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的姓、氏、名、号簡說——中國姓

作者:秦楚刊号

中國古代的姓氏和名号比現在複雜。秦漢以前,同一個人可以有好多種稱呼;到戰國時期才逐漸固定下來;秦漢以後,就基本和現在一緻了。

首先從姓氏的起源和變化談起。

有不少古姓以女字為偏旁,大概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經有了姓的分别。為什麼需要有姓的分别呢?東漢史學家班固在《白虎通義》中解釋道:“人是以有姓者何?是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别婚姻也。故記世别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

班固的話可以分為三點:

第一,姓是記世别類的,也就是說,早期的姓是一種族号,它不是個别人、也不是個别家族的稱号,而是整個氏族的稱号。中國遠古社會的氏族,如:黃帝,姬姓;炎帝,姜姓;太昊,風姓;少昊,嬴姓。在氏族社會中,原本存在很多不同的氏族。”百姓“一詞,最早主要指衆多的氏族。

中國的姓、氏、名、号簡說——中國姓

三皇五帝既是人文始祖,也是姓氏始祖。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記載:言姓者本于五帝,見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這二十二姓是:妫、姒、子、姬、姜、風、赢、己、任、姞、熊、曹、祁、妘、董、偃、歸、曼、芈、隗、漆、允。見于春秋時代的22個姓就是遠古22個氏族延續到春秋時期的後代。章太炎等學者又從上古圖形銘文、甲骨文、金文等文獻中整理出59個古姓,加上原有的共81個。

第二,姓有“别婚姻”的作用。在氏族社會中,同姓不通婚,就是同一氏族内部的人不得通婚。恩格斯說:“氏族的任何成員都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這是氏族的根本原則,維系氏族的紐帶;這是極其肯定的血緣親屬關系的否定表現,賴有這種血緣親屬關系,他所聯系起來的個人才成為一個氏族。”由此可見,作為氏族稱号的姓在大陸遠古社會中具有何其重大的意義。

古人早已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他們已經知道近血緣婚姻對後代遺傳不利,是以同姓不婚的規定一直為大陸曆代所遵守。現在同姓可以通婚,是因為同姓的人雖有血緣關系,但已非常遙遠,有的則根本不存在血緣關系。而血緣很近的男女仍然是不應該通婚的。

中國的姓、氏、名、号簡說——中國姓

同姓不通婚,在古代社會的繁衍生息中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姓有“崇恩愛,厚親親”的作用,“崇恩愛,厚親親”不單指人倫關系、思想感情的親疏厚薄,更重要的是牽扯到政治權利和物質利益。恩格斯說:“氏族的名稱一開始就同氏族的權利密切聯系在一起。”是以,在氏族社會中,同氏族的成員平等的享有氏族内部的各種權利,到了奴隸社會,“百姓”指的就是貴族,而奴隸是沒有姓的。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平民也沒有姓。如《左傳》中的鉏麑、靈辄,《莊子》中的庖丁、匠石等,都是有名無姓。貴族有姓,平民無姓,是以姓也成了區分階級地位的标志。

中國的姓、氏、名、号簡說——中國姓

庖丁之惑

大陸上古時期不僅有姓,而且有氏。姓與氏既有聯系,又有差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