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炒作中國“産能過剩”,美國的底氣并不足

作者:譚浩俊

今年的3月27日,美國财政部長耶倫在美國佐治亞州一座光伏電池工廠通路時,指責中國新能源産業“産能過剩”,稱“中國的産能過剩打亂全球價格和生産模式,損害美國企業和勞工的利益”。

前不久來華通路,耶倫在廣州參加中國美國商會活動時又說,其尤其關注産能過剩問題,包括在新興領域出現的産能過剩迹象。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理應對“産能過剩”的概念和原理有充分的了解,理應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産能過剩”,而不是“跟着感覺走”,被政治利益牽着鼻子走。而從耶倫指責中國“産能過剩”的言論來看,其經濟學家的外衣,已經被其言論徹底扒下,變成“皇帝的新裝”了。

炒作中國“産能過剩”,美國的底氣并不足

按照耶倫的理論,我們不妨來看看美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所作所為。晶片、手機等,哪個沒有得到過美國政府的補貼,哪個不是銷售給其他國家的産品比例很高,特别是晶片,美國政府出台的晶片法案,政府補貼的力度之大,令美國的盟友都感到恐懼,都擔心本國企業會被美國搶走。那麼,美國是否已經在晶片等領域出現“産能過剩”,應當停止或減少晶片等的生産,并擴大内部需求了呢?

事實上,對高新技術和高科技産品,沒有一個國家在發展的初期沒有給予過政府補貼,否則,這些技術和産品就不可能得到發展。更重要的,很多得到了補貼的技術和産品,最終還沒有成功,真正成功的比例很低。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補貼就成了科學技術進步、産品更新換代、居民生活水準提高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把政府補貼當作指責一個國家“産能過剩”的手段之一,耶倫及其美國政客也不怕笑掉大牙。

炒作中國“産能過剩”,美國的底氣并不足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能夠成功實作趕超,可不是中國政府補貼的産物,而是讓出巨大市場的結果。要知道,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作為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不斷地對包括美國在内的發達國家開放,尤其是汽車市場,歐美發達國家的每一個知名品牌,都在中國設立了制造工廠,都與中國企業成立了合資工廠,都把産品大量銷到中國市場。前幾年,德國大衆一家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就相當于中國所有自主品牌汽車的銷量。美國的通用汽車、日本的豐田汽車等,在中國也有龐大的市場銷量,為什麼美國等西方國家政客不說自己國家的汽車産能過剩,不壓縮汽車産能呢。

中國讓出了如此龐大的燃油汽車市場容量,并通過不斷地自主創新,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争得一席地位,就開始讓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淡定了,就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現“産能過剩”了,底氣真的很足嗎?指責中國“産能過剩”的理由充足嗎?在這裡,我們不妨來看一篇美國媒體彭博社發表的一篇分析報告,對美國指責中國新能源汽車出現産能過剩提出質疑。報告顯示,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絕大多數排名靠前的汽車出口商産能使用率均處于國際公認的正常水準,美歐面臨的問題是企業效率不如中國企業,而不是中國“産能過剩”。報道還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市場,産品出口占總産量的比例遠低于德國、日本、南韓等主要汽車生産國。如果中國确實存在“産能過剩”,可能會導緻大量停車場擠滿了未售出的新車。但彭博社綜合上市公司公開資訊與行業協會資料分析,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并不高,無法得出“産能過剩”的結論。

炒作中國“産能過剩”,美國的底氣并不足

報告提供的資訊足可看出,所謂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産能過剩”,隻是美國的“欲加之罪”,是耶倫違背經濟學家良知的政客行為。如果美國是一個真正強調市場經濟、公平競争的國家,如果耶倫是一位有良知的經濟學家,就不會得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産能過剩”的結論。

美國如此不顧一切地炒作中國新能源汽車“産能過剩”,關鍵還在于美國的新能源汽車生産成本太高,競争力不強。今年1月,有資料顯示,美國一輛新能源汽車的平均價格為60544美元,比燃油車高出約13000美元。有媒體統計過,在美國,4萬美元以下的新能源汽車選擇僅為在售車型的1/10。不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卻想通過打壓、指責中國新能源汽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顯然,耶倫等美國政客,不僅心裡沒底,而且心裡有鬼,且手段越兇殘,内心的鬼也會鬧騰得越厲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