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Meta 軟體工程師自述:放棄百萬年薪後,我如釋重負

作者:InfoQ

作者 | Sambodhi、褚杏娟、淩敏

近兩年,受疫情和經濟影響,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許多公司都減少了招聘規模或暫停了招聘計劃,大廠亦是如此。對不少求職者來說,大廠變得更加遙不可及。但我們也發現,一些身在大廠的“打勞工”開始逃離大廠。大廠就像一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

本文中,來自 Meta、麥肯錫等大廠的“打勞工”決定放棄高薪工作,逃離大廠。以下是他們的自述。

放棄 Meta 百萬年薪後,我如釋重負

Eric Yu 曾是 Meta 的一名軟體工程師,工作的巨大壓力讓他身體出現了應激反應,之後他便開始制定“逃離”計劃。

2016 年,經過谷歌、Meta (前 Facebook)和 Palantir 的一系列面試後,我在回家的飛機上收到了 Meta 軟體工程師的 offer。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人生達到了巅峰。幾天後,我甚至還收到了谷歌的 offer。

獲得這樣的 offer 一直是我的人生目标之一。我在學校努力學習,似乎終于找到了人生出路。我在 Meta 和谷歌之間糾結。但當時的 Meta 更像是一家初創公司,“大企業”的感覺比谷歌少。我更喜歡它的校園氛圍,是以選擇了 Meta 。

作為一名對工作充滿憧憬和熱情的應屆畢業生,所有的一切在一開始都很順利。但這種狀态隻持續了約兩年半時間,之後的我就開始變得焦慮。

科技行業的重壓讓我患上了“焦慮症”

我的工作是從早上 7 點開始,參加幾次會議,中午稍作休息,便在下午 2:30 到 5 點的時間裡開始投入到緊張的編碼戰鬥中。

問題是,即便工作暫時擱置,我也無法擺脫工作的壓力和待辦事項的困擾。我深深感受到了科技行業的重壓,隻能無時無刻鞭策自己,這讓我下班後依然無法逃離工作的牢籠。

直到 2019 年的一個午後,陽光明媚,我正在家裡專心寫代碼。突然,我感到左手小指一片麻木。我開始也沒有在意,但是情況迅速惡化:一個小時後,我的耳朵嗡嗡作響,心跳如同戰鼓。我仿佛站在一座大壩上,無法壓抑那如洪水猛獸般的情緒。充滿内心的焦慮和思緒,仿佛一座岌岌可危的大壩,一旦決堤水流就會奔湧而出。我越是壓抑,它越是要爆發。

注:恐慌症,是一種焦慮症,特征為沒有預兆地一再恐慌發作。恐慌發作是突然的短期強烈恐懼,可能包含心悸、流汗、手顫抖、呼吸困難、麻痹感、或是有非常嚴重的事即将發生的感覺。症狀的強度在會在幾分鐘内達到最高峰。

幸運的是,我當時的女友 Wanda(現在的未婚妻)就在我身邊,她敏銳地察覺到了我的異樣。

當時我對恐慌症毫無認知,以為那隻是生活中的小插曲。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它如影随形地困擾着我,并且越來越嚴重。

從 2020 年 3 月到 9 月的半年時間裡,我陷入了生活的低谷。每一天都如同一場戰鬥,我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不明白為何還要繼續努力工作。我的表現直線下降,無法集中精力寫代碼,也沒辦法按時完成任務。

代碼審查讓我如履薄冰

Meta 對代碼的要求異常嚴格,代碼審查更是讓我如履薄冰。在我之前實習的公司,代碼審查形同虛設、草草了事。那些人會快速浏覽下我的工作,然後就給了準許。然而在 Meta,代碼審查是一件嚴謹的事情,必須遵循“正确”的設計模式和架構風格。

在審查過程中,我要與不同的團隊合作來尋找最佳編碼方式。緊張的場面時有發生,我在多次審查後收到嚴厲的回報,這讓我倍感壓力。

我認為,回報本應是委婉的:“嘿,我喜歡你的嘗試,或許可以在這裡做出改進。” 然而在 Meta,一些工程師的回報過于直接:“這真的很糟糕,你不應該這樣寫。” 這種回報過于尖銳,忽視了溝通中的情感需求。

我比大多數團隊成員加班更久

每當建構一個新功能時,我們團隊都會進行詳盡地測試。如果這個功能表現良好,那麼便可以将其推廣至全球。否則,我們就吸取經驗教訓,制定下一步建構計劃。

曾有一個月的時間,我是 Android 團隊裡唯一的工程師,壓力巨大,因為其他成員都處于度假或因心理健康原因休假的狀态。我想,我不能成為項目進度的絆腳石,是以感覺身上的擔子特别重。我知道如果我不能保持既定的進度并迅速積累經驗,将延誤整個團隊的工作流程、影響大家的整體進展。

是以,我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天工作到晚上 8 點(比團隊的大多數成員都晚),并且還要在每個周末再工作四個小時,隻是為了確定跟上工作進度。

現在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感到這樣的工作負擔并不健康。我當時應該告知我的上級:我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需要更多人手協助。

最後一擊:質疑我的“代碼送出次數”

公司内部有一個儀表闆,我們可以随時在上面檢視自己和團隊成員的送出次數。

然而,我認為這種衡量方式并不科學,它給員工帶來很大的壓力。我就是每隔幾周看看自己的儀表闆,看看自己在團隊、公司中的位置。

記得我剛加入一個新團隊時,經理找我談話,表達了他對我送出次數的擔憂:我略低于團隊其他成員的平均水準。

但問題是,在我剛加入的那段時間,團隊對未來的規劃并不清晰,是以并沒有配置設定給我太多項目,這也導緻了我的送出次數比較低。

但上司層非常喜歡用送出次數來衡量員工的價值。我認為代碼的數量并不能代表一切,諸如指導、項目管理以及處理人際依賴關系等技能也應被重視。但我的經理不這麼認為,這次談話也成為我決定離開這家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

尋找副業,為離開 Meta 做最後準備

在 2020 年底,我和 Wanda 開始思考未來十年的生活,并制定了退出計劃,因為我們不想再在科技行業工作太久。

某天晚上,我們在白闆上列出了各種可能的收入來源,包括代發貨、品牌聯盟營銷和房地産。評估後,我們決定将選擇縮小到房地産和 Airbnb。然而,由于新冠肺炎大流行,我們不确定是否要 all in。

我們決定從 “house hacking” 開始,這是一種更低成本進入房地産領域的方式。我們計劃購買一棟房子,自己住一部分,剩下的出租給别人。

之後,我們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雷丁市購買了一棟五房間的房子。雖然我們住在後院一個獨立的 252 平方英尺的客房中,但我們的主房每個月通過 Airbnb 可以帶來約 8 千美元的收入。我們的生活成本已經被租房收入覆寫,每個月還能賺到錢。

我們看到了出租房屋的潛力,對此充滿信心。我甚至設定了一個個人目标:一旦我每個月可以從中賺到 1 萬美元,就辭去 Meta 的工作。在 2021 年,我們再次加大投資,另外購買了兩處房産。當年底,我達到了每月收入 1 萬美元的裡程碑。然後在 2022 年又購買了兩棟房屋,2023 年再購買了一棟。

離開 Meta 的這段經曆平淡如水。在家辦公,與同僚雲端相聚,沒有告别派對,也沒有正式告别。結束了最後一次會議後,我輕輕合上電腦,如釋重負:“啊,終于結束了。”

離開這份高薪工作,在外人看來瘋狂至極,畢竟留在 Meta 可以有穩定有靠的收入。但我知道這不是我的歸宿。

通過房地産擷取被動收入并非我的終極追求,但它為我提供了時間和空間,讓我在财務自由後去探索真正想做的事。目前我仍在探索,目标将是建立社群并幫助他人有意義地改變生活,就像我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一樣。

“我每天如同行走在刀尖上”

Lu 曾是麥肯錫進階業務分析師,年薪 13 萬美元。在麥肯錫,Lu 的工作日平均工作時長長達 12 至 15 個小時,巨大的工作壓力下,Lu 最終選擇降薪加入一家科技初創公司。

初入麥肯錫,年薪 10 萬美元起

2016 年,我加入麥肯錫時,底薪 8 萬美元,還有績效獎金。公司還幫我用 7% 的合格薪酬建立了退休計劃,并額外提供了 5 千美元的簽約獎金。整個算下來,我入職第一年的潛在薪酬大概就是 106650 美元。

據我所知,麥肯錫奉行公平原則,不推崇薪水談判。獎金根據第一年的績效來計算,按照底薪的一定比例發放。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年,這筆獎金與底薪相加,成為新的薪酬基數。在我擔任進階業務分析師兩年半後離開麥肯錫時,我的薪資約為 13 萬美元。

我以更低的薪水加入了一家科技初創公司,還放棄了晉升項目經理的機會。我最終決定離開,是因為我渴望在其他方面進行探索和成長。

喊出“我快要崩潰了”像是認輸

在麥肯錫,我們每天如同行走在刀尖上,平均工作 12 至 15 個小時。每個星期一的淩晨 4 點或 5 點,我就得準時從床上爬起來向機場出發,搭乘最早的航班去拜訪客戶。飛機上我也得争分奪秒地工作,偶爾可以稍作休息。

一些項目類型堪稱“壓力之王”,比如那些長達兩到三周的并購盡職調查。我們要對客戶的業務、營運及其他方面進行深入挖掘。期間,我們中的一些人會工作到淩晨,僅僅休息幾個小時,然後第二天早上 8 點再次投入戰鬥。

我剛進入這個行業就面臨了巨大的挑戰。當時我雖然剛畢業,但被賦予了很高的期待,還要學會應對壓力、安排工作和應對緊迫的時間安排。

我記得很清楚,在一次飛往客戶城市的途中,焦慮如影随形。飛機着陸後關閉飛行模式的瞬間,我手機上工作消息的通知聲音突然響起,那聲音讓我如坐針氈。我迅速關掉了軟體,試圖平複心情。

不友善的團隊氛圍也會給人巨大的壓力。在一個項目中,團隊中的副手在公司資曆比我深。每當項目出現問題,他總愛将“鍋”甩到我頭上,說是我的疏忽,讓我在上司面前顔面盡失。

麥肯錫網羅了一批出類拔萃的精英,他們皆出自一流學府,在自己的領域獨占鳌頭。像我這樣的顧問們漸漸沉浸在精心構築的生活方式中:每晚 400 美元的高檔酒店成為日常居所,每天還有 120 美元的餐飲津貼。

此外,我不必為瑣碎的行政任務煩心,因為麥肯錫會為我解決一切。比如,麥肯錫有一支專業的旅行團隊為顧問預訂機票。需要改航班的話,隻需撥打内部旅行部門的電話,他們便會處理好一切。

然而,當我開始失去謙遜和耐心時,我才意識到我已經過于依賴這種生活方式了。我記得有一次排隊時,隊伍移動得非常緩慢,我變得焦躁不安,心想:“這些人怎麼能如此低效?” 現在回想起來,我是習慣了由公司來滿足我所有的需求。

喊出 “我快要崩潰了”總像是在認輸,是以我一直不承認。我認識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曾隐藏自己的情緒。我不想增加别人的負擔,每個人都已經很忙了,是以我從來沒有跟我的團隊、導師或經理讨論過。

不悔初衷

初入咨詢圈的那一年,我的情感與身體都經受着雙重考驗。但是,每一次挑戰也都使我更加堅強,我并不後悔。

加入麥肯錫是我職業生涯的一次巨大轉折,它不僅讓我的專業技能飛速成長,更賦予了我無與倫比的自信,這些仍在我現在工作中發揮着巨大作用。此外,我也與衆多傑出的同僚建立了深厚友誼,他們給我的寶貴指導都使我受益匪淺。

在麥肯錫,我還有機會參與客戶項目以及名為 “Secondment” 的全球項目。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可以去世界各地工作。如果你渴望體驗新角色,又不願真正離開公司,那這個項目就是完美的解決方案。我曾去肯亞的一家小型咨詢公司度過了六個月,那段時光令人難忘。我深入了解了當地文化,結識了許多朋友。

另外,我的丈夫也是通過麥肯錫的工作認識的。

離開麥肯錫後,我轉戰金融科技領域,在 WealthSimple 擔任産品經理一職,醉心于推動項目上。在咨詢領域,我制定進階戰略,經過一兩次案例研讨後便交給客戶實施。然而在科技行業,我可以釋出産品并根據回報進行疊代,我的影響力更加具體可見。

現在,我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真實經驗,為想要進去咨詢行業的人們提供更多資訊,使他們能夠理智決定是否進入咨詢行業,而不僅僅是因為這個行業表面的光環和聲譽。

“我的遺憾是沒有早點辭職”

Vincent Chan 帶着父母的期待進入了年薪 12 萬美元的銀行工作。然而,公司中的每個新人都競相努力超越他人。Chan 最終選擇了離開,投身于内容創作。

我出生于一個中國移民家庭,家境拮據。父母的犧牲和付出激發起我内心的責任感,我立志要讓他們的犧牲有價值。為了實作這個目标,我決定在大學畢業後投身金融行業,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大學期間,許多人都渴望在金融行業工作,是以競争很激烈。但我并沒有氣餒,反而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和建立人際關系。

一開始,我很難找到一份全職工作,因為我沒有豐富的人脈資源。通過不懈的努力,我終于拿到了一家銀行的 offer。這讓我父母感到非常自豪,因為他們的兒子不僅完成了大學學業,還成功跻身白領階層。

然而開始工作後,我逐漸意識到這種美國企業體制并不是我所追求的。難道我要在這座冷酷的摩天大樓裡度過我的一生嗎?還是我要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尋找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

内卷風氣盛行

當初我憧憬着金融行業的光鮮亮麗:筆挺的西裝,整潔的辦公室,緊張而有序的工作節奏。然而,這一切毫無新意,甚至充斥着官僚主義。

比如,我經常要制作大量 PPT 和 Excel,所有這些都必須遵循既定的程式和格式,幾乎沒什麼創新空間。由于我和進階主管一起工作,很多工作都需經過多個團隊的層層審批,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

公司裡,新人熱衷于展現他們的才能,期望能脫穎而出。他們深信這是獲得晉升的快速通道。然而,一旦有人塑造出這種工作氛圍,其他人便會仿效,以免被抛在後頭。每個員工都竭力給上級留下深刻印象,希望獲得加薪或晉升的機會。

我曾參與一個重大項目,直到淩晨 1 點才得以回家休息。然而我感到自己一無所有。下班後,我過着毫無樂趣的日子。我對家人冷漠,沒有時間和朋友相聚,更談不上什麼社交生活。

我每周投入 60~80 個小時幫助這家大企業實作他們的夢想,而我本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追求自己的夢想。一段時間後,我意識到這家公司其實并不真的關心我,如果我明天離世,他們隻會尋找替代者,一兩天後,沒有人會記得我曾在那裡工作過。

為離職“布局”:經濟是擁有更多自由選擇的底氣

我目前緻力于幾項事業。首先,我把重心放在了内容創作上,尤其關注在 YouTube、TikTok 和 Instagram 等平台。此外,我負責一份名為《每日市場簡報》的金融新聞通訊,為普通投資者提供通俗易懂的新聞資訊。我還參與了一個内容創作者加速器項目,并策劃開展一項聚焦新聞通訊和内容創作者的資料業務。

在離職之前,我提前數月向父母逐漸灌輸這個想法。真正辭職時,我的父母察覺到我從其他工作中取得了可觀的回報,是以毫不猶豫地站在了我這邊,鼓勵我勇敢前行。

多年來,我一直堅持儲蓄,有備無患。是以當我決定辭職時,我已積攢了足夠支撐我一年多生活的費用。即使我的嘗試失敗了,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是重新尋找一份工作,重新開始。

對于那些身陷高薪高壓職位或想要辭職的人,我的建議是:提升你的财務技能。有了經濟保障,你才能擁有更多的選擇自由。

現在,我對自己的生活心滿意足。非說遺憾的話,那就是沒有更早辭職、早點開始我的内容創業。

原文連結:Meta軟體工程師自述:放棄百萬年薪後,我如釋重負_管理/文化_Sambodhi_InfoQ精選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