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婚姻中不參透這一點,很難幸福下去!

作者:咨詢師陳曼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愛與被愛”的話題。

如今,在愛情中,人們似乎都變得越來越被動,不敢去愛,害怕受傷,仿佛先愛了,就變成了“低位者”,隻有先得到愛,才算“拿捏”了對方,才能獲得幸福。

可如此追求“被愛”,真的能讓我們幸福麼?

愛,不僅僅是激情和吸引,而是在漫長的婚姻生活中持續地建立、維系、經營親密關系,這是需要付出心力與努力的。

愛與被愛,到底哪個更幸福?

答案一定是,愛更幸福。

因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永遠都不如一個主動的給予者,收獲更多。

一味地被動接受“愛”,以及不明白得到愛的前提是先付出愛,我們就無法收獲真正的幸福。

01什麼是真正的愛?

在讨論“愛與被愛哪個更幸福”之前,我們先要弄清,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愛。

對于愛,人們有很多誤解。

愛不是激情,不是多巴胺和腎上腺素的分泌那麼簡單。

每個人都渴望與他人建立深度的情感連結,在這個過程中,愛就分成了兩類——自戀式的愛與非自戀式的愛。

自戀式的愛,是指從自我為中心出發,渴望從對方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某些東西,或者說是拉近自己與自己渴望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渴望自己的一切都被對方接受、包容并喜愛的情感。

而非自戀式的愛,是願意去付出和給予,願意犧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為對方奉獻,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讓對方變得更好的情感。

※注意,非自戀式的愛,不是完全的自我犧牲,不是為了對方,盲目付出,失去自我。

很多人看似為愛付出了全部,但本質上隻是想要控制對方、留住對方。說到底,這還是想讓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其實是自戀式的愛。

很多人最開始“墜入愛河”,都是自戀式的愛,覺得對方哪一點吸引到了自己,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多巴胺開始瘋狂分泌,然後就愛了。

但自戀的愛,是不足以撐起漫長歲月裡的柴米油鹽與瑣碎日常的。

婚姻中不參透這一點,很難幸福下去!

随着時間流逝,激情終究會退卻,我們慢慢地學會付出、包容、妥協,和另一半一起互相扶持、共同成長。

這時,自戀式的愛會慢慢轉到非自戀的愛,或者說,兩者達到了一個讓雙方都能享受的平衡,這時候的愛,才是真的愛。

也就是說,自戀式的愛,隻是很多人自我需求滿足的工具,而非自戀式的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就比如說,你因為對方很帥,愛上了他,你們結婚了。婚後你們共同對面瑣碎的生活,你學會了付出、包容、自我成長。雖然偶爾你們也會有争吵,但更多的是互相扶持、互相妥協。

然後突然有一天,他毀容了,你最開始你愛上他的那個東西不見了。你會發現,在長久的風雨同舟、互相陪伴裡,他的顔值早已變得不那麼重要,即使他不再帥氣,你依然還是覺得好愛他。

這,才是真的愛。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曾談到,“愛”的本質,其實是給予,而不是接受。

他說:“愛,意味着他把自身有活力的東西給予他人,給他人以快樂、興趣、了解、知識、幽默、傷感——把他自身的一切充滿活力的東西表現出來并具體化,這個過程充實了另一個人,他通過增強自己的活力感而提高了他人的活力感。

他不是為了接受而“給予”,而是給予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另一個人身上複活了某些東西,這些東西又反過來影響他。”

這就是創造愛的過程。

在給予中,我們體會到自己的強大、富有、能幹。我們的愛流出來,充實了另一個人,另一個人感受到愛,也回饋給我們愛,愛就流動了起來。

婚姻中不參透這一點,很難幸福下去!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愛,其實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是一種強大的心理能量,是我願意付出我的主觀能動性,去讓“愛”發生。

愛是勇氣,是不在乎結果的啟程,是我知道我的給予可能沒有回報,但我依然願意去嘗試、去付出、去承擔,從中去體驗,去接受,去成長,去放下。

愛是決心,是我知道有一天多巴胺和荷爾蒙的分泌終究會退去,但我依然願意穿過在柴米油鹽的瑣碎,撿起散落一地的雞毛,繼續愛你。

愛是給予,是我願意抛棄掉我所有的自以為是,真正地站在你的角度上,去考慮你需要什麼,并給予你之所需。

愛是擔當,是我願意去看見親密關系裡的所有問題,面對關系裡的各種困境,并且積極地去處理、去解決。

愛是改變,是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我願意打磨掉我的棱角,去包容你,甚至打破自己再重建,和你一起成長。

愛是了解,是我知道周圍所有人,都是我自己的投射,我讨厭他們什麼,也等于是在讨厭自己,我如果用愛了解他們,也是在愛自己。

愛是成長,是通過你,我照見自己,我看見自己的匮乏,自己的創傷,自己的局限,自己的軟弱,我們各自療愈,各自成長,最後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愛是豐盛,是我透過你,知道生命的意義,因為愛你,我更愛這個世界,也更愛自己。

就像《愛的藝術》裡說的那樣:

“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愛這個世界,愛生活。如果我能對另一個人說‘我愛你’,我就一定能夠說:‘我因為你而愛每個人,我通過你而愛這個世界,我由于你而愛我自己。’”

這就是愛,是永不停止的自我成長,也是蓬勃昂揚的精神力量。

而幸福,就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發生了。

02被愛,是一種“奢侈”的幸福

說完愛,我們再來說說被愛。

當我們在渴望被愛時,究竟在渴望什麼?

其實,我們隻是想在對方的關注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在被愛時,我們感受到自己是特别的、重要的、值得被愛的。

确實,這種感覺的确很幸福。

但這種愛,還停留在自戀式的愛的階段,另一半的存在,隻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需求,隻是為了我們的感受而存在。

幸福,是什麼?

幸福,不是幸運;

不是等着天上掉“愛”;

不是你什麼都不做,就會有一個人無條件來愛你。

幸福,是主動創造的過程,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心力去争取的快樂,是用心締造出來的。

任何自己不努力,等待他人給予的幸福,都不是真的幸福,或者說,并不可靠。

婚姻中不參透這一點,很難幸福下去!

其實,每個人都渴望被愛,這無可厚非。

但如果你覺得,被愛的幸福大過于愛的幸福,就等于說你覺得:

被動得到的幸福,大于主動創造的幸福。

這種想法,就很危險了。

這就相當于把自己放在了隻能坐等施愛的弱勢位置,等于把自己幸福的掌控權拱手讓人。

愛,是一種“心理能量”。

如果一個人隻想索取愛,說明他的“心理能量”其實是不足的,他的内裡是匮乏的。

他缺愛,缺乏安全感,害怕受傷,他不敢付出,不敢給予,是以就隻能通過索取愛的方式來填補内心的匮乏。

他沒有感受過通過創造“愛”來擷取幸福的經驗,缺乏夫妻的能力,是以沒辦法喚起他人心中的愛,隻能通過索取、剝削他人的方式滿足自己。

一方面沒有能力創造愛,一方面又渴望得到别人愛,于是,他就隻能把自己幸福的掌控權讓渡給别人。

如果一個人的幸福,是依托于那個具體的人的存在而存在的,那麼那個對象不見了,他的幸福也就消失了。

寄托在他人身上的幸福,就像是風雨中飄搖的小船,随時都有翻船的風險。

是以,不是說“被愛”不幸福,而是說,這種幸福是奢侈的,不是我們該去追求的。

如果你認為,愛隻能來源于外界,來自于别人的給予,那麼,你就會慢慢忘掉: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我們自己,也是可以有能力創造幸福的!

婚姻中不參透這一點,很難幸福下去!

03勇敢去愛,才能得到幸福

為什麼愛比被愛幸福?

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付出比獲得帶來更多幸福,不是因為付出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付出表現了一種更向善的人性。

有句話叫:你所給予的,最後都會回到你身上。

這并不是說,你付出的愛,就一定能換來别人的愛,事實上,很多付出都是沒有回報的。

而是說,我們通過給予别人愛,進而豐盛了自己。

就好比我們去攀登一座山,過程會很辛苦,我們也不知道最終能不能到達山頂,但沿途的風景就足以讓我們快樂了。

在愛的過程中,我們修複填補了自己的創傷和匮乏,生出了自我成長的意願,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式,長出了一顆強大的内心,擁有了巨大的心理能量。

我們學會了如何去愛别人、愛自己、愛生活,愛萬物,愛這個世界……

而幸福,就藏在這個過程中。

你用慈悲的心對待萬物,萬物也會反過來滋養你。

“愛與被愛相比,哪個更幸福?”

這不僅僅是一道愛情的題,也是一道人生題。

它不僅僅在問,愛與被愛哪個更幸福?

他更是在問:

我們到底有沒有主動努力争取幸福的勇氣?

而愛,就是答案。

婚姻中不參透這一點,很難幸福下去!

當你蜷縮着,抱着僅有的那點心理能量,不敢去愛,不敢去嘗試,不敢去付出時,你隻會越來越匮乏。

當你帶着勇氣,敞開胸懷,去付出、去接納、去面對,去解決問題,你收獲了體驗和成長,收獲了愛的能力,你變得既溫柔又強大時,你就是最幸福的。

不僅僅是對待愛情,對待任何事物都一樣。

《大魚海棠》裡有一段這樣台詞:

“人生就是一場旅程,這個旅程很短,我們不妨大膽一些,去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

也許我們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但給予付出的過程,就足以充實我們的人生。

就連偉大的愛因斯坦,在寫給女兒的信中都不僅感歎:

愛是最強大的力量;

如果我們想要自己的物種得以存活,如果我們發現了生命的意義,如果我們想拯救這個世界和每一個居住在世界上的生靈——

“愛”是唯一的答案。

-END-

本文首發知乎平台: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