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作者:上下五千年

背井離鄉 , 前往台灣

随着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潰敗,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根基土崩瓦解了。局勢已不可逆轉,國民黨在回天無望的情況下,開始撤離大陸,逃往台灣。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撤離時的軍人、眷屬,眼神迷茫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倉促而逃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當中的許多人,終其一生也沒能再回大陸

在這場浩浩蕩蕩的大遷徙中,大量的國民黨軍人和眷屬被迫離開故土,踏上了前往台灣的流亡之路。他們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未來的迷茫,在台灣這片陌生的土地上開始了全新的生活。為了安置自中國大陸遷徙至台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台灣當局建立了衆多的眷村,成為了他們臨時的家園。

台灣的眷村主要分布在台北市、新竹市、新北市、高雄市等地。這些地區是眷村數量較多且集中的地方。具體來說,台北市是眷村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例如台北縣(現為新北市的一部分)就有大量的眷村分布。此外,桃園市也是眷村較為集中的地方(據資料顯示,桃園是眷村數量最多的地方)。這些眷村雖然簡陋,但為當時的國民黨軍人和眷屬提供了遮風擋雨的避風港。

我的叔公後來回大陸探親時也提過,剛到台灣時就是住在桃園市的眷村,後來經過自己的打拼經濟富裕了,就在桃園的龜山鄉蓋了自己的房子。

重造家園 , 眷村變遷

這些為了安置從大陸随國民黨遷徙至台灣的大陸同胞們,而建立的眷村的興建大緻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和特點: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竹籬笆眷村

竹籬笆眷村(1945——1956):

這一時期主要是接收日軍遺留軍營房舍和搭建臨時克難眷舍為主。由于當時條件艱苦,資源匮乏,是以眷舍搭建得相當簡陋,通常使用竹籬笆作為圍牆,是以得名“竹籬笆眷村”。這些眷舍狹小,居住條件惡劣,公共設施也十分有限,如使用公廁等。然而,正是這些簡陋的眷村,為當時大量湧入台灣的國民黨軍人和眷屬提供了一個暫時的避風港。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新眷村運動(1957——1980):

随着台灣社會的逐漸穩定和發展,眷村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新眷村運動期間,主要以婦聯會發起的“軍眷住宅籌建運動”為主,同時也包括“國防部”開辦的“華夏貸款”提供住戶自行改建的房舍。這一時期,眷村開始出現較為完善的空間規劃,規模較大的眷村還配備了籃球場、福利社、診所、事先串通的人所、自治會辦公室等設施,使眷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舊制眷村改建(1980年迄今):

随着時間的推移,早期的眷村逐漸顯露出老化和不适應現代生活需求的問題。是以,從1980年開始,台灣當局啟動了舊制眷村改建計劃。這一階段的改建工作主要是對老舊眷村進行翻修和重建,提升居住環境和設施水準,以适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同時,也注重保留眷村的曆史和文化特色,讓居民在享受現代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眷村的獨特魅力。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新制眷村改建(1997年迄今):

新制眷村改建是眷村發展曆程中的又一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改建工作更加注重眷村的整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除了對眷村的硬體設施進行更新和改造外,還注重提升眷村的文化内涵和社會功能。例如,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建設文化設施等方式,豐富眷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積極推動眷村與周邊社群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眷村的融入與發展。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眷村的名字有時也可以反映出軍種,例如陸軍的“陸光三村”,海軍的“海光一村”,空軍的“大鵬新村”和“淩雲五村”等。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四海一家 , 眷村文化

眷村的村民來自祖國大陸,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熔爐,他們帶來了各自家鄉的文化、風俗和習慣。當這些不同地方的人聚集在一起時,産生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 - 眷村文化文化。

首先,眷村文化展現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在眷村中共同生活,他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使得各種文化元素得以交織在一起。這種交流不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還包括飲食、節日慶祝、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例如,眷村中的飲食文化就融合了各地的特色,形成了獨具風味的眷村美食。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其次,眷村文化也展現了堅韌與奮鬥的精神。由于眷村居民大多是在戰亂時期遷移到台灣的,他們面臨着種種困難和挑戰。然而,他們并沒有被困境擊垮,而是憑借着堅韌不拔的精神,努力适應新環境,創造新生活。這種精神在眷村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展現,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符号。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此外,眷村文化還具有包容性和創新性。在眷村中,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們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共同創造了一個和諧共處的社群環境。同時,眷村居民也在不斷探索和創新中,形成了許多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和傳統。這些活動和傳統不僅豐富了眷村文化的内涵,也為台灣的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生不息,名人輩出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那種勤勞智慧,勇于拼搏的血液永遠流淌在每位炎黃子孫身體裡,這樣的品質同樣展現在眷村的村民上,于是,眷村裡走出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宋楚瑜

1.宋楚瑜,政治人物中最出名的一個;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吳小莉

2.璩美鳳、名主持人吳小莉,不但是同學,還同住一個眷村;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鄧麗君

3.鄧麗君,鄧麗君的父親鄧樞原屬河北軍團少尉,在1948年末随大隊撤至台灣。鄧麗君于1953年1月29日出生于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在眷村長大,成為一代巨星的;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林青霞

4.林青霞,林青霞的父親是林維良,是一位國民黨軍醫,1948年随國民黨部隊撤往台灣。而林青霞出生于1954年11月3日,她的出生地是中國台灣省新北市三重區,是華人著名的黨員;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胡慧中

5.胡慧中,胡慧中的父親名胡增煌,曾是黃埔軍校的學員和國軍将官,應該是在1949年前後随國民黨撤退到台灣,胡慧中本人出生于1958年5月4日,她也出生和成長在眷村,成為著名演員;

從眷村出來的,後來成了明星的還有:李立群、劉德凱、楊德昌、任賢齊、焦恩俊和周渝民。

從眷村裡走出的不止明星,還有很多其它領域的傑出名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他們的成功不僅是個人的榮耀,更是眷村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他們的名字和故事,成為了眷村文化的一部分。

幾代人,見證一段曆史

台灣當局于1987年11月2日開始允許除現役軍人和公職人員以外的台灣居民,經第三地(一般經過香港)轉赴大陸探親。此前,由于曆史和政治原因,兩岸人民長時間處于互不來往的狀态,甚至書信往來也受到嚴格限制,許多遷徙到台灣的同胞,終其一生也沒能再回到大陸,回到他們的家鄉,但他們始終懷揣着對家鄉的思念和對祖國的深情,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夠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與親人團聚。這種思鄉之情,正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最好見證。

時光流轉,随着兩岸關系的不斷改善和發展,兩岸同胞來往越來越密切,曾經的眷村也成了大陸遊客去台灣的參觀景點。如今,從眷村成長了幾代人,他們共同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

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将來,兩岸同胞一定能夠攜手共進,實作祖國的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最後,附上台灣詩人餘光中的《鄉愁》,讓我們一起感受當時許多同胞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餘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離開大陸去台灣,由于政治曆史原因,餘光中很長時間沒能回大陸,在對家鄉的強烈思念下,寫下: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國民黨逃到台灣,是如何安置百萬軍民及眷屬的 - 台灣眷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