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六盤山下“賞花經濟”催熱鄉村遊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網銀川4月24日電 題:六盤山下“賞花經濟”催熱鄉村遊

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遲來的春意,讓六盤山下的春日時光一直持續到了四月末。金雞坪上遊春色、胭脂峽裡尋春景、龍王壩裡嘗春味……曾經幹旱缺水的西海固地區,随着生态環境的不斷向好,群眾尋春、找春的方式也越來越獨特。在甯夏六盤山山花月活動期間,固原市釋出了100個賞花打卡點、100個美食打卡地及50個健康養生體驗項目,吸引逾121萬名遊客來到六盤山下賞花、踏青,當地實作4.8億元(人民币,下同)旅遊消費收入,讓鄉村遊的熱度不斷攀升。

六盤山下“賞花經濟”催熱鄉村遊

從龍王壩窯洞飯店遠眺,朵朵桃花與梯田相襯下,滿園春色盡收眼底。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攝

遊春:爛漫山花下的美麗邂逅

踏青、賞花是春遊必打卡項目,在西北内陸的黃土高原也不例外。伴随着花香,穿過彩虹路,中新網記者一路駛向被譽為最美大地“指紋”的“中國最美旱作梯田”——固原市彭陽縣金雞坪梯田公園。放眼望去,層層梯田如一曲曲曼妙婀娜的五線譜,山桃、山杏、紅梅杏等山花猶如音符,把山川裝扮得分外妖娆。漢服走秀、國樂演唱、秦腔演繹……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整個山間綻放出别樣色彩。

六盤山下“賞花經濟”催熱鄉村遊

萬畝山花點綴彭陽旱作梯田。中新網記者 于晶 攝

“漫山遍野的桃花朵朵開,人面與桃花互相映照,是時候和春來一場約會了。”從銀川自駕至金雞坪的遊客王欣在朋友圈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今年是彭陽縣舉辦的第12屆“梯田花海·醉美彭陽”文化旅遊節。十多年前,彭陽在甯夏率先舉辦山花旅遊節,讓賞花經濟的概念被大衆熟知,也讓彭陽這個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的生态變化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缺水如缺油’是彭陽曾經的寫照,為了保護耕地的水土流失,自1983年建縣起,我們全流域推進坡改梯,将山地修整為百萬餘畝的梯田。”據彭陽縣委書記張永強介紹,經過40餘年發展,彭陽縣森林覆寫率從建縣初3%變成了如今的36.87%。金雞坪梯田公園先後入選“中國美麗田園”、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僅今年便有30餘萬名遊客先後來到梯田公園打卡。“可以說,發展全域旅遊再一次激活了生态紅利。”他說。

尋春:趣味玩法解鎖新體驗

春回大地之時,房車、露營“大軍”也再次出動了。在剛剛開園不到兩周的泾源縣的胭脂峽風景區内,一座座帳篷天幕猶如剛剛冒出土地的蘑菇尖,分布在蜿蜒溪水兩側。天幕下,遊客準備着燒烤的食材,孩子們在天幕外的小橋流水美景中奔跑玩耍。

六盤山下“賞花經濟”催熱鄉村遊

遊客在六盤山下尋找春天。中新網記者 于晶 攝

“最近天氣好,趁着周末時間跟家人聚聚會、賞春景。”固原遊客胡凡表示,“這裡有花海、山林、溪流,美景盡收眼底,也有完善的服務配套設施,從家出發,駕車不到一小時就能找到這樣美的春色,主打一個輕松、自在。”

要風景美,要更好體驗感、舒适度、趣味性,對于熱愛露營的遊客來說,這些要素缺一不可。為此,胭脂峽景區策劃推出了風筝演繹、千人美食宴、桃園祈福、攝影采風、青年聯誼等活動,增加可玩性的同時,也帶動了景區的收入。

這幾天,甯夏六盤山紅軍長征旅遊區,來自甘肅、甯夏的2000餘名學生來六盤山開展研學活動,當地也迎來了研學大熱潮。多項活動的助力下,六盤山下春色在社交媒體上也頻上熱搜。

在固原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宋亞俊看來,“花經濟”始于花,但不可局限于花。挖掘特色民俗文化,做好田園采摘、民宿度假、親子互動、研學康養等多元素活動,方可深挖廣拓“花經濟”的内涵與外延,持續提升由花而生的附加值,讓“流量”變成“留量”。

嘗春:野菜土味飄香惹人愛

山野嫩蔬,是春日不可多得的好味,用野菜烹饪而成的時令美食也成為旅遊的新動力。如今,越來越多的遊客為了美食奔赴一座城,開啟一次尋味之旅。

六盤山下“賞花經濟”催熱鄉村遊

遊客品嘗山間野味。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攝

蕨菜、苦苦菜、苜蓿、刺五加……這些天,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度假村内更新了菜單,這些當季野菜成為熱銷爆款,更有許多遊客主動跟随在窯洞民宿工作的本村村民參與挖野菜的過程。

“挖野菜的過程很治愈。”來自甘肅的遊客趙林直言,“有些野菜是父輩小時候的‘救命糧’,現在變成了平日吃不到的‘稀罕物’,讓孩子參與其中,真正達到了尋找春天的目的。”

“來鄉村民宿遊玩,為的就是一口農家味,我們的‘九碗十三花’一直是每桌客人的必點菜。一到春天,客人還喜歡點春天的時令菜品,一天賣掉200桌是最近的常态。許多客人都說,品上一口鮮味,方可不虛此行。”龍王壩村黨支部副書記焦建鵬表示,為了讓每一個來到龍王壩的人都不虛此行,村上今年還建立了中醫閣,為遊客進行針刺、推拿、拔罐、艾灸等服務,讓春日遊也成為康養之旅。

作為緻富帶頭人的焦建鵬坦言,“花經濟”不僅成就了遊客的“詩和遠方”,也在“風景”變“錢景”和“顔值”變“産值”的過程中,成為老鄉們增收緻富的新引擎。“遊客越來越多,我們的服務也需要朝着更多元和專業的方向發展。看到發展的無限前景,回村的大學生也翻了倍,我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過去的不足2300元增長到了2023年的1.55萬元。”他說。(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