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越反擊戰中,他率全連二百多人投降越軍,結局怎樣?

作者:甜途

1979年,對于“對越自衛反擊戰”作戰情況的軍事法庭正式召開。

庭上,一位身着軍裝的連長站在被告席上,目光坦然地投向前方。他之是以被起訴,源于在戰鬥中率領整個連隊投降越南。他名叫馮增敏,是50軍150師448團8連的連長。

在生死關頭,他選擇了違背軍人初衷,帶領着202位戰友向越南投降。歸國後,由于他的行為,他被判處了十年有期徒刑。

有人曾問他,為何做出如此對不起身上軍裝的選擇。然而,他隻能苦笑着說出四個字,表達内心真情。

這位被軍事法庭裁定的軍官的内心獨白引起了許多人的思考。為何這位連長會選擇投降?他所吐露的那四個字究竟意味着什麼?

對越反擊戰中,他率全連二百多人投降越軍,結局怎樣?

1979年2月,對越自衛反擊戰正式爆發。這場戰争開始迅猛,卻也在短時間内迅速結束。在尚未攻克越南首都河内之前,中央軍委下達指令,要求由許世友将軍指揮的反擊部隊開始撤退。

然而,在撤退過程中,野心膨脹的越南竟然在我們撤退的必經之路上設定了許多陷阱和圈套。

50軍150師448團陷入了這危險的圈套之中。

最初師部的指令是讓全體成員乘坐汽車沿公路撤退。越南的公路相對較寬,敵人也不容易在這樣的環境中設下不易被發現的埋伏。是以,從公路上撤退相對來說是最為安全的選擇。

然而,上級的指令卻使軍隊首長感到猶豫。是譯電員的翻譯錯誤,還是首長對作戰狀況的判斷失誤,總之,448團接到的指令居然是棄用公路撤退路線,改為從一條鮮有人痕迹的小路上撤退。

這個決定,等于是直接将解放軍自身的弱點與越南軍隊的強項對峙。我們的敵人對地形非常熟悉,是以那條人迹罕至的小路反而為他們提供了有利的伏擊條件。

可以想象,如果我方軍隊從小路上撤退,敵人必然會趁機對我們進行包抄。

盡管448團或許存在猶豫,但作為服從指令的軍人,他們仍然選擇了這最為危險的路徑。作為經驗豐富的老将,團長很可能早已察覺到越南的行動。既然敵人能截獲我軍的電報資訊,那麼在我軍撤退的小路上設下埋伏幾乎是必然的。

對越反擊戰中,他率全連二百多人投降越軍,結局怎樣?

為了確定主力部隊安全無虞,副團長親自率隊,帶領着二營前往執行偵察任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二營擔負起偵察兵的責任,勇往直前,為戰友們鋪平道路。

果然如團長所預料,二營遭遇了敵人的埋伏。盡管副團長已經帶領戰友們做好充足的準備,但在相對陌生的作戰環境中,我軍的劣勢顯而易見。面對敵人,我們就像活靶子一樣,送上去給他們瞄準。

“解放軍部隊絕對不會丢下戰友!”是以,在得知二營陷入埋伏後,一連和八連立即奉命前去解救。

馮增敏,正是八連的連長。

由于敵人火力封鎖,他和一連的連長無法聯合率隊突圍。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下,他們隻能做出像壯士斷腕一樣的決斷,兩支隊伍分頭突圍,最終在二營被包圍的區域彙合。

然而,突破敵人的封鎖線并非易事。

關于一連的情況,馮增敏目前并不清楚。他隻知道,自己上司的八連陷入了絕境。

或許是因為知道這是封鎖解放軍退路的唯一途徑,敵人付出了巨大代價,全力以赴,在戰場上狂轟濫炸。由于缺乏軍事作戰地圖,我方将領甚至無法找到适當的避難地點,隻能任由敵人的進攻。

一連和八連原本是作為增援部隊出發的,但現在,兩支部隊都分别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陷入了自身難以自拔的困境。

馮增敏是八連的中流砥柱,面對敵人的合圍,他冷靜地對戰友們說:“同志們,聽我說。我們手頭的物資足夠支援三四天,兩三天内我們失去了聯系,後方一定會派遣增援部隊前來解救。敵人的火力雖然兇猛,但我們在人數上占有優勢。是以大家一定要保持信心,共同度過這個艱難時刻。”

對越反擊戰中,他率全連二百多人投降越軍,結局怎樣?

作為連長,他的講話對戰士們産生了積極的鼓舞效果。原本大家有些氣餒,但聽到他的鼓勵後,所有人的眼神重新變得堅定,紛紛握緊手中的武器,再次投身到戰場。

盡管經曆了重重困難,他仍然與手下的戰友們一道堅守過來。他們充分發揮了遊擊戰的優勢,出其不意地襲擾敵人,成功實施了聲東擊西、合圍包抄,擺脫了敵人的追捕,暫時取得了穩定。

然而,馮增敏明白,敵人的包圍正在逐漸收縮。一旦他們藏匿的地點接觸到包圍圈的邊緣,無論他們多麼隐秘,都将成為敵人的俘虜。

是以,唯一的出路就是突圍。

然而,要等到增援部隊到達,他們才有可能實作突圍。

陷入兩難境地,面臨艱難選擇。

第一天過去了,他親手帶領的部隊損失了好幾十人,馮增敏心痛不已。他想,或許主力部隊已經得知了他們陷入危險的消息,正在緊急調動兵力。

即便再苦再難,他仍然堅持着安慰戰友們。

第二天過去了,他得知一連也陷入了困境。一連已經難以自保,他們無法等到兄弟部隊的支援。眼下,隻能等待團部和師部的訓示。

隻要有人前來協助,與他們協同作戰,他們就有信心擊敗兇殘的越南敵人。

然而,第三天過去了,仍然沒有任何增援的迹象。

戰士們臉上顯現出一片沮喪,幾乎每個人都流露出失望的表情。馮增敏自己也感到非常難受,他不忍看着戰友們在此喪命。

對越反擊戰中,他率全連二百多人投降越軍,結局怎樣?

這場戰争的爆發着實讓人措手不及。

1978年,越南與蘇聯秘密達成協定,對中國實施了所謂的“非正常封鎖”。更為嚴重的是,越南多次越界,在中國國土範圍内強行設定軍事崗哨。

越南政府的行為嚴重侵犯了大陸的主權,觸及了大陸的底線。大陸政府曾多次發出嚴正警告,但他們毫不收斂。

是以,1978年12月,中央軍委做出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決定。廣州軍區由許世友上司,昆明軍區由楊得志上司,成為此次反擊戰的主力。

這場戰争來勢洶洶,許多士兵甚至來不及與家人告别,匆匆奔赴戰場。

他們順利推進,一路摧毀越南的崗哨,直逼河内,甚至讓越南政府考慮過遷都的可能性。

然而,孤軍深入并非明智之舉,是以中央軍委緊急下令撤退。

從國家的角度考慮,撤退無疑是最佳選擇。如果我們強行入侵他國首都,恐怕中國會在國際社會中被指責為非正義侵略國。

但從士兵個人的角度看,大家無疑感到無奈。明明戰果即将收獲,卻不得不放棄,這讓人心生無奈。

更令人難過的是,我軍在撤退途中屢遭伏擊。第二階段的傷亡甚至比第一階段的正面作戰更為慘重。

對越反擊戰中,他率全連二百多人投降越軍,結局怎樣?

雖說青山葬英魂,但馮增敏始終無法避免考慮每一位戰士的實際生活情況。

這些年輕人還如此年輕,有的是家中的獨生子,有的剛剛踏入婚姻,有的孩子還未謀面父親。如果這些年輕生命在戰場上犧牲,留下的親人将何去何從?

在這裡,有着兩百多個生命,而站在這兩百多個生命背後的是兩百多個家庭。

馮增敏或許可以不懼怕自己的犧牲,甚至在參戰之前,他已經為自己的犧牲有所準備。然而,人非草木,誰能沒有感情,他無法眼睜睜地看着自己親手培養的戰士們就這樣犧牲。

有時候,他把這些戰友視作自己的弟弟,甚至是孩子。他情願為所有人承受苦難,也不願意看着他們不明不白地死在這片土地上。

對越反擊戰中,他率全連二百多人投降越軍,結局怎樣?

面對目前的兩難抉擇,馮增敏心生困擾。是否隻有向越南投降這一出路呢?

這個決定讓他陷入了深思。投降或許能夠確定兩百多位戰友的生命安全,但這卻等同于對初心、對身上軍裝、對祖國榮譽的背叛。

如果選擇堅持抵抗到底,所有人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特别是在沒有增援的情況下,幾乎沒有逃生的機會。

在天平的兩端,一邊是兩百多條生命,一邊是他個人的責任。在艱難的決定面前,他選擇了前者,率領大家向越南投降。

在行動之前,他告訴所有人:“與其讓大家白白犧牲在敵人的槍口下,不如由我帶領大家投降吧,這份罪責由我來承擔。但請大家銘記,今天的選擇不是為了在将來逃避責任,而是要懷揣對國家的責任,充分發揮有限生命的價值。”于是,202人正式投降。

軍事宣判,無奈之舉。根據不殺俘原則,八連戰士投降後確定了生命的安全。越南方面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後,通過兩國交涉将俘虜的兩百多名戰士全部歸還。然而,上司投降的馮增敏卻毫無疑問地要承擔全部責任。

在軍事法庭上,法官質問他:“你有沒有認識到,你的行為損害了國家的榮譽?明知道投降會讓國家蒙羞,作為連長,你為何堅持這一選擇?”

面對質問,他隻能苦笑,反問:“手中握有這麼多生命,我能怎麼辦呢?”

根據法律,他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除了承擔罰責,他還要面對家人的不了解,社會的議論紛紛。

出獄後,人們仍然提及這段往事。然而,他隻字未提,隻說了四個字:“無可奈何。”

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做出了最為無奈的決斷。他情願獨自承擔所有過錯,也不願看到兩百多位戰友無辜喪命。

因為面對無法忍受的兩百多條生命流逝在眼前,他隻能選擇最為可怕的結局。

對越反擊戰中,他率全連二百多人投降越軍,結局怎樣?

結語:盡管臨陣投降的行為令人憤慨,但放在當時的情境下考慮,馮增敏的選擇又讓人感到難以抑制的心酸。

在戰場上,生命顯得異常脆弱。他所做的,是在經曆了對人性的屢次質問後做出的,也是最為艱難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