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精準回應》:忍住!别發火,讓孩子自主自律

作者:國媽母嬰

想讓孩子自主學習,卻總是忍不住插手?

想教孩子自律,卻不知從何入手?

想好好和孩子溝通,卻總是爆發親子沖突?

我們都知道培養孩子要有耐心,精準回應才能讓孩子養成自主自律的好習慣。

然而,如何正确放手?看到孩子不符合期待時,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住不發火”?

怎樣才能精準、有愛地回應孩子,無痕引導孩子養成自主自律的好習慣呢?

本書從幾大親子互動場景入手,手把手教媽媽看清孩子行為背後的深層需求,改變思考方式。

做到有效回應,進而真正達到溝通效果,徹底改變“總是忍不住發火”的親子溝通模式,眼光長遠,培養自主自律的好孩子。

《精準回應》:忍住!别發火,讓孩子自主自律
《精準回應》:忍住!别發火,讓孩子自主自律

精準回應,從好好和孩子說話開始

動不動就把家裡砸個稀巴爛,對誰都怒目而視惡語相向,叛逆的女孩讓父親束手無策、和母親關系更是水火不容。

這是電視劇《不惑之旅》中的情節,觀衆在評論區紛紛指責這個女孩的無禮和過分,但我卻看到了她的渴望、憤怒和絕望。

她的父親是一個出版公司的老闆,每天忙于各種工作和應酬,根本無暇關注女兒的需求。

心理學上有句話說:無回應之地即絕境。但讓她更加絕望的是母親,因為媽媽根本不了解也不願意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應和要求孩子。

對于孩子來說,了解他心裡的想法、和他好好說話才是最好的回應、最精準的回應。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都知道好好說話的重要性。

父母好好跟孩子說話尤其重要,因為孩子的性格和未來生活裡,就藏着父母與他說話的方式。

《精準回應》:忍住!别發火,讓孩子自主自律
《精準回應》:忍住!别發火,讓孩子自主自律

重視每一次親子互動,精準回應孩子

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我們的孩子能夠成長地多優秀,不是由鮮少發生的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決定的,而是由一個個瑣碎的親子互動細節決定的。

這些小事可能平淡無奇,但卻不容輕視。教育無小事,處處皆學問。

父母要重視每一個互動環節,要将尊重、愛、平等、傾聽等理念融入到每個教育細節中,用潤物無聲的方式幫助孩子變得更好。

很多父母為了擺脫孩子的糾纏、解決眼下一時的沖突和不愉快或者打着為孩子好的旗号,選擇了遷就、獎賞、威脅、欺騙等“見效快”的回應方式。

但這是在養虎為患,父母現在走的捷徑是教育孩子最大的彎道,因為後續會引發很多需要花費更多倍精力都很難修正的問題。

父母回應孩子時要先打腹稿,想說的話必須經過慎重思考、仔細推敲後,才能對孩子講。

同時,父母要換位思考,可以通過激活自己的童年經驗,走進孩子的内心,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提高回應的準确度。

要想提升解讀孩子行為的能力,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持續的觀察,并不斷驗證自己的判斷。

就像作者說的,如果父母能夠像寫廣告方案一樣,精益求精地對待每次教育行為,堅持了解孩子的感受,那麼與孩子的互動就會越來越默契。

《精準回應》:忍住!别發火,讓孩子自主自律
《精準回應》:忍住!别發火,讓孩子自主自律

媽媽情緒管理有辦法

當情緒來臨的時候僅僅克制還不夠,這是壓抑情緒,并沒有處理情緒。

若遇到無法控制情緒的情況,父母主動将自己與孩子隔離幾分鐘。

1.理清思路,用書寫的方式記錄思考的過程。

2.用清晰的表達方式溝通:“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

在溝通的過程中,“點到為止”就事論事,不翻舊賬。

3.認真地對孩子說話,認真地聽孩子講話。我們也要有“備課”的習慣,在内心建立一個“稽核機制”,想說的話要在經過慎重思考、仔細推敲後,才能對孩子講。

同時要善于觀察孩子的細節,并給予正向鼓勵與肯定。

用孩子喜歡的話誇獎他,也放大了孩子成功經驗。

讓孩子養成高效學習的習慣:

1.安靜的寫作業環境,保持書桌整潔。

2.分層設定目标,它可以保持彈性,随時調整。

3.讓孩子養成自我檢查作業的好習慣,若需家長檢查,後期則變成抽查。輔助孩子形成自我限制力。

父母管理好情緒,表面上是為了孩子,但最終成全的是父母自己。

當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時,學會深層次了解孩子的情緒,并給予精準回應時,你也會看到孩子的改變。

教育的力量需要累積才能展現,堅持就會看到驚人的效果。

《精準回應》:忍住!别發火,讓孩子自主自律
《精準回應》:忍住!别發火,讓孩子自主自律

寫到最後

回應孩子不如把選擇權還給孩子,不對孩子指手畫腳。

因為生命的本質在于自由和選擇。

每一次的選擇,敲開的是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和對自己更精準的掌控力。

隻有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尊重的家庭,他才會感到一種作為“人”的存在感和幸福感,才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一個擁有自主選擇力的人,更容易走向幸福和成功。

教育不要過度,我們追求的是教育的精準性:點到為止,恰到好處。

精準回應,從教育的最小顆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