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短劇的風,都吹到日本了?

作者:尹文生
短劇的風,都吹到日本了?

就在去年下半年,國産短劇出海歐美還是時髦詞彙,到現在不到一年時間,熱度已經在下降。

短劇出海歐美成本不斷上升,讓短劇制作公司将目光瞄上了新市場,這一次是日本。

中國短劇出海日本成為短劇出海新風向,最先轉變思路的公司已經吃到了新市場的紅利。

短劇的風,都吹到日本了?

短劇出海的成本賬

此前,日本并不是短劇出海的首選主流市場,算一筆經濟賬就知道原因。

在國内,短劇火熱時營收可以是成本的數十倍。比如制作成本不到50萬,卻在上線8天内充值金額破1億的戰神劇《無雙》。巨量引擎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國内約有4000多部微短劇備案,短劇市場日均流水達到8000萬元。

但在歐美市場,成本被大幅推高了。

據海外商業科技類媒體TechCrunch報道,去年11月的時候,ReelShort在IOS和Android上的下載下傳量達1100萬次,僅11月11日這一天,其在扣除支付應用商店費用後的淨收入為45.9萬美元,約合人民币328萬元,截至11月17日累計淨收入已超過2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币1.6億元。

看似流水多,但一部短劇在海外成本可能高達百萬人民币,是國内成本的兩到三倍。這跟本土化的難題有關,我們下文再讨論。

即便是出海日本,拍攝成本也是國内2倍甚至更高。根據經濟觀察網報道,在日本,拍短劇的平均費用為70萬元,高于中國的30萬元,低于北美市場的140萬元。

成本高,加上市場有爆款壓力,入局需要謹慎。

但是已經有歐美市場進行驗證,中國短劇出海全球似乎隻是時間問題,雖然成本高企,隻要抓住流量密碼,不愁賺不到錢。

想你的風還是吹倒了日本,最先出海日本的短劇公司成為最先吃到紅利的那批。

綜合其他媒體報道,今年2月,上海嘉書公司旗下的短劇APP“TopShort”,在日本iOS應用暢銷榜排名一度超過Netflix,累計下載下傳量達到40萬,目前單月營收穩定在70-80萬美元之間,碾壓日本本土的短劇APP。

中國公司出海日本并制造爆款,開始複制用爆款橫掃歐美市場的高光時刻。

盡管海外公司的制作成本更高、制作周期更長、投流需要本土化政策,種種限制讓短劇出海充滿不确定性,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将目光瞄向了這片市場。

原因也不難了解,國内對短劇内容的規範限制逐漸增加。去年11月開始,大量短劇因為劇情浮誇、三觀扭曲、錯誤引導等問題被整治,倒逼國内短劇市場緊急刹車。此外,龐大的吸金能力吸引了衆多創業者湧入這個賽道,拉高了出圈的門檻,加劇行業内卷,利潤開始被瓜分。

一方面,制作公司開始優化内容,内容和制作更加精良。另一方面,部分短劇公司開始将目光瞄向海外,不僅是歐美,東南亞、中東等海外視訊平台都成為國内短劇的潛在合作對象。

短劇在海外市場亂殺,也讓國内資本市場注意到海外這片價值窪地,進而拉動A股短劇相關公司股價走高,并催生出中文線上、掌閱科技、上海電影等飄紅的“短劇概念股”。

跟随大市場,海外影視劇團隊也越來越多涉足短劇拍攝。據澎湃新聞報道,在洛杉矶的華人影視團隊中,超過九成拍過短劇。

未來海外市場或将持續擴容。援引九州文化海外業務負責人劉金龍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目前海外市場一個月的充值在1000萬美元左右”,“如果站在3~5年後,我們判斷全球短劇市場能做到百億美元以上的市場規模。”

短劇的風,都吹到日本了?

本地化是個難題

在算賬的時候我就提到,無論是出海日本還是歐美,成本都是國内的數倍,但在這個出海過程中,資金壓力或許不是最令人發愁的,畢竟隻要能做出爆款,不愁利潤。

是以問題的症結,還在于如何制造爆款,這也是短劇公司出海最大的焦慮點。畢竟隻有做出爆款才有流量,才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付費觀看。

如果總結一下短劇在不同國家的爆款邏輯,可能會是這樣:國内“爽”點集中在手撕渣男、怒怼綠茶、陰陽公婆;歐美的常見套路跟國内雖有不同,但也有相似點,國内流行的豪門恩怨、嬌妻、霸總在歐美市場同樣是熱門劇本标簽;目前正在日本流行的則是“大小姐”類型的劇本,大小姐隐藏身份打工整頓職場、主動“出軌”年下小奶狗等等場景,讓婚外情和隐藏身份成為撬動日本市場的關鍵。

是以,短劇市場深耕本地化,目的顯然是為了總結出爆款的通用邏輯,這一點,歐美市場作為短劇出海第一站,已經驗證過。

在歐美市場,國内短劇直接翻譯搬運的短劇并不吃香,豪門虐戀、贅婿題材這類題材在國内深受歡迎,在海外的投放效果卻并不理想。相比之下,吸血鬼、狼人、霸總和灰姑娘的故事往往接受度更高,更能激起市場的水花。

當短劇出海開始關注本地化,短劇出海的難題也就變成本地化。

為什麼在日本短劇市場,中式霸總不如大小姐劇本更吃香?

影視劇背後映射着當地的文化消費習慣,甚至更深層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需要編劇熟悉當地觀衆,熟悉當地文化,了解當地影視内容的消費偏好。

這也是目前短劇本地化的難點所在。

在海外,懂海外觀衆爽點和審美需求的團隊少,能寫出本土化原汁原味短劇劇本的團隊更少,而這兩者都是決定觀衆是否買賬的核心因素。

放到出海這個大架構來看,精通國内商業模式又熟悉海外市場和文化的人才,向來都很稀缺。

意識到海内外内容消費的差異後,國内制作公司也開始在劇本和演員班底上更加本地化。

從去年年底開始,總部位于矽谷的短劇團隊ReelShort開始嘗試本土化制作,一方面采用歐美演員,一方面在題材上選取更加有吸引力的魔幻題材,在廣告投放上更加重視TikTok、Facebook等社媒推廣,找到投流技巧。

有人不解,為什麼歐美市場會成為國内公司出海的首選?

我認為,還是跟中國短劇出海有基礎相關。

在短劇之前,中國網文出海已經積累了相當一部分市場,歐美不少觀衆對于國内這套玄幻、修真、仙俠類背景設定有一定的了解能力,出海的網文和遊戲中不乏大IP。

說到底,短劇本質上也是網絡小說的短視訊化産物,而得益于TikTok的全球影響力,短視訊這一媒介形式在全球範圍内都有很高的接受度。

更不提像與中國文化更為相近的東南亞地區,以及使用者收入更高的中東地區,相通的文化背景都讓這些市場成為短劇出海的熱土。

還有一個因素,雖然歐美、日本等市場的短劇成本居高不下,但觀衆已經培養了比較好的付費習慣,對于影視劇的付費意願更強烈,中東市場同樣是一片沃土。

也許短劇出海這條路會越來越擠,但這條路也會越來越寬。

短劇出海既是順勢而為,也是應時而動。

不管市場對短劇有何種吐槽,短劇這一模式能在全球市場跑通,多少說明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

隻是,撇除審美和價值問題,短劇出海要想跑通爆款邏輯,抓住共通情感中更加貼合本地文化的那部分需求,才能找到打開海外短劇市場的黃金鑰匙。

免責聲明(上下滑動檢視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于個股、評論、預測、圖表、名額、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隻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财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内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确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