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座民辦博物館藏品300件開發新品20多個,讓漸漸遠去的鹽文化又“活”了回來

作者:文彙
一座民辦博物館藏品300件開發新品20多個,讓漸漸遠去的鹽文化又“活”了回來

近日,來自奉賢、金山地區最後的鹽民代表聚集在上海市滄海鹽田鹽文化博物館,他們暢談自己的制鹽故事,用實物展示古老的制鹽工藝,解讀鹽民生活中的智慧和技藝。為進一步挖掘和宣傳上海最後的鹽民文化,當天博物館聘請六位鹽民分别擔任民謠民俗顧問、 制鹽工藝顧問、語言故事顧問、文史研究顧問,讓這些老鹽民擔當起鹽文化的見證者和傳承者,将鹽文化的精髓代代相傳。

金山區漕泾鎮是上海成陸最久、人類活動最早的地區,有着6000年前的古海岸遺址,早在兩千多年前,金山人就掌握了提取海鹽的方法。原本在上海市中心創業生活的張蓉,一個偶然的巧合來到漕泾鎮蔣莊村,對當地海鹽文化曆史産生濃厚興趣,很快租下村裡一片老舊廠房,之後花了兩年時間走村串戶挖掘整理曆史資料,追溯金山鹽業變遷,再進行創意設計,終于建成了一座值得細細品味的鹽文化博物館。去年,漕泾鎮鹽民生活習俗被列為金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張蓉成為了這個項目的傳承人之一。

一座民辦博物館藏品300件開發新品20多個,讓漸漸遠去的鹽文化又“活”了回來

走進這座鑲嵌在田野裡的“鹽博館”,館内珍藏着300多件有關鹽文化曆史的藏品,以展闆圖文、實物展示、魔牆大屏互動系統等多種現代技術,重制沙盤煮鹽過程中的諸如開辟灘場、海潮浸灌、淋灰取卥、上卥煎鹽、幹拌起鹽等5個流水步驟,這些實物實景栩栩如生地向人們還原真實的“海鹽”記憶。漕泾鎮海涯村老鹽民於老伯看到這些曾經相伴30多年的制鹽工具和工藝 ,驚歎自己妨佛回到了“頭枕海潮,煮水制鹽”的生活場面和艱辛歲月。

博物館搭建長三角“代鹽人”文旅數字平台,以三維立體模型實作全方位展示,打造一個跨越長三角多地的線上鹽文旅數字博物館,截止目前,長三角“代鹽人”文旅産業數字平台參觀人數達80多萬人,同時服務合作50多家機關及沿海區縣博物館,鹽文化已成為當地的一張品牌。從去年開始,博物館還推出了“鹽途有你”—鄉村博物館課堂“五進”項目,将鹽文化知識課堂與體驗課程送進社群、企業、學校、鄉鎮以及養老機構,通過手工體驗使越來越多的人群受到鹽文化的熏陶。項目榮獲了首屆上海市博物館卓越教育項目”,《鹽途有你一鹽文化系列課程》案例獲評長三角地區校外教育實踐課程案例優秀成果二等獎。

一座民辦博物館藏品300件開發新品20多個,讓漸漸遠去的鹽文化又“活”了回來

近年來随着在鹽文化産業鍊上的創意開掘,與中國海鹽博物館、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等機關共同簽署了長三角“代鹽人”文旅産業數字平台授權書,逐漸走出了一條“以文養鹽”的路子。例如非遺課程與當地鹽民民俗飲食巧妙結合,如開發的鹽焗蝦、鹽焗鹌鹑蛋等傳統美食,深受各類群體的歡迎。在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産業博覽會提供的海鹽貝殼畫、海鹽草本足浴包、海鹽精油手工皂、海鹽精油磨砂膏、海鹽熱敷理療包等20多種鹽文化産品,得到了業界的廣泛好評。

“鹽文化來自田野,源自大自然,因而更要紮根于鄉村,隻有這樣才能讓漸漸遠去的鹽文化更年輕化、時尚化,富有時代新意”。張蓉介紹說:“近期會将鹽文化館在一期展廳面積480平方米的基礎上進行更新,并開辟出了6600平方米的二期體驗區,重點開展鹽田勞作實踐體驗項目與文創體驗課程等,拓展鹽文化的内涵,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鹽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