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産啤酒為何日漸沒落?偷工減料變工業“水啤”?真相現實又殘酷

作者:簡食記

盛夏的夜晚,城市的街頭巷尾猶如一幅生動的市井畫卷,其中最具煙火氣的一筆,莫過于那些熱氣騰騰的燒烤攤與周圍推杯換盞、歡聲笑語的人群。在這熱烈的場景中,有一種飲品似乎與燒烤天生一對,成為消暑納涼、增進友誼的必備良伴——那就是啤酒。

國産啤酒為何日漸沒落?偷工減料變工業“水啤”?真相現實又殘酷

啤酒,以其獨特的魅力,尤其受到年輕一代的喜愛。相較于烈性白酒,啤酒的度數較低,更易于被大衆接受。無論是初次嘗試酒精飲料的新手,還是久經“酒場”的老饕,都能在啤酒的微醺世界裡找到屬于自己的舒适區。其不易醉人的特性,讓人們可以暢飲談心,享受歡聚時光,而無需擔憂過量飲酒帶來的困擾。更重要的是,啤酒以其溫和的酒精度和豐富的口感,為炎炎夏日注入一股清涼,仿佛是高溫下的救贖之水,讓人身心舒爽。

國産啤酒為何日漸沒落?偷工減料變工業“水啤”?真相現實又殘酷

提及國内的知名啤酒品牌,如雷貫耳的名字立刻躍然心頭。這些曆史悠久、口碑優良的品牌,早已融入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餐桌上的常客。

國産啤酒為何日漸沒落?偷工減料變工業“水啤”?真相現實又殘酷

尤其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液體面包”的美譽不胫而走,形象地概括了啤酒的兩大特質:一是富含麥芽糖分,如同面包般提供能量,使人精神煥發;二是其醇厚飽滿的口感,與糧食相似,令人回味無窮。如此看來,啤酒堪稱是既能滿足口腹之欲,又能維系社交情感的“拳頭産品”。但近幾年,風靡一時的國産啤酒為何日漸沒落了呢?偷工減料變工業“水啤”?其實,真相現實又殘酷!

國産啤酒為何日漸沒落?偷工減料變工業“水啤”?真相現實又殘酷

時光倒退回20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啤酒業尚處于蹒跚學步階段。彼時,雖有十多個啤酒廠相繼建立,但經營狀況并不穩定,産量有限。更為關鍵的是,國内缺乏高品質啤酒原料的生産能力,大部分依賴進口,使得整個行業處于被動地位。那時的中國啤酒,就如同剛剛萌芽的幼苗,雖有生長的渴望,卻受制于環境,難以茁壯成長。

國産啤酒為何日漸沒落?偷工減料變工業“水啤”?真相現實又殘酷

随着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啤酒産業迎來了生機勃勃的第一發展階段。專業人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廣西啤酒廠等老牌企業嶄露頭角,全國啤酒産量穩步提升。到了1978年,大陸啤酒産量已達到40萬千升,實作了從無到有的跨越。而後的1985年,啤酒專項工程的大手筆投入(耗資30多億),進一步推動了啤酒産業的迅猛發展。此時,中國啤酒年産量已達310萬千升,啤酒廠數量近千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啤酒生産國,赢得“啤酒生産大國”的贊譽。

國産啤酒為何日漸沒落?偷工減料變工業“水啤”?真相現實又殘酷

然而,繁榮背後,工業啤酒——這一啤酒市場的低端産品,卻引發了諸多争議。工業啤酒由于發酵時間短、口感單一,缺乏麥香且酒精度偏低,價格低廉,甚至常被用于烹饪而非直接飲用。究其原因,部分廠商為了降低成本,大量使用大米、澱粉等輔料替代麥芽,導緻啤酒口感稀薄,品質下滑。上世紀90年代,當口感醇厚、麥香濃郁的外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後,許多國産啤酒品牌在品質對比中相形見绌,非但沒有奮起直追,反而模仿外國包裝、偷工減料,以低價政策争奪市場佔有率,開啟了“集體灌水”的尴尬局面。

國産啤酒為何日漸沒落?偷工減料變工業“水啤”?真相現實又殘酷

面對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尤其是大麥、啤酒花等關鍵原料價格飙升,部分廠商選擇采用快速發酵工藝,短短7天即可完成生産,雖然降低了成本,但釀造出的“勾兌”啤酒口感欠佳,消費者并不買賬。反觀國外,多數啤酒仍堅守6至20天的正常發酵周期,嚴格控制酒水比例,確定啤酒風味純正,避免了“似酒非酒,似飲非飲”的處境。

國産啤酒為何日漸沒落?偷工減料變工業“水啤”?真相現實又殘酷

此外,水質變化也成為影響啤酒品質的重要因素。以xx啤酒為例,曾經以優質水源釀造啤酒在被xx收購後,可能因水源條件改變,導緻啤酒品質有所下降。這并非個别現象,而是中國啤酒産業普遍面臨的現實挑戰,關乎啤酒品質,無關企業良心。

國産啤酒為何日漸沒落?偷工減料變工業“水啤”?真相現實又殘酷

其實,中國啤酒産業要想實作真正的彎道超車,必須正視并解決上述問題。首先,應摒棄盲目追求低價競争的短視行為,學習借鑒國外優秀品牌的成功經驗,如堅持傳統發酵工藝,嚴格控制原料比例,確定啤酒的醇厚口感與獨特風味。其次,重視水源的選擇與保護,盡可能利用優質水源,以保障啤酒的基本品質。最後,傾聽消費者聲音,了解市場需求,用心釀造出符合大衆口味偏好的啤酒,實作品質與市場的雙重提升。

國産啤酒為何日漸沒落?偷工減料變工業“水啤”?真相現實又殘酷

中國啤酒産業的未來之路任重道遠,唯有堅守匠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站穩腳跟,赢得消費者的認可與青睐,真正實作從“啤酒大國”向“啤酒強國”的華麗轉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