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黨建引領“手牽手” 共富路上“抱團走”

作者:中國縣域經濟報

黨建聯盟激發“紅色動力”,故道片區産業興旺。2023年,江蘇省響水縣鮮食玉米種植規模突破1.5萬畝,年銷售額超億元;西藍花規模種植面積全國最大,年産值超13億元;鐵皮石斛成為全國首家人工栽培最完整的産業基地……

“我們堅持以高品質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建立黃河故道片區黨建聯盟和産業鍊黨委,充分發揮黨建黏合劑、助推器作用,實作‘黨建鍊’和‘産業鍊’的雙向奔赴,全力打造富有現代特色的黃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響水縣委書記郭超說。

打造“黃金棒”規模化矩陣

4月10日,走進運河鎮鮮食玉米種植基地,嫩綠色的玉米苗茁壯成長,長勢良好,村民正忙着田管。

“産業鍊黨委下轄種植、田管、加工、銷售四個黨支部,鍊上黨員們人人争當産業發展‘排頭兵’。”鮮食玉米産業鍊黨委書記、運河鎮黨委書記周勤春說。

鮮食玉米産業種植面積從最初的3000畝突破1.5萬畝,年銷售額超億元,成功的秘訣是什麼?關鍵在于黨員示範帶動。“去年,我種了117畝,純收入10餘萬元。今年,不少農戶也紛紛加入我的擴種隊伍。”運河鎮灣港村黨員、種植大戶顧才堂笑得合不攏嘴。

灣港村黨總支書記顧娟平表示,去年村鮮食玉米畝均收入3000元—3500元。今年,全村将繼續擴種,計劃拿出50%的耕地并動員全村500多戶村民加入鮮食玉米産業發展的隊伍。

産業發展關鍵靠龍頭企業帶動。響水有着優越的自然禀賦,但鮮食玉米要保持鮮嫩的口感,對加工、冷鍊的要求極高。産業鍊黨委下足功夫,引進志禾鮮食玉米生産加工項目,實作鮮食玉米邊采摘邊加工,從田間“走”進生産線,全程隻有4小時。

線上線下銷售,讓鮮食玉米遠銷大江南北。随着各大直播平台、電商企業舉起大旗,給鮮食玉米的産業更新帶來新契機。産業鍊黨委迅速出擊,通過“支部+電商”“支部+合作社”“支部+産業”等模式,全面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直播間,鮮食玉米成了搶手貨,先進技術有效鎖住玉米的鮮度、糯度和糖分,深受廣大顧客青睐。”鮮食玉米種植黨支部委員、皂角村黨總支書記陳永俊,讓“土味”農産品乘上網際網路的快車,走進千家萬戶。

小小玉米棒,撬動大經濟。鮮食玉米帶動當地1200多名農民務工,當年就實作村集體增收近10萬元、人均增收超3000元。目前,鮮食玉米産業已形成集種植、冷藏、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産業鍊,實作經濟與生态共赢,成為群衆緻富的“黃金棒”。

蹚出“緻富花”品牌化之路

鍊上産業存在種植、銷售、儲存“卡脖子”難題,該如何突破?技術改進、新品研發,該如何突圍?西藍花産業鍊黨委始終堅持把做優服務、塑造品牌放在核心位置。

“今年,有王團長和省農科院專家上門指導,我500多畝春季西藍花,不僅降低了産品次品率,還種上了‘豔陽’新品種,比較耐高溫。”日前,南河鎮西藍花種植大戶馮海峰滿面笑容:“這兩天忙着采收,估計畝産2500斤,除去人力、損耗等,至少能賺200萬元。”

有了西藍花産業鍊黨委的專家服務團隊,種植戶們的腰包更鼓了。西藍花種植黨支部副書記王龍生有個習慣,每次走訪農戶,手裡總拿着黑色筆記本,裡面密密麻麻記着:老李家苗應多施氮肥,小趙家棚内溫度過高……不管哪家西藍花種植情況,他都心中有數,大家有問題都喜歡找他,被親切稱為“王團長”。

南河鎮王集社群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許志雷是産業科技的弄潮兒,進口蔬菜播種機、無人移栽、網絡電商都成了他輔導種植戶的“田間課”。60多歲的種植大戶張秀海在他的精心幫助下,搖身變成了“新”農民。

“放心!兩噸貨,肯定準時發。”近日,張秀海用手機微信回複老客戶山東壽光蔬菜經紀人。“我不僅管着400多畝西藍花地,還要和上百個電商客戶‘聊’。”手機成了老張的“新農具”,還讓他趕了個時髦,做起了電商。

黨建引領,品牌化經營,響水牽手農科院校,成立長三角(響水)西蘭花産業研究院,與國家級、省級産業技術研究機構長期合作,響水西藍花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獲評江蘇省十強區域公用品牌,建立“灌江”“村嫂”等品牌,并建成20多座冷庫,保鮮期最長達70天,實作錯峰銷售。

一棵“西藍花”變身“緻富花”,現已形成從種苗到移栽、管理到采收、儲運到銷售一條完整産業鍊,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産品不僅暢銷國内市場,還出口日本、南韓、美國等國家,帶動近4萬農民增收緻富,獲得全國西藍花行業和江蘇省農産品首個碳标簽證書。

做活“石斛+”産業化文章

“我們要統攬全局、協調各方、整合資源,不斷培育新質生産力,着力打造全省最大鐵皮石斛全産業鍊。”鐵皮石斛産業鍊黨委書記、黃圩鎮黨委書記李爽說。

“我們擴建346座種植簡易棚,今年石斛産值有望突破2000萬元。”江蘇雲梯仙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麗鳳說。

去年秋季,陳麗鳳正愁怎樣擴大種植規模,恰逢李爽等産業鍊黨委成員走訪企業。李爽立即召開聯席會議,商定解決措施,協力建立了200畝種植簡易棚,為陳麗鳳增強了發展産業的信心。

鐵皮石斛産業穩定吸納4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種植。基地開展技術教育訓練和指導,統一回收産品。“石斛基地畝均純收益2萬多元,一年四季均需用工,村民将土地流轉出去,還能多收入一筆租金,收益比以前種地高得多。”黃圩鎮雲梯關村黨總支書記王兵說。

瞄準“藥食同源”賽道,鐵皮石斛産業鍊黨委優化産業布局,做好“石斛+”文章,聯手雲梯關村實施深加工項目。

“我們打破石斛的傳統食用方式,采用全自動生産線将其加工成飲品等産品,年可産銷液體飲料2000噸、固體飲料20噸、壓片糖果20噸。”江蘇雲響仙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吉廣尚說。

産業鍊黨委的精心哺育,讓一株“仙草”興了一方産業。如今,鐵皮石斛産業已在當地形成集種子培育、種苗組培、多模式種植、精深加工銷售、農旅融合于一體的産業鍊,年産值超千萬元。響水正努力打造全國石斛栽培品種最全的種子資源庫。

強黨建促發展,激活産業“春水”。“黨建+”引領之下,鮮食玉米、西藍花、鐵皮石斛等現代農業全面起勢,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斑斓畫卷,正在響水大地徐徐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