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為何放棄帕米爾高原,隻收回1158平方公裡,背後有哪些原因

作者:豐豐說曆史

1158平方公裡的領土終于重回祖國的懷抱,這塊漂泊100餘年的土地也終于找到了它真正的主人。然而除了這些領土面積外,所在區域地下的稀有資源也極其豐富。這讓西方的一些國家也明裡暗裡的進行嘲諷,有一種“吃不着葡萄就說葡萄酸”的感覺。

然而這片土地之是以流浪如此之久,還要從19世紀的沙俄開始說起。

中國為何放棄帕米爾高原,隻收回1158平方公裡,背後有哪些原因

在中國版圖的曆史變遷中,鼎盛時期的唐朝曾經出現過三千餘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面積,這其中包括唐朝的藩屬國,例如,鐵勒、回纥、突厥等高達36個,史稱大唐盛世。

其後元朝成吉思汗西征歐洲戰場,再度讓大陸領土達到巅峰。而時間來到清朝末年,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同時也如火如荼的進行着,無能的清政府卻仍然處在腐敗混亂的環境中,錯過了工業革命的浪潮,于是憑借這次革命迅速發展起來的那些國家開始對中國摩拳擦掌。

中國為何放棄帕米爾高原,隻收回1158平方公裡,背後有哪些原因

随着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我們的領土同時也被一點一點的剝離出去。1867年,北方沙俄想要染指中國新疆,英國也同樣對西藏地區虎視眈眈。于是沙俄先是派出一支所謂的“探險隊”進入大陸領土,也就是帕米爾高原進行地形偵查,随後又通過外交管道讓清政府妥協,一步一步的蠶食這片土地。

六年後,英國和沙俄達成了關于劃分帕米爾地區的無恥協定。其明目張膽甚至沒有讓清政府參與。而協定中寫明将帕米爾地區的瓦罕帕米爾(又稱瓦罕走廊、阿富汗走廊)歸屬為英國的勢力範圍,其西側認定為沙俄的勢力範圍,然而事情到此遠沒有結束。

中國為何放棄帕米爾高原,隻收回1158平方公裡,背後有哪些原因

1883年沙俄強行搶占大陸新疆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其後又出兵占領了薩雷闊勒嶺西側的兩萬平方公裡。

沙俄與英國這樣的強盜行為給塔吉克民族的人們帶去了沉重的災難,同時也将中國最西側的版圖劃分得四分五裂。清政府盡管腐敗,但看着自己國家的領土被奪走還是十分憤慨,他們向英俄發出嚴正抗議,但多次交涉毫無結果。沙俄根本不理會清政府的發聲,而且依然肆無忌憚的增兵進行看守。弱國無外交,這是不争的事實。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家各項事業百廢待興,多年的戰争讓新中國沒有足夠的實力收回這些原屬于自己的土地。而随着80年代改革開放的進行,大陸的經濟形式有所好轉,其後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香港、澳門都被我們逐一收回,但帕米爾地區仍舊處于他國之手。

帕米爾高原地處塔吉克斯坦東南部,1991年蘇聯解體後就近将這塊區域劃分給了塔吉克斯坦。然而20世紀末期的中國已然不再是那個任人宰割的國家了,大陸本着和平解決帕米爾地區争端的态度,持續的與塔吉克斯坦進行交涉。

中國為何放棄帕米爾高原,隻收回1158平方公裡,背後有哪些原因

埃莫馬利·拉赫蒙

一年後,塔吉克斯坦國家最高上司人首次來華進行通路,中塔兩國簽署聯合聲明,表示願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領土争端。

2008年,中塔邊界勘探工作結束。三年後,1158平方公裡的國土終于回到了故鄉。然而這片土地順利回歸的背後是大陸屢次向塔方展示誠意。

其中包括我們向塔吉克斯坦無償提供價值近2.5億人民币物資,有日用品、糧食、服裝等等。中國對塔方的進出口貿易也設立了友好的經濟協定,在他們的國家建設上,我們也多次提供技術支援。然而對大陸而言,其歸還領土的重大意義遠不止于此,地下深埋的稀有礦物資源讓大陸的各行各業都是以帶來便利。

在我們收回帕米爾地區之後,勘探人員在此發現了大量的锂、鈾等稀缺資源,數十萬噸的金礦同時也被檢測出來。塔吉克人對此稱,這是太陽神對中國的饋贈。(塔吉克族人十分崇拜太陽)

中國為何放棄帕米爾高原,隻收回1158平方公裡,背後有哪些原因

那金礦自然不必多說,亘古不變的硬通貨,而鈾礦的發現為大陸的國防事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種材料正是氫彈核彈的必要原料之一,而且作為不可再生能源,用一點,這個世界上就少一點,毫不誇張。

帕米爾地區除了這些稀有資源外,還有鐵礦和鋅礦。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工程建設,工業體系都離不開鐵礦,需求量日益龐大,是以我們每年都要向澳洲進口這些鐵礦石。而若是将帕米爾地區的礦石利用起來,這将會給中國的各行各業帶去積極有利的影響。

中國為何放棄帕米爾高原,隻收回1158平方公裡,背後有哪些原因

除了這些資源以外,帕米爾地區在古代也曾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地區的特有文化滋養了塔吉克族這樣淳樸、豪爽、勇敢的民族,而塔吉克族正是大陸五十六個民族之一。由于多年來人們對此并沒有過度開發,是以帕米爾地區依舊保持着最原始的景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這裡變得極具魅力。

結語

曆史不是我們能決定的,而帕米爾地區在新時代,依舊對大陸的經濟外交有着深遠的意義。1158平方公裡,這個數字的背後代表着中國的日益強大。同時筆者也堅信,在國家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這樣的地區重回它的故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