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雷
“大家好,歡迎來到銅牛角直播間……”晚上七點,在李滄一座寫字樓的直播間裡尹燕飛又開始了當天的直播。直播的内容多是對青島某個片區的升學情況分析答疑,有時也請來青島學校的相關老師做客。
尹燕飛(男)在直播中
而就在五年前,尹燕飛唯一跟教育能沾點邊的稱号是“學生家長”,大學外語專業的他,畢業後就從事了外貿工作,在孩子要上學時,他也和大多數家長一樣,為孩子擇校而焦慮。于是他研究升學資訊,從中探索規律,并自己做了公衆号給廣大家長分享獨家文章,從此一發不可收,漸漸在這方面成了專家,給家長們答疑解惑,并被青島市教育局聘為公衆委員會特聘資訊員。
至今仍是标準的青島“外貿小哥”衆所周知,外貿是青島這座城市産業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從事這項工作。二十多年前,大學畢業後的尹燕飛選擇進入了青島的一家大型外貿企業。此後幾年間,他考過研、也跳過槽,後來自己辭職創業,繼續做着老本行。
在忙工作途中
“和大多數外貿人一樣,那幾年雖然也掙了點錢,不過挺辛苦。”尹燕飛說道,“我的公司規模可真不大,主要做一些家紡、床上用品等,平時我一個人也能忙過來。”
那些年,尹燕飛一直地在客戶、訂單、工廠之間聯絡,從未想到自己畢業多年,還能再跟教育行業沾上邊。更沒想到,自己會從一個普通的“外貿小哥”,變成青島教育界的“名人”。
孩子擇校,“知識”派上用場尹燕飛早年間就對各類教育資訊感興趣,工作之餘,他常常從這些資訊中思考學校和學區之間的聯系,以及如何才能進入到相對“好”一點的學校。
2019年,尹燕飛的女兒到了該上國小的年齡,他和大多數家長一樣為孩子擇校而焦慮,這時,平時積累的教育資訊儲備就派上了用場。
此後,尹燕飛的“研究”興趣更加濃厚了,不過,用他的話來說,“那時的主要資訊來源,就是媒體以及網絡。”
他經常浏覽青島各個學校、教育機構的網站,以及與此相關的APP等,也會關注家長發的心得體會等留言,不過這些資訊對尹燕飛來說還是不夠。後來,他開始對青島知名學校網站上釋出的資訊進行分析,“看哪個學校國中去的學生多,進而得出一些判斷。”尹燕飛說道。
曾被質疑,決心把興趣變成了事業在掌握了一些資訊後,尹燕飛也嘗試着在網上發一些自己分析的文章。2019年的時候,有幾篇内容涉及了當時青島某地産闆塊和入學的熱點地區,“雖然現在看是很比較準确的,但在當時有一部分家長,以及可能涉及了一部分地産人的利益,他們在網上提出了質疑,甚至反對。”
“是不是就是這種質疑聲讓你決定繼續往更專業的方向走下去?”對于記者的提問,得到了他十分肯定的回答。
尹燕飛說道,“當時自己發表的東西被舉報,遭到了‘禁言’,不能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分享給更多的家長,也失去了和他們交流的機會。”
性格倔強的尹燕飛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什麼,如果就此“退出江湖”無疑是向質疑自己的那些人投降。“我就是要證明我說的是對的!”于是,尹燕飛啟用了自己曾經注冊的微信公衆号,并起了個很“倔強”的名字叫“銅牛角”。
起這個名字的緣由,尹燕飛解釋道,“牛”就代表一直很勤奮和努力,“牛角”就像他愛鑽研愛鑽牛角尖,“銅”跟他孩子的名字中一個字的讀音相同,最後就是他的家鄉就是東阿縣牛角店鎮。是以起名“銅牛角”。“有了公衆号,最早就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關注,後來有的家長發現這些文章對他們有啟發,于是就一傳十,十傳百式地轉發,關注的人就多了。”
通過直播、線下活動等讓更多家長受益“最早開始還是停留在興趣階段,另外一個人整理資料很難,很繁瑣,為了寫一篇文章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有時白天忙外貿工作,忙完之後晚上才能開始研究資料和寫文章。”尹燕飛講述着自己早期遇到的困難。
尹燕飛在講座中
然而,除了人力和時間上的緊張,更難的是自己創作内容怎樣才能更有“看點”。比如,有些片區會出現國中和國小的招生人數不比對,家長需要找到方案,這時就需要深入分析資料後再寫出文章分享給大家;又比如,學校的招生和畢業生人數很難查到,尹燕飛就會根據學校的課程表來推算。在長期的研究中,他找到了很多資料分析思路和方法。
即将開始直播
市民李女士就是他的鐵粉,如今李女士的孩子在市南中片上國中了,回憶當年孩子小升初的時候,她從尹燕飛的文章中受到了啟發,“我非常關注各類升學資訊,但平時沒有管道專門擷取這類資訊,他的文章和資料資訊很好地給我補充了這方面知識”,現在李女士也關注着尹燕飛的直播間,“每一期邀請來的嘉賓會帶來很多資訊,有時間會經常看。”
除此之外,已經成為青島市教育局公衆委員會特邀資訊員的尹燕飛,在組織參加學校開放日活動時,也會實地解答家長們的各種疑問。對即将參加中考的考生家長,尹燕飛說道,“報志願的原則就是要實事求是,認清形勢,比如中考是把不同水準的學生配置設定到不同的學校去,根據自己的水準選擇學校,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與學校的優劣是兩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