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臨死前是會非常平靜還是非常恐懼?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一緻

作者:航天器
人臨死前是會非常平靜還是非常恐懼?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一緻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從小,大部分中國人都接受了這樣一個教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在這句話中,人們往往更多地關注其後半部分,對于這一不變的事實卻很少進行深刻的了解。

面對死亡,無論是高貴還是卑微,每個人都必須平等地接受死亡的現實。

不論一個人是平凡的農民還是顯赫的君王,這一終極的結局無人能夠逃脫,這是每一個活着的人都必須面對的事實。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輕松地接受這個現實。

人臨死前是會非常平靜還是非常恐懼?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一緻

在年輕的時候,雖然人們可能會意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但通常不會去深入探讨與之相關的問題,因為死亡似乎還很遙遠,對此的認識也不會引起太多的恐懼感。

但随着年齡的增長,特别是當進入老年時期,對死亡的恐懼感會逐漸增強。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Erickson's Eight Stages Theory),人一旦到了五十歲,便步入了成熟期。

在這一階段,人們會開始感覺到身體的衰老,體力、健康狀況以及記憶力都會開始逐漸下降。

是以,許多老年人會經曆一種強烈的落差感,覺得死亡正在一步步逼近。

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更加認真地思考死亡這一議題。

人臨死前是會非常平靜還是非常恐懼?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一緻

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一緻。

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問題。

一個人臨終前的體驗取決于其身體狀況、心理狀态以及臨終環境等多個因素。

通常,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的體驗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首先是恐懼。

心理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指出,在成熟期,随着身體條件和年齡的改變,對死亡的恐懼感也會相應增加,很多老年人會感受到深度的絕望。

人臨死前是會非常平靜還是非常恐懼?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一緻

在這種情況下,個體需要進行自我調适。

如果調整得當,老年人可以獲得一種超越的智慧,進而以更積極的态度面對生活的挑戰。

但并非每個人都能幸運地達到這種心态。

對于那些持有悲觀觀點的人來說,死亡的恐懼将伴随他們的整個晚年,直到生命結束。

這種狀态是極其痛苦的,特别是當老年人患有重病時。重病不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還會引發對疾病和死亡的心理恐懼。

在上海的一家臨終關懷醫院中,很難見到以積極心态面對死亡的病人。

在疾病的折磨下,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感更加劇烈。

人臨死前是會非常平靜還是非常恐懼?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一緻

一位曾在臨終關懷醫院做志願者的網友分享了他的觀察:

那些臨終前仍能保持清晰思維和交流能力的患者,通常表現得更加焦慮和恐懼,因為他們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正在逐漸衰退,這無疑對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第二種情形表現為一種極端的複雜性。

死亡不總是因疾病而至,有時意外事故也會突然奪走生命。

對于突遭不幸的人們,他們經曆的是意想不到的災難。

當人們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面對死亡,他們的心情往往是極其複雜的。

由于事件的突發性,很多人在還沒來得及反應就已經走向了死亡的門檻。

人臨死前是會非常平靜還是非常恐懼?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一緻

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他們在半清醒半迷茫中意識到還有很多未完成的夢想和事務,卻已無法回到塵世。

在這關鍵時刻,他們的情感無疑非常複雜。

例如,王暖暖在泰國墜崖事件中體驗到了被推下懸崖的恐懼。她孤立無援地躺在地上,感覺到死亡的臨近。

她回想起那一刻,過去的記憶像幻燈片一樣在她腦海中閃過。

這種體驗難以用言語表達,隻能說它極其複雜。

第三種情況則是甯靜的接受。

那些能夠平靜面對死亡的人,往往是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心理建設。

他們已經接受了死亡作為生命不變的事實,并對即将到來的死亡持平和态度。

實際上,一些修行頗深的高僧和道士能夠預感到自己生命的終點。

由于長期修煉,他們對自身的身體變化有着超常的感覺,是以當死亡臨近時,他們能夠敏銳地察覺到這些細微的變化。

人臨死前是會非常平靜還是非常恐懼?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一緻

這時,他們通常會選擇獨自待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靜靜地等待死亡的降臨。

當他們的弟子最終發現他們時,他們已經與世長辭,臉上帶着平和的表情。

這确實是一種極為珍貴的心态。

事實上,從孔子時代起,人們便有意避免讨論死亡的話題。

孔子曾說:

這意味着,連生命的道理都未曾徹底了解,何必去深究死亡的問題?

然而,關于死亡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人臨死前是會非常平靜還是非常恐懼?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一緻

如果人們能從較早時期開始深化對死亡的了解和認識,面對死亡時就可能不會感到那麼恐懼。

此外,這也有助于人們更好地應對生活。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道:

“死并非生命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這是不争的事實。要想更加平和地面對死亡,我們必須正視這一問題,不能逃避或抱有僥幸心理。

進一步地,許多人之是以恐懼死亡,是因為他們擔憂在臨終時還有許多未了的願望。

是以,人生應當及時享樂。我們不應總是認為還有時間,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永遠無法預知是意外還是明天先到來。

人臨死前是會非常平靜還是非常恐懼?心理學家的回答很一緻

陶淵明曾言,“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而莊子則說,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把握現在,立刻去做想做的事,不留遺憾。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死亡、心理學

圖檔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