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毀掉一個孩子,不理他就夠了

作者:育兒女神蜜絲懂
毀掉一個孩子,不理他就夠了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了父母對子女的影響這個話題。

朋友說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罵,可即便是這樣他都能接受,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父親的一次“冷暴力”。

朋友國中時一次考試失利,即便考砸了也還算優秀,可是一向對他要求嚴格的父親怎麼都接受不了,整個寒假沒對他說一句話。

要是撞見他出門玩,父親嘴上不說什麼,卻會輕蔑地看他一眼;碰上親戚問成績,父親每次都會甩出一句:“你問他有沒有臉說。”

朋友歎着氣說:“我當時甯願他狠狠打我一頓,也不要以那樣的方式折磨我。”

毀掉一個孩子,不理他就夠了

父親這種故意的不回應和冷暴力讓她非常難受,現在想想這種感覺還是會很窒息!

武志紅老師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也許孩子無法了解父母的表現,但父母的漠視會讓孩子覺得:原來,我并不那麼重要。

生活中我們不像朋友的父親做的那麼極端,但是不好好回應孩子的情景是會經常出現的:

孩子興緻勃勃地分享他搭的積木或者畫的畫,亦或他發現的自認為有趣的事情,我們會急于忙自己的事情而敷衍糊弄過去。

閨蜜群裡梅子分享的這件事,也許你會感同身受:

昨天晚上準備給妹妹洗澡,兒子湊到我跟前說:“媽媽,我給你出一道題,看你會不會?”

我心不在焉地回應:“你說吧,我聽就可以了。”

兒子:“媽媽還是等你給妹妹洗完吧,需要你過去看一下!”

給妹妹洗完澡,我繼續忙着其他事情。

兒子:“媽媽,可以過來看了嗎?”

我不耐煩地說:“我忙死了,哪有時間去看?”

兒子:“媽媽給我5秒鐘,就5秒鐘”。.

我邊刷牙,邊看向兒子:“你說吧,我能看見!”

隻見孩子用木棍擺了兩個正方形問我:“媽媽,隻移動兩個木棍,怎麼變成一個正方形?”

毀掉一個孩子,不理他就夠了

我不假思索地說:“又沒挨着,怎麼移動也變不成,别浪費時間了,快去洗涮,都快十點了……”

兒子仍饒有興趣地擺弄着說:“看!這不就是一個正方形。”

毀掉一個孩子,不理他就夠了

說完開心地跳起來……

這時我突然感到很自責,孩子隻是開心地跟我分享,我卻一直在敷衍他,沒能好好地回應他,跟他溝通交流,他卻一直保持耐心,哪怕我隻給他5秒鐘!

在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們又有多少時刻是忽視孩子,沒有好好回應他的呢?

得不到回應的寶寶,

大腦正在經曆驚人的變化!

Netflix2020出的紀錄片《寶寶的第一年》,裡面有一個實驗,講寶寶得不到回應,大腦中發生的變化。通過實驗,科學家竟驚奇地發現,差異巨大!

為了研究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寶寶大腦會産生怎麼的影響,科學家追蹤了幾個家庭,在寶寶出生後,就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

毀掉一個孩子,不理他就夠了

然後,通過6個月的時間,觀察對比不同家庭的養育方式,比如:寶寶的需求,有沒有被爸爸媽媽接納;寶寶哭了,媽媽有沒有回應等。

毀掉一個孩子,不理他就夠了

當6個月後,再次對寶寶的大腦進行掃描,研究者發現了一些差異:位于寶寶大腦中央區域的海馬體,會根據不同的養育方式,而有所不同。

我們都知道,海馬體在學習、記憶,以及處理痛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毀掉一個孩子,不理他就夠了

如果嬰兒在養育過程中,較少獲得及時回應,他們的海馬體會變化。這表明嬰兒在設法控制自己的壓力,因為他們無法從海馬體獲得足夠的支援。

哪怕隻是短短的6個月時間,寶寶安全感不能被滿足,也會導緻ta大腦發育結構的産生明顯差異。

毀掉一個孩子,不理他就夠了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寶寶感受到安全感,就會騰出了去探索身邊環境的時間,在一次次探索中得到成長;而當寶寶無法從爸媽那獲得這些信号時,寶寶可能會優先考慮自己是否安全,而不是去探索環境。心理學上有一句名言,叫做:無回應之地,既是絕境!也就是說,如果缺乏情感回應,人就等于處于絕境。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他的書中講過一個故事:一個3歲的小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阿姨回應說:“那有什麼用呢?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沒關系,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的回應就像是一束照亮的孩子光。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了解,被接納。

作為父母、養育者,無論你的孩子是嬰兒,還是幼童,或者青少年,都應該積極的回應與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看見,就是光!

你的回報,你的在乎,才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

毀掉一個孩子,不理他就夠了

曾在網站上看到過網友發的這樣一則貼子:

媽媽每次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會自動切換到無視她的狀态。你叫她,她不理你,你想和她說話,她當做沒看到你。

久而久之,每當這個時候,她就覺得非常的害怕,變得非常懂事,甚至于故意去讨好媽媽。她說從小到大,這樣的情形,時不時地會上演。

當時的她總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事,才會讓媽媽這樣。可是事實證明,一切都不關她的事,隻是當時她的媽媽,沒能給她相應的回應,讓她誤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漸漸地她她形成了讨好弄人格,并且思想變得很極端,愛鑽牛角尖,不會處理人際關系。

如果她的媽媽當初能夠正确面對這一切,如今的她,也不會成為這個樣子。

毀掉一個孩子,不理他就夠了

父母的忽視,會讓孩子陷入到恐懼和迷茫之中,如果你想毀掉你的孩子,那麼你盡可以這樣去做。

其實,回應孩子,看見孩子真的沒有那麼難!

隻要我們願意蹲下來,用孩子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花足夠的心思去了解孩子的心聲。

這些常見的回應孩子的方式,真的不可取:《比打罵孩子更可怕的,是父母的冷暴力!看看你占了幾條……》

正确的回應,應該是及時的,能讓孩子感覺到被愛和被尊重的。

不要忽視和否定,而是懂得共情,真正地去感受孩子此時此刻的心情,接納他的情緒,與孩子“同頻共振”。

比如孩子激動地和你談論看到的景色,那就順着他的視角,去好好觀察和欣賞那些事物,産生共鳴:

“是啊,我看到了,真的很美呢!”

孩子沮喪地告訴你他被老師批評了,那就站在他的角度,好好體會他的心情,思考他此時最需要的是什麼,表達關心和了解:

“發生什麼了嗎?看得出來你很難過。”

孩子的情緒、感受得到了解和承接,在這種良好的互動體驗中,會與父母建立親密的情感連結和安全型依戀模式,增進親子關系,孩子的情商也會更高。

請多給孩子一些正面、積極的回應,孩子也會給父母帶來更多驚喜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