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日軍為何不敢北上進攻蘇聯?除了諾門罕戰役外,這些事更重要

作者:江湖小曉生

二戰分成了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軸心國的主角無非是德國和日本,對抗軸心國的力量,則包含了中蘇美英等國。

其中歐洲戰場主要是蘇聯和英國在抗争,亞洲戰場則是中國和美國在對付日本。不過在美國沒有參戰之前,實際上軸心國是占據很大優勢的。

尤其是1941年6月,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後,短短3個月,德軍便推進到了蘇聯腹地,差點就打下了莫斯科。那麼問題來了,為啥這個時候日本沒有北上和德國夾擊蘇聯呢?

很多人把這件事完全歸咎于在此之前發生的諾門罕戰役和張鼓峰事件,認為正是日本嘗到了蘇聯的鋼鐵洪流後,有了心理陰影,是以才不敢輕易對蘇作戰。我認為日本的确有一定的心理陰影,但這絕不是日本沒有北上的主要原因。

二戰日軍為何不敢北上進攻蘇聯?除了諾門罕戰役外,這些事更重要

諾門罕、張鼓峰,的确讓日本見識到了蘇聯的厲害

1938年7月,蘇聯強行駐紮到了張鼓峰,這引起了日本的強烈不滿。為此雙方在這裡發生了一場為期1個多月的小規模戰役。

這場戰役中,日本出兵7000人,基本沒啥重武器,也就37門火炮。而蘇聯則出兵1.5萬人,而且動用了237門火炮、285輛坦克、250架飛機。

結果是日本戰敗,死傷1440人,蘇聯獲勝,但也死傷了847人。有人說,日本在這場戰役中見識到了蘇聯鋼鐵洪流的厲害,是以就不敢對蘇作戰了。

這完全站不住腳,因為難道日本沒有這些裝備嗎?坦克飛機難道日本沒有?不是日本沒有,隻是沒用在這場小規模摩擦上罷了,是以不存在因為這場戰役,就害怕蘇聯鋼鐵洪流的事情。

早在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的時候,他們就擁有了2700多架飛機,2000多輛坦克,1.6萬門火炮,9500輛汽車,6艘航空母艦,軍艦總噸位超過190萬噸。憑什麼說1938年的日本,會害怕蘇聯的鋼鐵洪流呢?難道他們不也是當時的鋼鐵洪流嗎?

二戰日軍為何不敢北上進攻蘇聯?除了諾門罕戰役外,這些事更重要

到了1939年5月,日本以僞滿的名義對外蒙發動進攻,也就是著名的諾門罕戰役。外蒙當時是蘇聯罩着的,為此蘇聯果斷出兵還擊。

當時蘇蒙此出兵5.7萬人,日滿出兵7.5萬人。蘇蒙的裝備包含了542門火炮、515架飛機、498輛坦克、385輛裝甲汽車。日滿則裝備了500門火炮、300多架飛機、182輛坦克。

雙方無論是人數還是裝備上,蘇聯都略勝日本一籌。戰争結果也是日本方面戰敗,而且是損失慘重,至于損失多少,則雙方各執一詞,不管咋說,日本是以放棄了染指外蒙的打算。

諾門罕戰役的确給日本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但我認為這并不能證明日本害怕蘇聯的鋼鐵洪流,隻能說日本打不過蘇聯罷了。畢竟裝備方面,日本雖然比蘇聯差了點,但沒差多少。

一直渲染所謂的鋼鐵洪流有多猛,屬于老生常談,當時日本這方面其實也不差,純粹是綜合戰鬥力不敵蘇軍罷了。畢竟蘇聯如果真的處于碾壓地位的話,早就直接利用得勝之師進軍東北了。蘇聯也是意識到日本并不好惹,是以才會及時收手。

二戰日軍為何不敢北上進攻蘇聯?除了諾門罕戰役外,這些事更重要

蘇聯率先承認僞滿,并賣了中東鐵路

蘇聯沒有趁機進軍東北,這讓日本看到了及時止損的希望。畢竟對手的實力擺在那裡,如果非要和對手死磕,日本非得集中全部國力才行。

而當時日本的核心利益在東北,以及在中國的更南方。如果他們為了對付蘇聯,投入了全部精力,那在中國戰場上,将力不從心,甚至滿盤皆輸。

兩次小試牛刀過後,日本知道,即便集中全部力量北上,也未必能徹底擊敗蘇聯。而蘇聯的态度,則讓日本很滿意。

畢竟蘇聯兩次都取得了勝利,但都沒有因為獲勝,而得寸進尺。按道理來說,諾門罕戰役過後,蘇聯大獲全勝,應該長驅直入,進軍東北,拿下整個東北才對。然而蘇聯壓根沒這麼做。

為此,日本聯想到了此前蘇聯在東北的态度,他們認為,短時間内,蘇聯雖然不能成為朋友,但至少不會成為敵人。

  • 1932年3月,在日本的支援下,僞滿剛成立的時候,蘇聯方面便立刻派去了人表示祝賀,而且此後蘇聯控制下的中東鐵路,便挂滿了僞滿的旗幟。而且到了5月,蘇聯便主動邀請僞滿派領事到海蘭泡、赤塔建立領事館。是以可以說,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僞滿的國家。
  • 1935年,蘇聯索性以1.4億日元的價格,将中東鐵路賣給了日本。等于說,蘇聯默許了日本在東北的全部權益,并且自己也完全退出了東北。

回想起蘇聯的這一系列的态度,日本覺得,蘇聯或許不是最危險的敵人,他們甚至已經放棄了在東北的所有權益,承認了日本在東北的地位,是以在見識到蘇聯的實力後,日本又何必去惹這個家夥呢?

二戰日軍為何不敢北上進攻蘇聯?除了諾門罕戰役外,這些事更重要

1941年4月簽訂《蘇日中立條約》,蘇聯成日本石油來源的備選方案

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達成協定,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按道理來說,雙方就不能互相攻伐了,雖然沒有成為盟友,但至少不會成為對手了。

有人說,條約不就是廢紙嗎?蘇聯和德國還簽訂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呢,結果德國還不是對蘇聯下手了?

情況其實還真不一樣。德國在歐洲,當時已經處于無敵是多麼寂寞的地步了,壓根找不到對手,除了對蘇聯下手,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而日本在亞洲,還遠沒有達到德國這種一覽衆山小的地步。

  • 首先,日本深陷中國戰區,根本無法短時間内擊敗中國。
  • 其次,日本和美國的關系越來越差,老美對日本的石油支援,已經接近為0,是以雙方随時有可能在太平洋上動手。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再對蘇聯下手,那不是把自己陷入3面作戰,四處為敵的境地嗎?他們可不傻。

再說了,美國過去給日本提供了他們所需石油的80%左右,等美國切斷了石油供應鍊,日本該找誰要石油去?蘇聯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此前蘇聯對日本也有一些石油輸出的貿易,不過和美國比起來,數量太少,是以不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如果美國不給日本石油了,日本完全可以和蘇聯達成石油貿易協定,從蘇聯搞點石油用用。

二戰日軍為何不敢北上進攻蘇聯?除了諾門罕戰役外,這些事更重要

和西伯利亞比起來,中國南方的誘惑力太大了

日本北上攻打蘇聯,即便打赢了,無非就是占領遠東包括西伯利亞東部的地盤,他們根本無法一路推進到蘇聯在歐洲的核心區域。

而西伯利亞包括遠東,那可都不是啥适合人定居的地方。雖然有足夠的資源,但還得踩點,還得發展相關的技術,這都需要很長時間,當時的日本未必就有這些技術。

反觀當時的中國,和西伯利亞一比,那就是一大塊肥肉,别提多鮮美了。中國擁有數不清的良田,适合定居的大陸,漫長的海岸線,衆多的勞力,同時也有不少資源。難道不比西伯利亞香多了嗎?

與其拼死拼活擊敗蘇聯,拿下西伯利亞這個苦寒之地,倒不如集中精力南下進軍中國,奪取南方溫暖舒适的地方。

二戰日軍為何不敢北上進攻蘇聯?除了諾門罕戰役外,這些事更重要

一戰後,日本就沒能打下俄國

其實一戰過後,包括日本在内的協約國大軍,就曾經攻入過俄國境内。而且日本是出兵最多的,一路打到了貝加爾地區。

可以說,如果日本願意,不顧國際社會的指責,當時整個外東北,至少都能被日本給占了。

但是最終日本還是放棄了這一打算,為啥呢?

  • 第一,1902年的英日同盟,幫助日本在國際社會站穩腳跟,這是日本明顯感受到的。他們不怕國際譴責,就怕英日同盟因為這個問題被拆散了。
  • 第二,蘇俄按照扶持遠東當地人,成立了獨立的遠東共和國,表面上與蘇俄形成分庭抗禮的局面。既然不是俄國人控制下的國家,協約國就沒有理由進攻了。
  • 第三,西伯利亞的确是苦寒之地,走這一遭徹底讓日本認清了這片地區的意義其實并不大,至少在當時并不大。是以沒事兒誰會花那麼大代價拿下這片地區呢?

是以,日本放棄了奪取西伯利亞和外東北的打算。那是日本奪取該地區最好的機會,當時他們都放棄了,更别提在蘇聯逐漸強大後,牢牢掌握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情況下,對這裡發動進攻了,那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二戰日軍為何不敢北上進攻蘇聯?除了諾門罕戰役外,這些事更重要

1945年8月8日,蘇聯終于對日宣戰

既然日本沒有北上,蘇聯自然也不可能觸這個眉頭,主動去找日本的麻煩。畢竟歐洲戰場已經夠讓蘇聯焦頭爛額了。

不過即便是蘇聯在歐洲戰場最艱難的時刻,蘇聯都沒有将遠東的軍隊完全調回來支援歐洲戰場,可見蘇聯對日本的防備并沒有減弱。

到了1945年2月,歐洲戰局已經明朗了,這個時候蘇聯依舊沒有對日宣戰的打算。一直到英美找蘇聯開了雅爾塔會議後,答應了蘇聯一系列過分的要求後,蘇聯才不情願地答應,在德國投降後的3個月内對日宣戰。

結果我們知道,德國在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而蘇聯在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恰好過去整整3個月,這賬算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