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青年說》
青春最為可貴,充滿着朝氣與希望、熱情與幹勁。在第75個青年節來臨之際,崇州市融媒體中心全平台推出《新征程·青年說》系列報道,将鏡頭聚焦奮鬥在我市各條戰線上的青春力量,一起聆聽他們在新征程上綻放絢麗青春的動人故事。
視訊加載中...
将閃光的青春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是我市90後農業職業經理人王伶俐的選擇
4月23日,在成都市舉行的
“青春大講堂·成長之路主題演講”活動中
王伶俐以《出發向故土》為題
分享她在廣袤的田野奮鬥與追夢的青春故事
(注:以下為王伶俐演講文稿)
2015年大學畢業後,我回到崇州,做了一名農業職業經理人。當時,很多人不了解,讀了大學怎麼又去當農民呢?确實,一開始我真的不會種田,也不想種田,至于為何女承父業做了“新農人”,得從我的爸爸說起。
在我上高中的2010年,國家出了個新農業政策,就是成立土地合作社,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成為股東後,除勞動收益外,年底還能分紅。爸爸覺得很有前景就報了名,成了崇州最早一批農業合作社職業經理人。
右:王伶俐父親
後來,我考上了成都的大學。每周末回家,爸爸就跟我聊農業,從國家政策講到行業趨勢,從國内執行個體講到身邊執行個體。爸爸對我說:現在種田跟以前不一樣了,需要你們這些有知識的年輕人,你畢業後就回來幫我們吧!
爸爸所在的合作社管理了近3000畝田地,但隻有耕地和收割兩個環節采用了機器,其他的插秧等環節全靠人工。那一天,我第一次有了想回去幫他們的想法,我不想讓爸爸媽媽再這麼辛苦。但我大學學的是統計,對種田一無所知。是以,畢業前我就提前回老家合作社實習。早上6點,起床我就跟着跑田坎,學習種植經驗;晚上8點回到家繼續看書、上教育訓練課,惡補農業專業知識。短短一個月,我就瘦了10斤。
大學畢業後,我正式加入合作社。有鄉親不了解,“怎麼上了大學又回來種田了?”還有人說:“這小姑娘估計就是來湊個熱鬧,肯定幹不長!”
聽到這些,我的倔脾氣立馬上來了。除了看書、下地,我開始參加農業職業經理人教育訓練,先後到中國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學習,成功取得農業職業經理人初級證書,成為全國最早持證的青年“新農人”。專業的學習,讓我對農業有了更深的認識,種地思路也清晰起來:要想種好地,不僅需要機械化,更需要智慧化。
是以,我帶着合作社幹的第一件事就是買農機,從旋耕機、插秧機,到植保無人機、收割機,再到全自動糧食烘幹裝置等,我們很快就實作了種田全程機械化作業,人力隻要以前的十分之一。2020年,我們又引進了大田北鬥系統、“MAP智農”APP、無人機植保等各種智慧農業手段。
科技種田,有兩大明顯優勢。一是人力成本大幅降低。我們現在種了7000畝地,接近一個西湖那麼大,如果用傳統種植方式,至少得1000人。但我們整個團隊隻有13人。二是産量提升。我們管理的7000畝地,和沒有加入合作社的土地相比,去年每畝多産出糧食50斤,總量多了35萬斤。
這些實打實的優勢,讓我們合作社的規模迅速擴大,更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農村。以我們團隊為例,13個人,其中9個人都是80、90後,最小的是99年的。
截至今年2月底,在成都,像我這樣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已經有3.2萬餘名,其中80、90後年輕人超過了三成。就是這3萬多人,管理了全市80%以上的農業生産面積。
一路走來
有人說我是團隊的“領頭雁”“主心骨”
但其實
我隻是一個鄉村振興路上的追夢人
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在遠眺中探尋創新的可能
一起向着未來展翅翺翔
王伶俐用她奮鬥的故事告訴在場的年輕人
不論未來做什麼
要相信
我們就像莊稼一樣
終其一生都在生長
隻要堅持,必有收獲
記者:唐海龍
編輯:餘霞 周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