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年人在翻身之前,都和這種情緒做了一個了斷

作者:誓約TheCovenant
閱讀文章前,誠邀您點選一下右上角的“關注”。友善您随時檢視更多優質文章,同時也便于您參與我們的讨論與分享。

【人際社會•看法與評價】

作者:Bella

1 别人的看法

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在意别人的看法嗎?

對于這個問題,我想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不在意”。因為這世界上有很多勵志的聲音告訴我們,不要在意别人的評價,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也因為曾經被别人的看法和評價困擾的人,都會渴望過上一種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勇敢而灑脫的生活。

可是,如果我們把鏡頭拉近,具體到一些日常的情境中呢?

比如,你是一名拿全額獎學金的研究所學生,你認認真真地寫了一篇論文,自己覺得很滿意,可一位知名教授看了之後卻對你說,這篇文章完全沒有價值,你完全沒有做學術的天賦。

比如,你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你們無話不談,你經常向他袒露你的失敗和軟弱,他也總是安慰你、鼓勵你。可有一天你卻從别人那裡聽說,這位朋友經常跟别人說,你是多麼無能、多麼自私,自己什麼都做不到,還總向别人索取情緒價值。

比如,你是一位短視訊部落客,有很多粉絲,其中有不少粉絲是從你剛開始做短視訊就關注你的,他們認可你的才華,給你打氣,陪你走過了剛開始做短視訊那段迷茫的、不自信的日子。可最近,這些老粉紛紛取關,留下話說視訊越來越水了,你越來越沒水準了。

在這些情況下,大家的情緒都會有波動。你會震驚、會難過、會有挫敗感,也會對自己産生否定和質疑。

可見,我們的“在意”并非完全受到主觀意識的控制。實際上,在意他人的看法完全是一種自然的、正常的反應。

人是社會性的,不可能不受别人的影響。就好像冬天出門會在意冷不冷,陰天出門會在意會不會下雨,這種“在意”并不是說天冷或者下雨我就不出門了,而是說我穿上厚衣服、拿上雨傘再出門。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為了友善調整我們自己的行為。

在意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是應該的。試想,如果每個人都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都不在意社會的道德評價,而是随着自己對性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那不是太可怕了嗎?

是以,問題的關鍵不是要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對别人的看法應該采取怎樣的态度和回應?怎樣既能借着别人的看法,矯正和改善我們的生活,又能不過分依賴别人的看法,不讓我們的生活被别人的觀點左右?

為什麼要先說清楚這個呢?因為我們需要先放下自己的情緒,才能客觀理智地面對真正的問題。隻有先不以此為恥,不因為自己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将自己定義成“敏感”“脆弱”,你才能進入到一個輕松安全的環境裡,不加評價、不加定性地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行為,進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成年人在翻身之前,都和這種情緒做了一個了斷

2 他的态度不取決于你的行為

我們被他人批評、否定,或者受到冷落、嘲笑、貶低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呢?

在這裡,想跟大家分享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态度和看法,很大程度上不取決于後者的行為,而取決于前者的思想、情感、意志。

舉兩個例子:

比如,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子不小心把一隻玻璃杯打碎了,不同的家長就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家長會大聲責罵,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都說了多少遍了,你就是記不住!有的家長會馬上沖到孩子身邊,看看孩子有沒有受傷。有的家長會和孩子一起把玻璃碎片打掃幹淨,并引導孩子去思考玻璃杯為什麼會摔碎,有沒有什麼辦法能避免被子被打碎。你看,對于這樣一個沒有好壞之分的純意外事件,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态度。

再比如,如果你有一位家人脾氣很大,總愛罵人,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會怒火萬丈,用更刺耳的話反擊對方。有的人會了解對方的情緒,但堅定地告訴對方,罵人是絕對不對的,是自己絕對不能接受的。有的人會向朋友抱怨,說自己這位家人品性敗壞、道德淪喪,自己和他一起生活真是太倒黴了。你看,對于一件做錯了的事,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反應。

分享這一點是想跟大家說,情緒和态度這種東西其實是很主觀的,這種主觀性反映在具體的行為上就是,一個人的語氣、神态、遣詞造句、表達方式,都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以不管這個人和你多親近,不管這個人多麼有權威,也不要認為自己就是對方說的那個樣子。

那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們可以不管别人說什麼呢?不是的,我們可以在不接受對方情緒的情況下,仍然去思考對方的話有沒有道理,或者自己能否得到有效的資訊和幫助。

在這裡,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個故事:有一位青年女化學家,名叫芭貝特,她所在實驗室的老闆戈登是位行業大咖,但脾氣很不好。

有一次,芭貝特找老闆讨論前一天交給他的論文,戈登一上來就沒好臉色地說:“你這篇論文純屬垃圾,我已經扔垃圾桶了。”

面對如此讓人下不來台的說法,芭貝特是這樣回答的:“你說我的論文是垃圾,可不咋地,我寫得的确不行。我每次讀你寫的論文,總會想你怎麼能寫得如此清晰明了,這也是為什麼我想要跟你一起工作。去年秋天你給我提供這個職位的時候,我真的太興奮了。咱們現在這個研究成果非常重要,如果我這篇論文能寫好,它可能會産生巨大的影響。那論文已經這樣了,你看看能不能給我一些建議?我想跟你學習怎麼把論文寫好。”

聽完這話,戈登馬上從垃圾桶裡把論文翻出來,幫助芭貝特一起修改。

成年人在翻身之前,都和這種情緒做了一個了斷

3 勇敢的樂觀

也許你會說,這個反應雖然很絕,但我真的做不到啊!我不可能這麼坦然、這麼平靜。

事實上,分享這個故事并不是要鼓勵大家學習故事裡的回應,因為每個人的脾氣性格、接受程度都是不同的。

學習的重點在于芭貝特那種不受别人定義的精神。

很顯然,她接受了戈登對她這篇文章的批評,但不認為自己的學術能力會一直無法提高。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她允許自己現在失敗,并對以後的科研抱着必勝的信心,是以才不會受到老闆的态度的幹擾,而是專注于自己想得到什麼、能得到什麼。

有這種精神在,即便戈登拒絕對她提供幫助,她也有辦法繼續研究下去。

實際上,一個人能對他人的話有免疫力,并不是因為他不在意别人,而是因為他有着無法被動搖的決心。有這種決心在,你說我不好,我不在意;你說我好,我也不驕傲。因為他的未來不在别人的判斷裡,而在自己的盼望裡。

這種盼望能讓人化不利為有利,能讓人在看似沒有辦法的困境裡依然看到被灰塵遮住的道路。

讓你心之所向決定你的方向,不要讓他人的評價成為你的導航。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點個“贊”和“收藏”,或者轉發讓更多人看見吧。】

【既然來了,那就别走了。關注“誓約”,讓我們在下一個話題裡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