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暮春:一首小詩,寫出了十足耐品的韻味,不愧出自楊萬裡之手

作者:一号詩巷

詩詞有約,一号詩巷歡迎各位的到來。

一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

總感覺還沒有來得及盡情地享受春光,春天就即将離我們而去。

過百家渡四絕句之一

園花落盡路花開,白白紅紅各自媒。

莫道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盡管有許多花以凋零的方式與春天作别,但依舊有許多生命趁着暮春的光景,在天地間拓開了一片新的盎然。

是以,無需哀歎,因為人間的暮春,也是無比美好的。

暮春:一首小詩,寫出了十足耐品的韻味,不愧出自楊萬裡之手

前期讀過了楊萬裡遊春組詩中的一首,本期我們不妨再來品讀其中的另外一首。

這首詩用短短28個字,寫出了與衆不同的意境,讓人越品越覺得有味。

過百家渡四絕句(其四)

宋· 楊萬裡

一晴一雨路乾濕,半淡半濃山疊重。

遠草坪中見牛背,新秧疏處有人蹤。

關于背景: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春,任零陵丞的楊萬裡出城踏春而寫下此詩,以記錄自己的所見與所聞。

非常喜歡楊萬裡這位詩人,因為他淡泊的情懷,也因為他迥異的詩才。

讀楊萬裡的詩,就如品一杯清茶,就如沐一場清風,就如聽一枕清泉,整個身心都是舒朗通透的。

而相信對于楊萬裡這位詩人,大家也都再熟悉不過,是以關于他的一些生平資訊,這裡就不再做詳細的介紹了,我們直接來看詩。

暮春:一首小詩,寫出了十足耐品的韻味,不愧出自楊萬裡之手

首句從天氣的角度下筆,并且還以間接的方式臨摹出了一定的畫面感:一晴一雨路乾濕;天氣陰晴不定,是以腳下的道路也是濕了又幹,幹了又濕。

春天的景色令人陶醉,但春天的風雨從來也是毫不吝啬;一個“雨”字簡直成了春日天氣的典型代表。

比如汪藻在他的《春日》中就有雲: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浮雲将雨行;比如陸遊在他的《憶王孫》中也有雲:一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

而在這首詩中,楊萬裡也是于第一時間就将春日的典型天氣概括出來,讓我們在“一晴一雨”的變化中感受到了來自春天的飽滿氣息。

“路乾濕”緊緊呼應“一晴一雨”,對其做出進一步的補充。而我們剛才所說的“畫面感”也是于此處被展現得更加具體。

也許大家也都發現了,楊萬裡的這首絕句有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作者在前二句之間運用了工整的對仗方式。

“半淡半濃山疊重”;眼前的春山連綿起伏,山色濃淡相宜。

首句寫天氣和路徑,承句着重寫物象“山”。

“半淡半濃”刻畫出了山的顔色,當然也很自然地為畫面暈染上了養眼的色彩。

在我們中國人的審美中,最富有藝術特點的顔色并非是大紅大紫,而是深淺有緻,濃淡相宜的。

那麼作者眼前的“山”就正好呈現出這種典型的藝術之美,是以随着“半淡半濃”的暈染,讀者的視覺在被觸動到的同時,讀者的想象力也被激發出來。

僅有色彩還不夠,作者又用“疊重”将山的輪廓予以刻畫,進而讓一種連綿起伏、錯落有緻的層次感出現于畫面中。這樣一來,我們眼前的山便顯得更加清晰有形狀,更加生動逼真。

暮春:一首小詩,寫出了十足耐品的韻味,不愧出自楊萬裡之手

“遠草坪中見牛背,新秧疏處有人蹤”;放眼望去,在遠處的草叢中,吃草的牛兒漏出了脊背,而在稻田稀疏的地方,則有農人在那裡勞作。

我們說楊萬裡的這首詩很美,而且還與衆不同,就在于它能從視覺到心境,帶給我們最舒适、最古樸的感受。

如果論及寫作角度,後兩句顯然是從承句的“高處”空間,轉回到“低處”空間,再次于更大範圍上讓整首詩的畫面展現出錯落感。

“見牛背”三個字不僅說明草的長勢很旺,還緊承了前面的“遠”字,将若隐若現的畫面予以裁剪;作者的這種描寫可謂對尺度拿捏得尤其到位,它與“春山”的“半淡半濃”有着同工之妙。

“新秧疏處有人蹤”,這句以禾苗為背景底色,巧妙地在其中添入人物,又把一幅鮮活而恬靜的田園畫面展現出來,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遠離鬧市的那種純樸之味,整個身心都是舒展無争的。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後兩句雖然沒有嗅覺方面的刻畫,但卻又無不散發着濃濃的青草香和泥土香,用“沁人心脾”來形容我們的閱讀體驗,貌似再合适不過。

一首簡單的小詩,飽含無窮的韻味;那麼從開篇到收尾的描寫中,我們也能明顯地感受到作者對田園春光的熱愛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而在這些内容的背後所隐藏着的,便是作者那純樸的形象與淡泊的情懷了。

暮春:一首小詩,寫出了十足耐品的韻味,不愧出自楊萬裡之手

雨後春山濃淡色,風前芳草有無香;讀完一首,味留唇齒。如果各位看官也喜歡此詩,不妨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足迹,或簡評,或和詩,我們大家一起交流。

詩詞為夢筆為馬,将讀寫進行到底,做與衆不同的自己;歡迎大家關注一号詩巷,有您相伴的日子最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