兵保護火槍兵和炮兵,火槍兵和炮兵輸出火力殺敵。

但并非湘軍所有部隊的編制中都有長槍隊,曾國藩麾下勇将鮑超的霆字營,每哨8隊,4隊擡槍4隊鳥铳,不設長槍隊。

湘軍與太平軍作戰後期,太平軍大量使用洋槍。

按曾志文《排斥與迎納:晚清重臣對西洋武器的觀念轉化》(以下簡稱《排》)所述,曾國藩對洋槍的接受度較低,在同曾國荃的信中說:“餘不甚喜此物(洋槍),蓋其機最易壞,不過打二三十槍即須修整”,“當以擡鳥刀矛及劈山炮為根本”。曾國藩《書信集·複李榕》中認為“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書家不甚争筆墨,然則将士之真善戰者,豈必力争洋槍洋藥乎?”

但曾國荃、李鴻章等人均主張用洋槍。《排》中記載,曾國荃給曾國藩的信中寫道:“渠極言洋槍之有用,并求饬粵東厘局多為購辦,行之鮑、張各營,借以平中國之賊。此論亦實有見地”。

2.太平軍裝備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太平天國革命親曆記》:太平軍與清軍作戰

太平軍早期缺乏火器,士兵裝備大量冷兵器,以刀矛為主。根據英國人伶俐《太平天國革命親曆記》記載,太平軍的長矛為“頂端裝有鐵尖的長竹竿”,長“自八尺至十二尺不等”,太平軍長矛兵甚多,“隊伍中密林似的長矛”。

後期太平軍攻占蘇州、常州後,開始大量購買洋槍。曾志文《論清政府對太平軍外購武器的稽查》記載:鹹豐九年 , 江南蘇松太道吳煦禀告江蘇布政使王有齡:“近聞洋商多願販運槍炮、火藥售與長毛”;鹹豐十一年九月, 吳雲禀告吳煦:“僞忠王谕令周莊、陳墓各鄉官, 限令赴滬采辦洋槍一千杆、銅帽二十萬。”這裡的銅帽,便是擊發槍點火所用的雷汞火帽。吳躍農《洋務運動及金陵制造局與南京近代工業化》記載,李秀成回援天京時,曾國荃寫信告知曾國藩:“(李秀成部)開花大炮多尊及洋槍二萬杆,其火器精利遠優于湘軍百倍”。

3.淮軍裝備

按李元鵬《西式裝備引入後的淮軍軍事訓練》(以下簡稱《西》)所述,淮軍初建時,全面模仿湘軍,“公為定營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糧之數,悉仿湘軍章程,亦用楚軍營規以訓練之”。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洋槍隊的洋槍,國家博物館

《西》中記載,太平軍進入上海後,列強為了維護殖民利益,組建“常勝軍”,即俗稱之“洋槍隊”。其後,洋槍隊與清軍協同作戰,李鴻章目睹洋槍隊作戰後,認為洋人“大炮之精純,子藥之精巧,器械之鮮明,隊伍之雄整,實非中國所能及”,于是大量購買洋槍洋炮。至同治二年,李鴻章攻打蘇州時,淮軍全軍人數合計 5 萬餘人,裝備洋槍數量高達1. 5 -1. 6 萬支。

(二)使用長矛的記載

洋槍的引進普及需要過程,在這段時期内,清軍和太平軍都保留了大量長矛。

1.清軍使用長矛的記載

(1)奕䜣

恭親王奕䜣年少時即好武,“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

(2)塔齊布

湘軍将領塔齊布作戰時,“背負槍,挾弓矢,二卒持長矛、套馬竿從”。塔齊布在嶽州與曾天養部作戰時,“忽有悍酋獰髯睅目,持槊來犯。健卒黃明魁矛刺酋墜馬,塔齊布手刃殪之,獲其旗,知為僞丞相曾天養”。

(3)李臣典

李臣典“鹹豐八年,戰吉安南門外,國荃受重創,臣典大呼挺矛進,追殺至永豐、新淦”。

(4)淮軍

李鴻章與太平軍作戰時,曾經誘殺太平軍投降将領郜雲官等八人,“諸酋出城谒鴻章,留宴軍中。酒半,健卒百馀挺矛入,刺八人皆死”。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晚清南方士兵,來源:(微網誌使用者)易水寒

(5)黃鼎

同治三年十二月,黃鼎與撚軍作戰,“鼎乃結圜陣,騎兵居中,步卒環外,以矛護槍”

2.農民軍使用長矛的記載

(1)太平軍

鹹豐五年,湘軍蕭啟江進攻茶陵,太平軍“自民廛躍出,攢矛環刺”。

(2)撚軍

同治七年,張曜與撚軍作戰時,“撚伐木為矛”。

(3)長槍會

“鹹豐十一年,長槍會為亂,圍曹州”。

(三)長矛的落幕

洋務運動開始後,清軍開始改革軍隊,逐漸淘汰了長矛等冷兵器。

太平天國起義後,清軍同歐洲人的交流增多。除湘淮軍等團練部隊外,清軍八旗、綠營等也開始引進洋槍和歐式訓練方法。

期初清軍的改革僅限于沿海部隊。如同治元年時,“以上海、甯波等海口官兵,延歐洲人訓練”,“又以廣東、福建營伍久弛,饬耆齡、劉長佑等于旗、綠營營内,擇骁勇員弁,習外國兵法。天津練軍亦如之。其内地營兵,仍遵舊章,随時訓練。”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清末軍隊操練圖

但清軍經濟緊張,無力全面更新軍械。同治十年,曾國藩建議改革綠營武備,“舊用鳥槍土藥,不利戰陣,各營宜以次悉改洋槍”,但最終“皆以費重未能遽行”。至同治十三年,李鴻章認為“八旗、綠營兵,用弓矢刀矛擡槍鳥槍舊法訓練,固難制勝...請以現有陸營,一律選練洋槍”,可見彼時洋槍仍不普及。

洋務運動中,清軍緩慢的進行着改革。如同治十一年,“張之洞酌定海防各營操練章程,舊式刀叉弓矢已無實用,改用新操”,同年,“李鴻章以外洋留學生回華,于操法、陣法、電學、水雷、旱雷,均有心得,饬分赴各營教練弁兵,并設武備學堂”。

相對其他部隊而言,淮軍無曆史包袱,且李鴻章本人熟悉洋務,一力推進改革,是以淮軍的軍械較為精良,至光緒二十年時,淮軍已經大量使用洋槍。《日清戰争實記》記載,平壤之戰中,日軍與葉志超部交戰,共繳獲:步兵連發槍470、騎兵連發槍80、單發槍409、火繩槍201、長矛11。日軍繳獲中的單發槍可能包括火帽擊發槍和單發栓動步槍兩類,連發槍則為使用彈倉的栓動步槍。從繳獲來看,淮軍雖然還保留了火繩槍這種落後火器,但已經基本不用冷兵器作戰,所謂的11支長矛,很可能是儀仗隊的器具。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威海衛的淮軍,來源:網絡

甲午戰敗後,清軍加快了改革步伐。光緒二十四年,“令滿、蒙、漢各軍骁騎營、兩翼前鋒、護軍營,五成改習洋操,五成改用洋槍,八旗漢軍砲隊營、藤牌營,一并改練,神機營汰弱留強,共練馬步兵萬人。其陣法器械營制饷章,酌仿泰西兵制”。

最終,在庚子之變後,清軍決定徹底淘汰冷兵器。趙虎《政務處與辛醜回銮前的新政舉措》中記載,1901年,張之洞奉清廷旨意,令屬下軍隊“一律操習新式槍炮,所有舊日兵器,藤牌、長矛、土槍等類,一概停止,不得摻雜練用,徒耗兵力”。

五,清朝滅亡後

從長矛看清代軍隊的裝備變遷

▲江西遊擊隊梭镖隊,來源:網絡

民國時期,長槍已經淪為國術器械,也有部分民間武裝組織和個人會使用長槍作為防身武器,當時人們多稱呼長槍為梭镖或者紅纓槍,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以及抗戰前期,紅軍和八路軍缺乏足夠的槍械,曾經大量裝備梭镖。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記載,1934年,中央紅軍離開江西時,全軍一共86859人。裝備步馬槍29153支、短槍3141支,重機槍357挺,輕機槍294挺,自動槍28支、沖鋒槍271支。迫擊炮38門。刺刀17552把,梭镖6101支、馬刀882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