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央行、财政部釋放重磅信号:央行買國債!

央行、财政部釋放重磅信号:央行買國債!

央行資産負債表規模,可能很快就要起飛了。

4月23日,财政部早上發文,央行深夜發文,表達同一個意思:央行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

4月23日早上,财政部發文:支援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漸增加國債買賣。

央行、财政部釋放重磅信号:央行買國債!

4月23日深夜,央行又表态: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

央行、财政部釋放重磅信号:央行買國債!

央行旗下《金融時報》在社交媒體發文:針對長期國債收益率走勢,近日《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

1、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可以作為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币政策工具儲備。

2、不少專家提出,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可以配合财政進行赤字融資……

3、未來央行開展國債操作也會是雙向的。

4、還要看到,一些發達經濟體央行在正常貨币政策工具用盡情況下,被迫大規模單向買入國債來實作貨币政策目标,而大陸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币政策,人民銀行買賣國債與這些央行的量化寬松(QE)操作是截然不同的。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1、

不是QE是什麼?

我們先看央行負責人接受采訪時給的關鍵詞:央行、二級市場、買國債。

如果按照歐美國家的定義,隻要央行在公開市場,直接參與國債買賣,就叫量化寬松。

因為這相當于增加了基礎貨币,直接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資金。

但是,在大陸,這不叫量化寬松,當然也不叫财政赤字貨币化——官方口徑。

按照現有資訊,目前央行是要把中長期國債,納入二級市場直接買賣的範疇,當作貨币政策工具。

繼SLF、MLF、SLO、PSL後,又會誕生一個新的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什麼呢?

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充當媒介或抵押物的“券”,都是短期的,隔夜、7天、一個月、最長1年。

如果中長期國債被當作直接買賣的媒介,那麼券本身的風險會有重大的變化。

是以,這個操作不管名字叫什麼,本質上就是QE。

2、

央行必定會買國債

央行在二級市場購買國債,沒有阻力,一定會實施。

首先,就像該央行負責人說的那樣,大陸國債市場規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動性明顯提高,這為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現券買賣操作提供了可能。

其次,隻有心理障礙,沒有法律阻礙。

大陸人民銀行法規定,央行不得對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地方債。

這指的是,央行不能像其他金融機構一樣,直接在一級市場參與國債标售。

但是其他金融機構在一級市場買入後,想要在二級市場交易國債的時候,央行是可以買賣的。

因為這是人民銀行法的規定,為了執行貨币政策,可以買賣國債以及其他金融債務。

據《人民銀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條,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

《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三條指出,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币政策,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彙。

當然,最關鍵的是,頂層設計已經規劃好了。

4月23日早上,财政部發文:支援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漸增加國債買賣。

4月23日晚上,央行又表态: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

這一切都不是偶然。

這兩篇文章都提到了一個重要資訊: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實貨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漸增加國債買賣”。

如果翻看曆次金融工作會議新聞稿,你是找不到這個資訊的。

新聞稿處于各種原因,“遺漏”了這一塊内容,但是這塊内容是真實存在的。

具體内容出現在《關于金融工作論述摘編》這本書中:2023年10月30日在金融工作會議發表的講話提到,有必要充實貨币政策工具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應該逐漸增加在公開市場買賣國債。

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當下的生态,上面開了口,下面一定會執行。

3、

去年已經灰階測試了

針對購買國債,其實去年就開始灰階測試了。

去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央行資産負債表急劇膨脹,并創曆史新高。

截至2023年末中國央行總資産45.7萬億元,創出曆史新高,相比2022年擴表約四萬億元。

從斜率上看,去年央行資産負債表規模的膨脹速度,明顯快于過去10年的平均值。

央行、财政部釋放重磅信号:央行買國債!

仔細看結構,其實主要就是MLF擴張的厲害。

之前都是1800億左右,但是去年搞了2.5萬億,一下子增長了10幾倍。

如何了解?本質上就是QE。

MLF是什麼?

央行給商業銀行的借款,商業銀行為啥需要MLF啊,因為他們的流動資金都去認購城投債,以及其他國債去了。

結果就是,國債發出去了,但是央行基礎貨币擴大了。

雖然央行沒有直接買國債,但是它隻是借助商業銀行這個管道而已。

行者孫,者行孫,變一變,都認不出它是孫行者了?

4、

央行資産負債表一飛沖天

央行買國債有什麼影響?資産負債表一飛沖天!

為什麼央行在講買賣國債的時候,特别強調這不是QE,或者不是财政赤字貨币化?

甚至有點談虎色變的感覺?

因為懂行的人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

國債融資,一直是一個國家面對的首要問題。

财政想搞點基建,想給員工某點福利,但是财政又沒錢,咋弄?借錢呗。

你為老百姓着想,經濟發展成果都讓老百姓享受到了,老百姓信任你,那麼老百姓就會去認購你發的國債,你就能從民間融到錢。

這個遊戲規則,其實就是限制财政,要遵守财政紀律,想着老百姓,不要胡搞。

但是大家想一下,财政需要發國債,央行又是印錢的,那麼央行直接印錢買國債,不行嗎?

可以的,這就是量化寬松(QE)。

央行為财政融資,屬于什麼呢?左手倒右手的遊戲。

美國、日本、歐洲等等,已經實踐了十多年了。

有了央行兜底,國債根本不愁發不出去,想發多少國債,就能發多少國債。

10萬億、100萬億、1000萬億,根本不用愁。

站在财政和貨币的上一層級看,央行直接買國債,絕對非常友善啊,再也不用看誰的臉色了,但是為啥大家還扭扭捏捏的呢?

就是因為太友善了,是以才扭扭捏捏。

央行直接印鈔,“無節制”(注意定語)的給财政提供融資,會有哪些影響?

理論上的結果是,央行資産負債表起飛,社會财富配置設定失衡(因為财政政策導緻市場有效性下降),通貨膨脹飙升,本國貨币崩潰等等。

歐美國家自從實施量化寬松後,央行資産負債表發生了什麼變化呢?一飛沖天。

美聯儲從9千億美元直接飙升至9萬億美元,歐央行從1.3萬億歐元飙升至8.8萬億歐元,日本央行從110萬億日元飙升至760萬億日元。

短短十來年,歐美日央行的資産負債表規模飙升了7倍-10倍。

央行、财政部釋放重磅信号:央行買國債!

根據歐美日的經驗,央行買國債太容易了,但是賣國債太難了,是以央行資産負債表規模一直迅速膨脹。

吃到嘴裡的肉,誰都不想吐出來。

想想土地财政吧,這樣很容易了解,因為一旦上瘾,想戒掉,真是太難了。

是以,在量化寬松後,量化緊縮階段,歐美日根本不舍得央行賣國債,他們隻會等國債到期,被動“縮表”。

是以,可以預計,央行開始下場購買國債後,即便又買有賣,但是必定是買的規模遠大于賣的規模,央行的資産負債表規模必定迅速膨脹。

如果看一下未來幾年的融資規模需求,這個推論會更加堅定。

是以,現在資産負債表規模膨脹才剛剛開始,5年之後大家就能深刻體會了。

5、

為何西方沒通脹 貨币也沒崩盤?

第一個問題,過去十幾年,全球三大央行如此濫發貨币,這幾個地區為何都沒見通脹呢,是不是經濟學理論錯了?

不是。

過去十幾年,是全球化最好的時代,中國為全球提供了最廉價的商品,而且中國恐怖的生産能力,完全覆寫了他們釋放貨币帶來的需求。

是以,由于中國的加持,歐美日國内的通脹并沒有上升,但是資本市場規模一飛沖天。

納指飙升了10倍,日經225飙升了3.5倍,德國股市也漲了3倍。

央行、财政部釋放重磅信号:央行買國債!

第二個問題,全球三大央行如此濫發貨币,貨币為何沒崩盤?

這個也容易了解。

首先,貨币崩盤的一層含義是,貨币發的多了,但是東西沒怎麼變,是以貨币貶值了。

美元、歐元、日元,屬于世界貨币,雖然是這三家央行發行的,但是全球都通用。

更關鍵的是,這三種貨币不隻局限于這三個地區,它能夠進入全球各個國家,比如南韓、東南亞、南美洲、非洲,當然還有中國。

對于歐洲、美國、日本這幾個局部來說,他們過去貨币超發确實非常嚴重,但是如果考慮到更廣闊的地區,尤其是經濟飛速發展,生産急劇膨脹的中國,他們貨币超發的壓力都被消化了。

其次,匯率是一個相對概念。

過去十幾年,美元貨币超發,歐元貨币超發,日元貨币也超發等等,大家都同步超發,同步貶值,但是反映到匯率上,變化其實不大。

而且,大家别看資料上,歐美日央行貨币超發嚴重,實際上橫向對比起來,這三家央行還算是有“節操”的,其他國家貨币超發更嚴重。

是以,美歐日的匯率在過去十幾年才顯得變化不大。

結語

注意一點,全球主要央行貨币政策同步,對匯率來說,非常關鍵。

比如最近一年,日元匯率都快爆掉了,為什麼?因為日本央行跟美聯儲和歐央行背道而馳,不再像以前那樣同步。

資産負債表上顯示的很清楚,歐央行和美聯儲都在縮表,但是日央行仍在擴表。

這種情況下,日元不貶值,誰貶值?

央行、财政部釋放重磅信号:央行買國債!

如果資産負債表規模膨脹不可避免,那麼需要思考一下:

1、未來有沒有其他國家為中國提供廉價商品?沒有的話,那麼通脹怎麼辦?

2、歐美已經在縮表,日本也即将緊縮,如果全球主要央行進入緊縮周期,而我們資産負債表卻迅速膨脹,那麼人民币匯率怎麼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