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這個村子學,讓你的鄉村實作景區化

作者:一諾農旅規劃
跟這個村子學,讓你的鄉村實作景區化

指南村位于臨安太湖源頭的南苕溪之濱,海拔 480 米,是一座有着數千年曆史的古村。村舍白牆黛瓦、錯落有緻,又頗似歐洲小鎮,卻也充滿了宮崎駿畫筆世界裡濃郁的生活氣息。

指南村地處高山,以往一直遵循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靠山吃山。幾年前開始主動調整産業結構,發展起農家樂,但進展速度緩慢。2015 年,指南村啟動“紅葉小鎮”建設,指南村開始“破繭成蝶”,民宿數量從之前的 20 餘家發展到現有的 44家,床位 700 餘張,“遇見指南”等民宿受到各地遊客的熱捧。

2017年,指南村成功建立4A級村落景區,并于2018年創成國家3A級旅遊景區。然而,指南村并沒有止步于此,2019年,它又成為臨安“八線六景”中的“一景”,将通過示範型村落景區建立,打造更高版本的“紅葉指南”。

更新之路:

為了成功打造“紅葉小鎮”,指南村痛下決心,堅決拆除那些遮擋古樹景觀的高層房子,通過拆圍牆、整庭院、理街巷等舉措實作整體美觀,這才有今天完美呈現的紅葉古樹風貌。而拆造之後的“紅葉小鎮”,果然不負衆望,人氣越來越旺,村民收入比之前翻了好幾倍。每逢節假日,民宿入住率高達 70% 以上,民宿生意紅紅火火。

跟這個村子學,讓你的鄉村實作景區化

為了增加遊客黏性,指南村沒有止步于美景留客,而是以生态觀光為依托,吸引遊客體驗參與村民的日常生活起居。同時,以文化為魂,将梯田等景觀有機串聯。如今,指南村“名聲在外”,每到節假日,一天的遊客接待量為 3000-4000 人。到了楓葉飄紅的金秋時節,指南村每天遊客接待量上萬人。一年四季都有不少攝影愛好者自發來到指南村,用鏡頭記錄下眼前的良辰美景。2018年總共接待遊客35萬人次。

跟這個村子學,讓你的鄉村實作景區化

經過整體規劃,指南村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得以整合,生态農業、旅遊産業與創意産業互相融合,“紅葉小鎮”的鄉村再生成功打造了集風光攝影、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創意工作為一體的華東首個全景式“生态創意型”新鄉居生活示範村。

村落如何變成景區?

首先要保護和利用好村落建築體系。鄉村建築處于不斷變化和自我更新過程中,要做到完全意義上的原貌保護而不變化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做的是,重塑鄉村建築與村民、土地的關系,讓流失在外的勞動力與建築、土地建立起新的生産聯系。落腳點便是結合目前社會大力發展美麗鄉村、休閑觀光農業的背景,并做到當地鄉村建築的曆史得以延續、文脈得以傳承、特色得以保留。在人與建築、土地建立起新的聯系後,諸如生活方式、家庭觀念、風俗習慣這些人文環境要素随着時間的推移,人終會将這些以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形式沉澱到鄉村建築這個物質實體當中,傳統鄉村建築自然得到激活而得以保護。

維護村落的生态環境體系。鄉村景區化應以生态保護為優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營造美麗、清潔的鄉村,把農村的人居環境的舒适感和對農村環境的整治作為重點。包括林木、山石、水系等自然景觀。對河道、池塘、水圳、水渠等修繕要盡量使用卵石、塊石,避免使用水泥澆築,保持鄉村生态風貌。

利用村落四周的田園系統。有農耕特色的要保持農耕特色,能夠園林化的可以改造為景觀化園林,如種植荷花、修竹、花卉,有體驗條件的充實農事體驗項目。

開發村落的人文體系。曆史村落要挖掘姓氏文化、發展曆史、民風民俗,展示曆史,開展民俗活動,避免文化禮堂千篇一律。移民村落、知青村落、山區村落等都要挖掘和利用自身的人文特色。無論如何,村落都要保持原生态的鄉村風格和風貌。

在适度的空間串點成線、成片、成環。鄉村景區化,要突破單個村落景點化格局,要以三五個村落組團建構鄉村景區,根據條件,可以共同特色組團,也可差别化組團。以共同特色為紐帶組團,就是克服單個村落的單調單薄弱點,充實豐富鄉村旅遊元素和内涵。差别化組團就是根據各村資源和空間各有側重提供旅遊産品和服務,或側重自然景觀,或側重田園風光,或側重建築景觀,或側重人文風俗,或側重吃住行購服務。

統一規劃,整合資源,統一建設。要跳出單個村落、單個項目建設的思路,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對能夠串點成線、成片、成環的鄉村景區,實行統一規劃,根據鄉村資源供給和鄉村旅遊需求進行規劃設計。要整合美麗鄉村、河道整治、文化禮堂、鄉村廣場、停車場以及耕地流轉、設施農業、景觀農業、農家樂、農家客棧等建設項目和資源,按照景區化要求統一實施工程建設。

跟這個村子學,讓你的鄉村實作景區化
跟這個村子學,讓你的鄉村實作景區化
跟這個村子學,讓你的鄉村實作景區化
跟這個村子學,讓你的鄉村實作景區化
跟這個村子學,讓你的鄉村實作景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