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作者:如史我聞

文|安安

唐朝服飾不僅有華夏傳統的寬衣博帶,而且胡服也成為此時服飾中的一大亮點。唐代的國力強盛與開放包容的自信心态為胡服的使用奠定了基礎。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所謂“胡風”, 一般指大陸古代帶有胡族、胡人色彩 的風俗習慣及風尚、風格等。唐時宮廷女性所着服飾受胡 風影響,具有較多的胡風元素,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那麼,唐代婦女的胡風穿着是從何時開始風靡的,而這些異族的服飾又有何獨特的女性胡風特點呢?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唐朝宮廷婦女常服胡風元素分析

唐朝宮廷女性所着胡服一般以胡帽、身穿折領或者圓 領的緊袖小袍搭配不同類型的褲為主,腳上穿靴,腰上搭 配蹀躞帶。還有其他一些類型的胡服穿搭。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1.胡帽的運用

所謂胡帽,也叫作“蕃帽”,指的是少數民族戴的不 同于中原漢人所戴的帽子, 一般使用動物的皮革制作。從 目前唐代的繪畫、雕塑等材料來看, 唐時以卷檐虛帽、渾 脫花帽、羃䍦、帷帽為主的胡帽更受唐朝女性的歡迎與喜愛。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卷檐虛帽:卷檐虛帽總體是一個梯形的樣子,帽檐向 上翻, 左右兩側剛好可以遮住雙耳, 帽頂尖且高。有的會 在帽子上佩戴小鈴铛, 在行走的時候就會伴着鈴聲,與卷 檐虛帽相搭配的服飾主要為翻領窄袍、條紋棉褲等。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渾脫帽:渾脫帽也被稱為趙公渾脫或者渾脫氈帽,省 稱渾脫。以烏羊皮做成的暖帽,形似氈帽。“以烏羊毛為 渾脫氈帽,人多效之”,其是指唐朝長孫無忌用黑色羊皮 套于大氈帽上的方法制成了氈帽,是以渾脫帽才有了趙公 渾脫的稱謂。

羃䍦: 羃䍦,古代面衣的一種。古代女子外出時通常 需用面衣來遮掩面容。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其制作材料一般使用黑色紗羅, 女 子戴上之後,上半部分會被遮蓋,下半部分一般會下垂至 肩膀或者背部,在臉部的位置可以打開,主要是為了友善 露出眼睛與鼻子。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帷帽:曆史典籍對于帷帽的記載為“用黑紗縫于帽緣四周,以防風沙之帽”。其産生于隋代,是由圍帽衍生 形成的,所謂圍帽的制作方法, 一般先使用藤席編織成笠 帽,然後再在笠帽四周圍上一層紗網即可。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帷帽後來取代羃䍦,成為貴族女性外出時經常佩戴之 帽,兩者的作用都是為了遮掩婦人的面容。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根據史料記載 帷帽的遮掩長度一般在頸部,而羃䍦的遮掩長度史料沒有 詳細記載,但根據一些圖像以及唐朝社會的發展程度進行 推測,羃䍦的長度應該在帷帽之上。

羃䍦與帷帽這兩種胡帽的廣泛使用,可以佐證唐朝的 包容性與開放性。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羃䍦的長度甚于帷帽,但更短的帷帽卻 在之後更受到歡迎,其主要原因是唐朝社會的開放性及傳 統觀念的些許變化。

随着時代的發展,帷帽也不再受到唐 朝女性的歡迎,她們大方地露出臉龐,無網紗遮蓋的各式胡帽随之興起。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2 胡衣的穿着

小袖袍:胡袍,由于其袖子窄小而緊也可以被稱作小袖袍。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長度與漢袍相似,最大的不同在于袍服的袖子, 胡袍袖子的長度一般隻到手腕,并且袖子為窄袖,與漢族的 袍服有着很大差別,漢族袍服一般為寬衣博帶。小袖袍的 領口一般為圓領,衣襟采用對襟,唐朝時期因其幹練的樣 式而受到女性的歡迎。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圓領袍:圓領袍一般為男子的服飾,袍袖窄,長度在 膝蓋以下。圓領袍最早出現在北周, 因其設計較合理, 隋 代将其作為常服甚至朝服使用。

初唐時期,袍服樣式出現 了新變化,即在傳統袍服的基礎上進行加工,通常在膝蓋 部位加上一道斓線,此改良也繼承了上衣下裳的祖制。

袴褶:袴褶,即上褶下袴,與古時漢族的上衣下裳有 較大差別。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一般認為在戰國時期,袴褶因趙武靈王改制胡 服而傳入中原。唐朝的袴褶一般與平巾帻通用,“太宗又 制翼善冠……若服褲裙,又與平巾帻通用”。《唐六典》規定武官在日常公事時穿平巾帻,文官在朝會時穿袴褶。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3 胡鞋的搭配

靴在唐朝受到女性的歡迎,《舊唐書》記載:“婦女 女着男裝, 腳上着靴。”在所有的靴式中,錦靴穿着更為 普遍。制作錦靴時所用的材料為彩錦, 是以錦靴也叫“織 成靴”或者“錦靿靴”。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唐朝錦靴制作材料較昂貴,能體 現穿者的身份高貴,進而受到貴族女性的喜愛。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唐朝宮廷女性常服中胡風元素的具體表現

雖然,唐朝時期宮廷女性傳統常服和胡服之間有很大 差別,但其常服中含有較為突出的胡風元素。

1 首服

在胡服系統中,男女同裝,頭飾主要表現為帽,不 論男女,皆可戴胡帽。與宮廷女性傳統常服、發式相比, 胡帽的存在更展現出一種簡潔幹練的氣質,使女性多了英 氣。是以,在傳統常服中搭配胡帽就成了一種常見現象。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2 身服

唐朝宮廷女性常服系統中的身服主要的款式構成為衫 (襦) 、裙、配飾(半臂、帔帛) ,整個唐朝女性服裝主 要演變趨勢從窄短束身趨向寬大舒适, 尤其在盛唐以後, 還曾出現過一種坦領樣式, 即裡面不穿内衣, 袒露胸脯。 半臂和帔帛的存在更為傳統常服增添了秀美雍容之氣。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胡服中身服種類主要以小袖袍與袴褶為主。小袖袍在 前文中已詳細說明,其袖小且短, 圓領式,衣襟為對襟。

而袴褶中的褶指的是上衣, 其款式類似于漢族傳統服飾中 的短身袍或衫, 袖子有大小袖之分,通常是大袖。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袴, 也稱褲, 袴樣式普遍是兩隻褲筒,隻是兩條褲腿中間部分并 沒有連接配接,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友善私溺。而少數民族的袴 則是将兩隻褲筒之間相連接配接住,這樣更便于騎馬。後為了 将其與開裆袴相差別,漢人又将其稱為裈。

唐朝女性常着的胡服中沒有類似于半臂或帔帛的存 在,除非是在胡風舞蹈中所着的舞服。唐朝宮廷女性傳統 常服偏向于雍容華貴, 多帶中原文化傳統的秀美之氣。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而胡服裝扮更大程度上是為追求休閑娛樂,唐朝女性因其方 便幹練多喜着胡服騎馬踏青。

3 足服

傳統常服中女性服飾中主要搭配履,前文已提到唐朝女性所着履式種類繁多, 中晚唐時履的前部會設計成紛 頭、雲頭等款式,行走的時候擡起腳的同時也能将拖曳在地的裙擡起,給人以一種秀美高貴的觀感。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而胡服中主要 是靴, 跳胡舞時着靴起舞更顯輕盈,除舞服中着靴以外, 與小袖袍、袴褶相搭的也以靴多見。

總體而言,唐朝的胡服形制特征一般為窄袖、翻領、對襟, 除此之外,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在領、袖、襟、緣等 部位綴以各色錦邊。

傳統的中原服飾以袍為主,上下為一 體,袍服形式寬松且大,與之相反,胡服則緊湊利索, 簡 單友善,更适于活動。傳統服裝在制作、用料以及裝飾時 講究繁多, 除禮儀等級以外,色彩、圖紋、品質等也有較 多的規定與限制。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相較而言,胡服的裝飾更顯随意與灑 脫,一些胡服會使用紅色的衣料,例如使用紅色織錦材料 對于胡族、胡人而言, 僅僅是因為對紅色的喜愛和純粹的 審美效果罷了, 并沒有其他的考慮。

然而在當時的中原服 飾文化以及規定中,紅色是一至五品官員禮服穿戴中才能 使用的,紅色象征着身份等級與地位, 等級符号的辨別十 分顯著與清晰。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唐朝宮廷女性常服中胡風元素的具體來源

唐朝服飾中的胡風元素主要來自當時與唐朝交往密 切的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國家。古代中原地區的漢人對北 方邊地以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就是“胡”,主要有匈 奴、鮮卑、氐、羌、蒙古國、吐蕃、女真、突厥、契丹等 民族部落,隋唐時包括了從東北到西北的少數遊牧民族。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1 胡帽

胡帽主要包含卷檐虛帽、渾脫花帽、羃羅、帷帽這 幾類。卷檐虛帽能夠傳入中原主要源于盛唐時期所流行的 “柘枝舞”。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該帽最初為舞蹈者所戴, 後普及民間,男女 均可戴。唐代詩人張祜所作的《觀楊瑗柘枝》曰: “促疊 蠻鼍引柘枝,卷檐虛帽帶交垂。”卷檐虛帽通常以厚實的 棉、氈及羊皮制成,貴族因其身份高貴還會在羊皮外包裹 續絹,更甚者會在包裹所用的絹上繪以彩繡。

渾脫帽根據史料記載應該來源于西域康國。據記載康 國人都善于經商,男子成年後就會選擇外出做生意。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當時 唐朝國力強盛、社會繁榮, 是以去唐朝成為該國男子的首 選。康國國王常戴氈帽,經過後世的發掘與考證, 該氈帽 指的就是唐朝的渾脫帽。因康國男子到唐經商的緣故傳入 中原, 又因為長孫無忌對其改造, 是以名曰趙公渾脫, 受到唐人歡迎。

冪羅,原為西域吐谷渾男子所戴之帽,該國男子“通 服長裙帽, 或戴冪羅”。因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 活中經常遭遇風沙,是以廣為使用。

到了唐朝,其形制符 合中原封建禮教中女子出門必須遮住自己臉的規矩,因而 受到唐時女子的喜愛。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帷帽的具體來源目前并沒有明确的證據證明,根據目 前對于帷帽的研究以及所獲的資料來看,大多認為帷帽是 因為社會風尚的改變而興起的,從一定程度上其可以看作 是冪羅的變形,是以, 帷帽應當是一種吸收胡風要素加之

社會風尚而興起的首服,依其形制推斷,其應該屬于北方 少數民族之帽。

2 胡衣

唐朝女子穿胡服時喜愛選擇對襟長袍,領式一般為 折領或圓領,下身常搭配條紋褲。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袍服的袖口設計與傳統 中原服飾有着較大的差別,因為對襟這種衣襟在多種服飾 中均有展現,加上着褲的習慣與中原傳統的上衣下裳有着 明顯的差別,是以可以确定其為胡服。

《舊唐書》中有關 于唐代東女國國王着袍的記載。除東女國以外,也有關于 龜茲、突厥、回鹘、高昌、吐蕃等民族着袍的記載,如龜 茲國王“着錦袍金寶帶”、高昌“丈夫從胡法”等。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是以 唐朝女子身穿之袍應該是受不同民族的多種服飾制度的影 響,并且在流行過程中唐朝女子可能還會因為各民族與唐 交往關系的好惡程度為原則進行選擇,回鹘裝就是一個例 子。

但是總體而言,唐朝女子對于服飾衣制的選擇還是以 西域地區少數民族的服制為主。

3 胡鞋

唐朝女性所穿胡鞋樣式一般為靴。靴一般是古代西域地區少數民族所穿,其形式是鞋上加筒,筒的長度通常在 膝蓋以下。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古時候靴一般采用動物皮革來制作。靴按筒的長短可分為長靴和短靴;按制作材料可将其分為皮靴及氈靴等。

而受到唐朝女性喜愛的胡鞋樣式—靴應來源于西 域少數民族。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唐朝女子所着胡服來源較廣,受到多個民族 文化的影響而産生、發展。唐朝宮廷女性所着胡服與普通女性所穿胡服因身份階級差異在材質方面有較大差別, 但 其他方面例如樣式、來源等基本沒有太大變化。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唐朝宮廷女性常服女着男裝現象解析

唐朝女着男裝的現象受到當時女性的追捧,這在一定 程度上也展現了唐朝開放、寬容與平等的服飾文化氛圍。 胡服沒有嚴格對男女服裝的穿着進行區分,有些服裝男女 皆是,這與漢族服飾中嚴格區分男女截然相反。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天寶年 間,不論百姓亦或官員,日常生活中都喜愛穿着緊身利索 的胡服出門社交,後逐漸開放的社會風氣風尚也促使女性 效仿男子穿胡服,是以才出現了唐朝社會女着男裝這種特 有的曆史現象。

1 女性服飾對于胡服男裝的部分運用

唐朝女性服飾對于胡服男裝的部分運用一般不取幞 頭,這些在唐時墓葬壁畫中多有展現,如在唐太宗妃韋氏 墓的壁畫中,女着男裝的服飾特征就主要表現為:露出發 髻或者頭紮花巾;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上身着圓領袍,其長度通常在膝蓋之 下、腳面之上;腰間一般系革帶,部分會選擇搭配蹀躞, 腳穿長靴。

除了不戴幞頭外,唐朝女性也有穿着女士線鞋搭配 胡服、身服的,例如房陵大長公主墓中的墓室壁畫所表現 出的穿着,在章懷太子墓中所存留的壁畫中也有類似女着 男裝的形象。不裹幞頭、女着男裝的相關壁畫資料還有許 多,除了壁畫以外還有唐時墓葬中出土的各種女俑,在此 不再一一列舉。

2 女性服飾對于胡服男裝的整體運用

女性服飾對于胡服男裝的整體運用并不是非常的多, 但是在墓葬壁畫中仍然有相關發現,在段蕑璧墓、韋泂 墓、新成長公主墓以及唐太宗妃韋氏墓等墓葬中都有體 現,在傳世畫作中也有相關記錄,以張萱創作的《虢國夫人遊春圖》為最。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新唐書·五行志》載:“高宗嘗内 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砺七事,歌舞于 帝前。帝與武後笑曰: ‘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 近服妖也。’”

可見, 女着男裝在高宗時期已經出現, 但 尚不普遍。到了玄宗年間,這種着裝較為盛行,直至中晚 唐時期。憲宗時期,正如高中進士的李廓在《長安少年 行》中寫的那樣:“遨遊攜豔妓,裝束似男兒。”

結語

唐朝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環境等與其他外來 文化、因素等交流頗多,是以唐朝宮廷女性所着傳統常服 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胡風元素的影響,比如帔帛就有可能是西亞地區的産物, 後被中亞佛教藝術所接受,随着佛 教藝術文化傳播至大陸,在隋唐時期,帔帛就被廣泛應用 在世俗女裝中。

唐代女性服裝之胡風:胡族和漢族元素的碰撞,女子審美觀念的轉變

唐朝女着胡服現象之是以如此突出,與大唐之國力、 政策不無關系。唐朝為中國封建社會之頂峰,國力空前強 盛,此也為宮廷女性着胡服的行為提供較豐厚的物質保證。

加之唐朝“天下一家”的開明民族政策和開放包容的 文化氛圍,又因唐朝女性地位較高, 故為唐朝女性女着胡 服甚至身着胡服男裝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唐朝宮廷女性 亦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