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啥不把集裝箱船改成航空母艦呢?

作者:紅色岩石

有網友問了一個問題:

剛剛看到大陸下水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船,推文下面我看到一條評論說可以改造成航母。早期航母是有貨船改造的,那麼單從技術來說,現代貨船改造成航母在技術上會存在什麼問題?

為啥不把集裝箱船改成航空母艦呢?

滬東中華為台灣長榮建造的24000TEU集裝箱船于今日(2022.6.22)傳遞

我認為可能性不大,一個原因是航空母艦在起降正常艦載機的時候要制造甲闆風以利于艦載機逆風起降,是以一般都要求能有30節以上的高速航行能力。而集裝箱船很少要求這麼高的速度。常見的集裝箱船航速一般是15-20節。由于主機功率與航速的三次方成正比,是以可以想見為了獲得30節航速對于一艘貨輪的動力會提出成本上難以接受的要求,經濟上可能性很低。是以一般情況下貨輪無法改裝為正常起降的航空母艦。

順便說一下,最近兩年疫情鬧得世界航運市場很火爆,這兩年中美之間跨太平洋航線的集裝箱船航速居然達到了24節,但這是因為集裝箱海運價格暴漲導緻的:這兩年每個TEU的運費達到1.2萬美元,對于一次裝船上萬個TEU的大型集裝箱船而言,跑一趟就可以有這麼高的收入,真是賺得盆滿缽滿,船主們當然願意跑出24節的高速了。反正跑高速的油錢都已經由貨主們出了!但如果将來TEU運費降回去,航速也會一樣地落回去。

為啥不把集裝箱船改成航空母艦呢?

另一個原因是為了保障艦載航空兵的活動還要進一步改裝。比如為了能讓正常艦載機可以流暢地連續起降就需要斜角飛行甲闆,這樣一來的改裝也是大動幹戈。據稱“尼米茲”号航空母艦飛行甲闆的面積超過18000平方米,甲闆鋼厚度就算隻有5厘米那重量也已經超過7000噸了。這麼大的重量壓在随便一條船的頂部,對船體重心及穩定性的影響都是天翻地覆的。

為啥不把集裝箱船改成航空母艦呢?

集裝箱船剖面

即便用的是垂直起飛短距着陸飛機(STOVL),像鴉片國海軍的QE号航空母艦就用了直通甲闆,不去考慮斜角飛行甲闆這些勞什子,仍舊有一堆問題等着去頭疼。比如航空母艦的機庫、彈藥、燃油、動力、人員居住艙等大量功能迥異、尺寸不同的艙室需要設定多層甲闆。而集裝箱船内部貨艙内往往隻有格栅結構,用于擱置和固定尺寸統一的集裝箱,卻沒有中間甲闆。還有航空母艦為保障生存力獨特的隔艙設計,一層裝燃油,一層裝淡水還有一層裝零部件什麼的,也比集裝箱船的外側隔艙更複雜。那你說這種時候又是橫的又是豎的該怎麼改呢?

為啥不把集裝箱船改成航空母艦呢?

航空母艦的分段

是以與其費勁八力地把集裝箱船改裝還不如一開始就有針對性地設計成專用的航空母艦。

不過STOVL機确實降低了不少航空母艦設計的難度。

二戰以後的正常起降艦載機要求航空母艦需要有斜角飛行甲闆,還要有彈射器以及攔阻裝置。這些玩意的成本都很昂貴,難以在大規模戰争中海量生産,很不對将軍們多多益善的胃口。是以冷戰期間美國啟動了“阿拉帕霍”計劃,研究在集裝箱船上進行子產品化改裝為可供鹞式等STOVL機起降的廉價平台,目标是将20000~50000噸級的集裝箱船和滾裝船改造為“海上基地”。這樣不就可以像生産火腿腸一樣地大造特造航空母艦了麼?有消息稱,美海軍曾經試驗性地改造過一艘18000噸級的貨輪。不過冷戰後這項研究被擱置了,因為大仗已經打不起來了。

為啥不把集裝箱船改成航空母艦呢?

但是STOVL機對平台要求不高的特點可是深入人心了,特别是1982年的馬島海戰,英軍把“大西洋運輸者”号集裝箱船改裝成STOVL機運輸艦,“海鹞”可以在船上垂直起降。這大家都有目共睹了。是以仗打完之後,雖然“大西洋運輸者”時運不濟被阿根廷人送進了海底,但一大票中小國家的海軍司令們也開眼了。知道隻要搞到“海鹞”這樣的STOVL機,頂多再給直通甲闆配個滑躍甲闆,那麼理論上俺也可以弄條小得溜的航空母艦出去嘚瑟嘚瑟了。

于是乎先是意大利,然後是西班牙的造船廠相繼開出了這種迷你版的航空母艦。國家那是一個比一個小,經濟實力是一個比一個弱。到後來連泰國都從西班牙弄來一條“差克裡.納呂貝特”号裝點門面,不過後來泰國錢包癟了,這條門面也成了雞肋,不,拖累。

為啥不把集裝箱船改成航空母艦呢?

但是STOVL畢竟把航空母艦的門檻拉低到了空前的程度。現如今雖說不能超音速飛行的“海鹞”已經老掉牙,可是新一代的F35B卻頂了上來,不僅有“海鹞”的全套本事,還能夠超音速飛行,最亮眼的是其具備的隐身能力可以讓它在未來戰争中對非隐身機具備壓倒優勢。是以,新一代STOVL輕型航空母艦再度有了廣闊的潛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