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又見煙柳 作者/張 誠

作者:鐵道兵文化
又見煙柳 作者/張 誠

春天來了。隔窗外望幾棵柳樹,漸漸的由灰暗變成了淡黃而有光澤,可親的溫柔。

揮手冬去雪飄的奇異景色,款款春來最為撩人眼眸的,是那絕色的煙柳青青。遠遠望去,隻見那河岸煙柳,在水墨中開始了春的萌動,如煙似雨般的朦胧……

生活在北方的人們,最熟悉的莫過于柳樹了,而對柳樹的認知也是最深的。每年隆冬退卻春之來臨,在萬木蕭疏中唯有柳樹是最早向人們報春的使者。

當光陰流進人間的四月天,走到布滿柳樹的河堤擡眼望去,遠近處成行的岸柳垂下柔弱如絲的萬千枝條,透着嫩綠的淡淡的鵝黃,在春風的吹拂下,像一團團随風飛舞的煙雨,輕柔柔地流入你的心田,濕潤你的眸子。此時,似乎你可以嗅到一股淡淡的柳葉的清香,而不飲自醉,沉醉于那一片神秘的朦胧的煙柳之中……

記得小時候,在家鄉的馬路兩旁、小河邊、田間地頭,村頭巷尾,都可以看到柳樹。雖然說柳樹遠不如白楊樹那麼高大而粗壯;遠不如松樹那麼蒼勁而挺拔;遠不如南方的一種榕樹那麼蔥茏翁郁、遮天蔽日。但一棵一棵卻婀娜多姿,狹長而墜滿細細葉子的枝條,就像少女披肩流淌的長發,輕柔柔地披散下來,直披到腰間,長長的直垂到河面。"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倘若把柳樹喻作風姿綽約的浣紗女,我想最為恰當不過了。

又見煙柳 作者/張 誠

柳,沒有臘梅的高潔;沒有斑竹的傲骨;沒有蒼松的冷峻;沒有翠柏的常青,但它同樣擁有着自己的理想。它選擇在寒冬的餘威下,首先迎着凜冽的寒風蘇醒,率先吐翠;它無法與曆經嚴冬而不凋的松柏相媲美,但它卻像一個信守春天的勇士,胸間裝着春天在風刀霜劍中支撐着,笑傲嚴寒。

這也使我時常想到,在現實的生活中,有一些人對柳樹的價值取向是偏頗的,常常以為柳樹的存在價值遠不如松樹之類,稱不起棟梁之材。然而,我卻以為柳樹的價值,絕非僅僅是以其是否棟梁之材而所估量的。

你看,早春,它搖醒了江河,裝扮了山水;盛夏,它為人們撐起了傘遮蔭納涼;晚秋,它似金鞭舞動使大地充滿了活力;寒冬,它枯枝抖俏靜待春天。天南地北,沒有哪一種樹木比它更能為一座城市,點染出盎然生機、暖意融融。在所有落葉喬木中,它比百花從容先行,早早把春意送到人間,使一座城市溫暖而靈動!

正因如此,柳的美麗、頑強而不朽的精神,在人世間佳話流芳。

又見煙柳 作者/張 誠

在山青水秀的江南,柳樹的身影也是可見的。當你漫步在西湖的斷橋上,微風熏熏、垂柳依依,你會情不自禁的浮想聯翩,想到世代傳頌的錢塘江畔的柳樹下,美麗的神話《柳毅傳書》;想到名揚天下的山東梁山泊裡,一百零八位好漢中的魯智深"倒拔楊柳";想到清末民族英雄左宗棠為維護國家統一,在擡棺入疆平叛的路上,沿途中也不忘種下柳樹,留得"左公柳"的動人傳奇…… 而我,又常常會很自然的聯想到,令人如癡如醉的綠柳如煙。

煙柳,在幾千年的華廈文化中,早就形成了一種重要的文化意象,它的孱弱之姿,豐盈了一代代人的精神,物化了一代代人的審美提升與移情。自古以來,柳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筆下,入風入雨入詩入畫入時入境,具有着極強的文化藝術感染力,蘊藉深深,所蘊含的一種美,讓人移情,美妙到讓人揣摩意會而樂不可支。

當夜幕降臨,在一抹夜色籠罩之下,看一株煙柳,它就像滿城春色時一剪袅袅的雲影,弱不禁風卻搖曳生姿、灑脫淡定。那婀娜的風韻,總會在人們不經意的一瞥間,蓦然撞上心頭,是嫩黃淺綠賞心悅目的無比欣喜,也是千杯萬盞澆不滅的春愁重重。于是乎便讓人們帶着唐詩宋詞的風雅意境,沉醉在一段春光裡,移情于恍惚若夢之中……

煙柳,是春天的一個夢!花和雨是夢的情景,碧水如畫,楊柳堆煙:恍惚是"未若柳絮因風起"的謝道韫;是"紅酥手,黃藤灑,滿城春色宮牆柳"的唐婉;又恍惚是"思念西湖邊,楊柳岸,雪堆煙"的白素珍;.是"綠懷煙柳長亭路。恨取次、分離去。日永如年愁度"的惠洪;是"今宵灑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柳永。

又見煙柳 作者/張 誠

又見煙柳,何嘗不可謂是人間的另一種絕色呢?煙柳,自在飛花輕似夢,暖了人間,卻又在人們的内心深處隐藏下一段段、說也說不完的故事,道也道不盡的纏綿深情……

我歌,又是一年春好處,絕色煙柳滿城廓!

我歌,風也吹,水在動,柳亦擺,草萌芽,花含苞,雲影移,一片朦胧水墨丹青……

試問:如此曼妙又有誰能不沉醉于最美的一段春光,而相伴柳依依,相随煙柳朦胧入畫呢?

又見煙柳 作者/張 誠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