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訪泉水和喜居瓢泉的辛棄疾|兩宋齊州風華錄·辛棄疾:家何在,煙波隔④

作者:濟南時報-新黃河
尋訪泉水和喜居瓢泉的辛棄疾|兩宋齊州風華錄·辛棄疾:家何在,煙波隔④

元刻本《稼軒長短句》

“屬于辛棄疾的故鄉之念”

辛棄疾一首大概作于隐居帶湖之前的《滿江紅·題冷泉亭》也有明顯的思歸之意,全詞如下:

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漸翠谷群仙東下,佩環聲急。誰信天鋒飛堕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是當年玉斧削方壺,無人識。

山木潤,琅玕泾。秋露下,瓊珠滴。向危亭橫跨,玉淵澄碧。醉舞且搖鸾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

辛棄疾在南歸之後、隐居帶湖之前,曾三度在臨安(今杭州)做官,不過每次時間都不長。乾道六年(1170)夏,辛棄疾受命任司農寺主簿,乾道八年正月知滁州,這次出任是三次中時間較長的一次,《滿江紅·題冷泉亭》可能就是作于此時。還值得一提的是,辛棄疾另一首非常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大概也是作于這一時期。

冷泉亭位于杭州靈隐寺前的飛來峰下,由唐元和年間杭州刺史元藇主持建造。自從建成後,冷泉亭就是詩人們流連忘返的地方。蘇轼在杭州擔任通判時,也曾造訪冷泉亭,有“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記幾回來”之句。亭子不但靠近靈隐寺和飛來峰,周邊還有還有三天竺、韬光寺、北高峰諸名勝。這年秋天,辛棄疾也來到冷泉亭,詞的上半阕寫附近的林木和山峰,下半阕寫具體遊覽冷泉亭的活動和感受。

詞作大半部分都在寫山水亭林之風光,詞人的筆勢到了下半阕的後半部分從寫景過渡到抒情,尤其是最後幾句,“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倏然寫出了身在他鄉做客的一種怅惋。面對如此勝景,詞人怎麼會心有所“恨”?那是因為,冷泉亭周圍景物和家鄉濟南的風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詞人想到了闊别已久的家鄉,那裡有趵突泉、金線泉,大明湖上也有觀瀾亭、曆下亭、水香亭等立于湖中的亭榭。這些可愛的風物原本是“吾家”的啊,而此時的詞人,隻是客居異鄉的客人罷了。更令詞人意難平的是,南宋朝廷收複北方失地遙遙無期,詞人恐怕永難再回故鄉,因而觸景懷舊,便有了無限傷感。

此外,辛棄疾還有一首讀者非常熟悉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也有類似的情愫。“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一句中,“落日”“斷鴻”“遊子”三個意象組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濃烈的思鄉氛圍。尤其是“遊子”,将思鄉這種情懷毫不隐諱地明白道來。

葉嘉瑩在收錄在《靈谿詞說》中的《論辛棄疾詞》的長文中寫道:

辛棄疾實在不僅隻是一位有性情、有理想的詩人而已,他同時也還是一位在實踐方面果然可以建立事功的,有謀略、有膽識、有眼光、有手段、有才華,而且有權變的英雄豪傑式的人物。而他整個生命的重心,則是他的心心念念不忘收複中原的志意。其間自然有他對于國家的一份忠義之心,也同時有屬于他自己的一份故鄉之念。

尋訪泉水和喜居瓢泉的辛棄疾|兩宋齊州風華錄·辛棄疾:家何在,煙波隔④

曆城區四風閘辛棄疾故居内景

在信州,尋訪泉水

盡管辛棄疾沒有太多詞作直接抒發對家鄉濟南的懷念之情,但從他中晚年時期對居所的選擇和園林設計上也可以看出,家鄉濟南的風物他始終不曾忘懷。

淳熙八年(1181)冬末,剛過不惑之年、正當年富力強的辛棄疾被罷官,此次他被罷官的原因是遭到了朝廷内主和派的彈劾。卸去官職的辛棄疾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今江西上饒)郡帶湖新居。次年,辛棄疾作詞《水調歌頭·盟鷗》,全詞如下: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奁開。先生杖履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鹭,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這首詞中沒有懷念家鄉的情緒,從表面上看來,是一首書寫居住在帶湖的生活的閑适詞。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不解舉吾杯”等句中看到詞人作詞的真正意圖。縱有帶湖美景,縱有鷗鳥也不解其意。詞人表面上是寫悠閑生活之趣,實際上未嘗沒有被迫隐居的落寞之歎呢?末句提到,河東岸的綠陰太少,不如多種植些依依楊柳。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在辛棄疾以及更早的時代,柳樹、荷花就是濟南大明湖畔的秀美風物。也許離開家鄉二十餘年,辛棄疾仍難忘懷家鄉那柔美而多情的楊柳,故而也要在新居處營造出類似于家鄉的景緻。

從辛棄疾後來在江西對居所的營造和選擇上來看,很難說和懷念家鄉沒有關系。

這次在帶湖閑居的幾年間,辛棄疾到處尋訪泉水。這自然讓人想到辛棄疾來自“泉城”,濟南當時尚未有這個名稱,不過濟南老城的多處泉水早已名聲在外,當年蘇轍來濟南做官時就說“聞濟南多甘泉”。當時,濟南的一些名泉如趵突泉、舜泉、珍珠泉等不僅是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也進入人們的審美視野,成為人們對濟南的一種審美考量。有理由相信,在辛棄疾對故鄉的情感中,泉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情感元素。

在上饒西南約三十公裡的鵝湖山是一處著名的文化地标,鵝湖山山麓有鵝湖寺。辛棄疾曾幾次到訪鵝湖寺,并且在附近尋泉,還曾寫過一首詞作《鹧鸪天·鵝湖寺道中》,全詞如下:

一榻清風殿影涼,涓涓流水響回廊。千章雲木鈎辀叫,十裡溪風䆉稏香。

沖急雨,趁斜陽,山園細路轉微茫。倦途卻被行人笑:隻為林泉有底忙!

鵝湖寺周邊樹木參天,流水潺潺,陰陰夏日中難得一處清涼。詞人冒着暑雨從早到晚在林間小路奔忙,疲倦不堪,以至于行人都嘲笑他,何必為了尋訪一處林泉而如此奔忙?誰能想到,當年那個舉着旌旗率領萬人南歸的辛棄疾,雖然正值壯年,卻隻能在山野鄉間為了尋找泉水而奔忙?

尋訪泉水和喜居瓢泉的辛棄疾|兩宋齊州風華錄·辛棄疾:家何在,煙波隔④

曆城區四風閘辛棄疾故居内景

晚年喜居瓢泉

在帶湖閑居幾年之後,約1186年,辛棄疾于帶湖百裡之外的鉛山縣境内“訪泉于奇獅村,得周氏泉”。據《鉛山縣志》載:“其一規圓如臼,其一直規如瓢。周圍皆石徑,廣四尺許,水從半山噴下,流入臼中,而後入瓢。其水澄渟可鑒。”辛棄疾在鉛山尋訪到了一處泉水,這眼甘洌的泉水讓辛棄疾想起了遍布名泉,“水向百城流”的家鄉泉城濟南。他對周氏泉愛賞不已,很快就買下了這眼泉和周邊的一大塊土地,并且先後作詞數阕以歌之。後來,辛棄疾改周氏泉為瓢泉,在帶湖别業毀于火患之後,瓢泉就成了辛棄疾唯一的寄身之所。而閑居瓢泉時期,也是辛棄疾另一個創作高峰期。

初見瓢泉時,辛棄疾有詞《洞仙歌·訪泉于奇師村,得周氏泉,為賦》,全詞如下:

飛流萬壑,共千岩争秀。孤負平生弄泉手。歎輕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

人生行樂耳,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

辛棄疾先是描摹了瓢泉的優美景緻,進而由此對人生發出了種種喟歎。最後一句雖然是疑問句,其實毋庸置疑,從第一眼看到瓢泉時,他就決定會“重來”這裡并在此定居。

學界認為,辛棄疾将周氏泉更名為瓢泉,則是因“箪食瓢飲”的典故。該典故出自《論語·雍也》,用來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是以瓢泉之名很可能是寓意着辛棄疾歸隐之後的淡泊心境。或許在周氏看來,這處泉水不過是一處甘芳清冽的泉眼而已,而在辛棄疾眼中,不僅寄予着他不可言說的濃濃思鄉情,也隐喻着他甘于一蔬一飯的高潔人格。

辛棄疾十分喜歡瓢泉,寫了很多首歌詠瓢泉的詞作,其中有一首著名的《水龍吟·題瓢泉》:

稼軒何必長貧,放泉檐外瓊珠瀉。樂天知命,古來誰會,行藏用舍?人不堪憂,一瓢自樂,賢哉回也。料當年曾問:飯蔬飲水,何為是,栖栖者?

且對浮雲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蒼顔照影,故應零落,輕裘肥馬。繞齒冰霜,滿懷芳乳,先生飲罷。笑挂瓢風樹,一鳴渠碎,問何如啞。

這首詞與前一首相呼應,寫明了詞人給瓢泉的命名之意。他要在瓢泉這裡過着與世無争的閑适生活,不再為飯蔬而恓惶奔走。

辛棄疾還有多首詞作寫瓢泉:

去年拄杖過瓢泉,縣吏垂頭民歎語。——(《玉樓春·席上贈别黃倅。巃嵸,雨岩堂名。通判雨,當時民謠。吏垂頭,亦渠攝郡時事》)

且飲瓢泉,弄秋水,看停雲。——(《行香子·博山戲呈趙昌父、韓仲止》)

靜掃瓢泉竹樹陰,且恁随緣過。——(《蔔算子·聞李正之茶馬訃音》)

一瓢飲,人問翁愛飛泉,來尋個中靜。——(《祝英台近·與客飲瓢泉,客以泉聲喧靜為問,餘醉,未及答,或者以“蟬噪林逾靜”代對,意甚美矣,翌日為賦此詞褒之》)

風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樓春到,老子已菟裘。——(《水調歌頭·送楊民瞻》)

記得瓢泉快活時,長年耽酒更吟詩。——(《添字浣溪沙·三山戲作》)

不難看出,辛棄疾這些詞作中都有濃重的歸隐情節,與此前的金戈鐵馬的豪放詞差别很大。居住在瓢泉的這些時日,詞人臨水看雲,竹杖徐行,尋靜覓幽,吟詩作賦,一派隐士的閑适風格,頗有陶淵明種菊南山下的風範。可能會有那麼短暫的瞬間,聽着瓢泉的潺潺水聲,看着拂面的條條楊柳,辛棄疾會忘記他心心念念的北伐大業,忘記沙場點兵,會有恍然回到故鄉濟南的感覺。

喜見瓢泉且鄰泉而居,這大概是詞人辛棄疾對家鄉濟南最長情的惦念。

記者:徐敏 攝影:徐敏 編輯:徐征 校對: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