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故事的另一種講述 | 新書

作者: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中國故事的另一種講述 | 新書

點亮“星标”↑重要内容不錯過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中國故事的另一種講述

中國故事的另一種講述 | 新書

王曉晖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4-4ISBN:9787108077646 定價:69.00元

【内容簡介】

本書提供了從實踐探索與理論探究兩方面對于創新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的一種嘗試,輯錄了作者從事新聞行業期間采寫的優秀報道,彙聚了作者當年對萬裡、彭真、王漢斌、李肇星等上司人的采訪,以及對于光遠、吳敬琏、劉吉、厲以甯、江小涓、姜奇平、王蒙、張賢亮等學術界、文化界、經濟界名人的訪談,反映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也從國際傳播學角度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多解釋力。

【作者簡介】

王曉晖, 現任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進階記者(二級),曾任中國新聞社時政記者、文化記者、政文部主任、總編室主任、副總編、美國分社社長、黨委副書記、總編輯兼副社長。2022年2月調任南開大學。獲評首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獲頒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全國人大新聞獎。主要研究領域:在新聞實戰中,建構對外話語方式,探索講好中國故事的專業有效路徑。

【目錄】

第一輯

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紅椅子

“橡皮圖章”變硬了

共和國第四任委員長彭真記事

張潔清:在偉人身後

萬裡退休不發愁

猛士劍膽王漢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李肇星印象

中國立法神話——《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誕生及兩次修改

中國行政官員臨“海”彷徨

“中國腦庫”與中南海

官商心儀黑帽子

“回歸是一個大Party”——澳門孩子心中的回歸

第二輯

神氣十足于光遠

吳敬琏:谔谔中南海

思想如大河,理論像新詩——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吉訪談錄

厲以甯的多面人生

小涓非細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江小涓印象

網絡奇人姜奇平

王蒙憶冰心

绀弩九十歲

張賢亮的《青春期》

小苗和大樹的對話

斯妤如斯

宗璞:風廬靜寫文人心

《豐乳肥臀》和莫言

第三輯

山西的心思

遭遇香港文化

中國人在塞納河邊

全球化,誰的盛筵?

中國文人被冷落了?

一九九六,中國文學年?

文學的花絮飄落下來

中國作協年輕了——中國作協書記處四位新人印象記

北京文壇歎林希

南開二人轉

帶心的采訪

第四輯

《六十年 中國風》代後記

《中國式震撼》代後記

中新社探索中國特色話語和叙事體系建構的曆史脈絡和實踐價值

用“中國共産黨的‘十萬個為什麼’”撬動世界對第一大政黨的好奇心——中新社不斷探索講好中國共産黨故事新路徑

新全球化時代的中新社與“中新風格”——“中新風格”在對外話語體系建構中的獨特價值

【選摘】

我當記者十七年了。

十七年前,我從大學的中文系分到中新社,首先不會采訪寫新聞,其次又有點看不起新聞:把别人的話寫下來,或者從每張紙上抄下來的東西怎麼就标上了自己的名字?

上司批評了我,因為我第一不愛出去采訪,第二采訪回來,一扭身,就夾上材料和本去了圖書館。

現在想來,那時的我,可能是個沒長腳的記者。而一名好記者,不僅要長腳,而且要睜眼,還要帶心。

長腳,這很好了解,就是我們慣常所說的手勤、腳勤,所謂新聞就在腳下。首先你要在場,直面新聞,才能寫出新聞。新聞不會自動跑到你的腳下,你的腳必須充滿主動性。不能像我最初做記者,一想到要出門,見新面孔,遇新事情,就心裡發抖,腳下打晃。

睜眼,也好了解,就是要睜大眼睛,勇于發現,别熟視無睹,别視而不見,其實,很多時候,新聞就在你的眼前。

能不能走向有新聞的地方,能不能睜眼看到新聞,說起來容易,操作其實有點難。腳邁得是否有意義,眼睛睜得是否有品質,都取決于你是否帶着你的心。是否帶心采訪,相當于帶電作業,否則想寫出火花,寫出感覺和靈性不太可能。

我曾經寫過一篇記述著名記者張建偉的文章,他關于1992年人代會的報道讓人感觸頗深。那時的人代會不知是否已經像現在有一千多名中外記者參加,但說記者蜂擁如過江之鲫并不為過。人待在人民大會堂高廣的廳堂裡,周圍都是政要、巨商、專家、明星,一個人過來,一堆記者圍上去,而後是無數的稿件,刊登在各報。人待在其中,會有一種自失的感覺,茫然不知所為,有點像無生命的機器。

機器就隻能停留在腳的層面,隻是我在場。但你是否睜大了眼睛?你看見了什麼?它們是什麼?為什麼?意味着什麼?有時候,新聞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就看你能不能看見它、發現它。

那一天,是人代會第一個休息日,許多忙碌了幾天的記者翻翻大會的日程,最後決定跟着代表們的安排休息休息。這時,張建偉出現在代表的駐地,他敲了一個門,又一個門,發現代表們都不在,問一問,代表們沒有去購物,沒有去遊玩,沒有聚在一起聊天,他們不約而同都跑到了中央和國家機關的部委結識官員,溝通資訊,争取資金,遊說項目。帶着心的張建偉把情況一湊,計上心來。

他文章的題目是《高層公關行動》。在中國經濟發展掀起又一個新的浪潮的時候,各地諸侯争先恐後,錯過機會就對不起他面臨的機會和他必須面對的老百姓。而曆史又是這樣地不同了,從前,不說、不争、不搶,講究埋頭苦幹,現在,不僅要做,而且要說,要宣傳自己,要争取自己應有或者最大的機會和權益,那麼就要讓别人尤其是主管部門知道、了解自己,你要做什麼,他們能幫助你做什麼。

曆史的重大變化就在代表駐地靜悄悄的走廊間書寫着。張建偉從這裡走過,他發現、體會、谛聽、感動,而後表達。新聞淡日,淡又不淡,代表們會外的共同選擇——公關,其實是發生在人代會上大而有趣、大有深意的新聞事實。隻善于記錄的記者覺得今日無新聞,善于發現的記者卻正在伏案疾書。他為平淡之中蘊含的重大新聞而感動。

《高層公關行動》給我的沖擊是始料不及的。我做政治記者多年,經常參加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報道,也曾自诩是用心來采訪的記者,但總是用習慣、臆想和繁忙輕易地覆寫了發現。另外,跑一個方面時間長了,那種熟悉也很害人。我們的老朋友、老上級,他們就是新聞的攜帶者,而我們隻顧了和他們寒暄、笑鬧,忘了我們彼此的身份。而一個沒有習慣和熟悉這一切的記者,他的眼睛和心保持着最初的敏感。如果他再帶着一堆資料和題目,他就很有力量,很可怕。

張建偉很有力量也很可怕地向我們走來。他站在人代會的舞台上,肚子裡裝着行業的、社會的、國家的、世界上的很多貨色,大睜着眼睛,開啟着心智,在人代會上舀一瓢水,澆到已經有的那塊地裡,立刻開出動人的花朵。

他大概在那次人代會上寫出了六七篇很有見地的新聞,《廣東情結“兩會磁力效應”》《拿來?拿來……拿來!》《尺子?尺子……尺子!》《追蹤第一生産力》……它們赫然登在報紙一版,沉甸甸像是一枚枚炮彈。這“炮彈”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你心中有的越多,你的發現越多。人代會和其他一切會議是你的新聞對象,更是一個新聞的出發點,它給你一個由頭,給你一個發揮的當下原因,一條起跑線,至于你能跑多遠,就看你的爆發力、耐力了。

記者投入兩會,更投入廣大的中國社會政治生活,寫兩會,更寫這種生活。兩會是這種生活的一部分,是記者摹寫生活的一個切入點,隻有心中蘊積着更大量的社會生活,才敢于以兩會為起點而非終點,進而寫出一段更宏觀、更純淨的中國曆史。

也是在這一年的人代會期間,我不上會,躲在辦公室裡作壁上觀。正在讀張建偉的人大稿,上司扔過來一個請柬《中國大西北影展》。不想去,又覺得不合适,人代會期間的一個影展實在不是什麼新聞。

但是,當我在民族文化宮大廳裡看到西北五省區的黨政、人大進階官員站在階梯上的整體形象時,卻受到了極大的震動。由于種種原因,西北沒有站在中國的前列,東西部在傾斜,孔雀東南飛,地區差距在不斷拉大……但西北人自有西北人的性格,西北也有它的優勢,更有求發展、要振興的願望和行動。當西北五省區的官員站在北京緻影展開幕詞時,西北五省區由四十多個少數民族組成的七千萬人民也登上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大舞台作出他們時代的宣言。

于是當天,我仿照張建偉的思路,寫了一篇《中國西北五省區上司人集體亮相宣傳西北》的新聞稿,七百字的消息裡,寫了西北人想讓中國和世界了解西北進而合作的願望,寫了五省區上司人如何籌劃這次大型公關活動,寫了兩會記者如何追蹤到影展了解到西北五省區已經具有的優勢和将要推出的舉措,也寫了影展——它隻是一系列新聞事實的客串,一個引發點。

這篇稿子被海外将近十家報紙采用,其中有報紙以頭條位置刊出。這時候,我感到了一點當記者的幸福。這是一次微不足道的采訪,但我走進了中國社會,走進了西北人的心,走進了新聞,找到了事件背後的新聞所在,用我的發現給了它生命,它不再支離破碎,雖然小,但有形也有神。

我曾多次身曆中國重大曆史事件,但往往寫出了事件,寫不出曆史,這也許是因為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走進新聞之後再走出新聞。自己思想的高度還不夠高,以緻影響了對重要曆史事件的重要性的闡述和挖掘,讓人覺得有點對不起新聞。

但有許多記者是帶着對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帶着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帶着關于這些問題的資料與會的,他們在會議的新視角下重新審視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在兩會的大場合下重新煥發光彩,它們和兩會互相映襯共同升華,這便是“功夫在詩外”。

點亮“ 星标 ”↓

第一時間接收“三聯書情”推送消息

中國故事的另一種講述 | 新書

—END—

,購買三聯圖書

三聯書訊|2024年3月

中國故事的另一種講述 | 新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