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動植物不把自己進化得很難吃

作者:讀者
為什麼動植物不把自己進化得很難吃

為什麼動植物不把自己進化得特别難吃,這樣不就能避免被吃光了?

先講一個冷知識,植物的最大對手其實是昆蟲,吃植物的昆蟲種類比植物本身還多,是以植物進化的主要假想敵也是昆蟲。

植物将自己進化得難吃主要有3種路線。一是化學路線,使用化學武器,比如菊科植物演化出了除蟲菊素。二是實體路線,使用尖刺、硬殼等防禦手段,比如小麥,所謂“針尖對麥芒”,堅硬的芒刺特别紮嘴。三是化學、實體路線一起走,比如有毒刺的荨麻,輕輕一碰,就能讓人長出又疼又癢的荨麻疹,再愛吃草的動物也得繞着走。

植物為了達到讓自己“難吃”這個目的而演化出來的化合物,可能超過10萬種。其中有些甚至是劇毒,比如蓖麻裡的蓖麻毒素,煙草裡的尼古丁,鮮紅的相思子裡的雞母珠毒蛋白,夾竹桃裡的強心苷,曼陀羅花裡的莨菪堿,杜鵑花裡的木藜蘆毒素,等等。這些植物,都可以算“足夠難吃”。

為什麼動植物不把自己進化得很難吃

辣椒也是一種植物。辣椒本來計劃得挺好,果子給鳥吃,鳥把辣椒籽散布得遠遠的。這樣小辣椒們就能奔赴天南地北,各占地盤。哺乳動物不适合吃辣椒,它們的咀嚼和消化過程會破壞辣椒種子,使其發芽率變低。

于是,辣椒就變辣了。辣味其實是一種痛覺。辣椒素,其實是辣椒針對哺乳動物的痛覺感受器打造的“化學武器”。

除辣椒之外,杏仁含有苦杏仁苷,鳳梨含有會紮嘴的草酸鈣針晶體,柿子含有會導緻消化不良、得胃結石的單甯。還有巧克力的可可堿,咖啡與茶裡的咖啡因,對貓狗等動物都是緻命的毒素。

說完植物,再來說說動物。

比起植物,動物最大的特點是會動。也就是說,動物要在自然選擇裡存活下來,有很多行得通的路子:特别善于躲藏,逃得特别快,生得特别多,或者身強力壯,集結成群,可以反擊對手……

要知道,動物把自己“進化得很難吃”,也是要付出成本的。有些動物有了别的生存方法,也就不執着于把自己變得那麼難吃了。

但“進化得很難吃”的動物也還是有的。烏龜、刺猬走的是實體路線。至于有劇毒的河豚、藍環章魚、箭毒蛙,走的就是化學路線。有些走化學路線的動物,還會特意給自己弄出紅、黃、黑、白等警戒色,就是為了昭告天下:“我真的不好吃,别來吃我!”

為什麼動植物不把自己進化得很難吃

總而言之,動植物如果沒有“進化得很難吃”,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

1.它們已經盡力進化得很難吃了,沒想到仍被吃。

2.它們确實進化得很難吃,一般不會出現在餐桌上。

3.它們覺得沒必要把自己搞得難吃。

4.它們本來進化得挺難吃的,被人類馴養之後變“好吃”了。

在進化過程中,獵手和獵物都必須拼命奔跑,才能不被淘汰。難吃也好,好吃也罷,每一種生存至今的動植物,都是幸運與實力兼備的。

還有一種情況:足夠美味也是一種“進化優勢”。全世界的雞現在超過300億隻,這是“人工選擇”的力量,“人工選擇”已經不弱于“自然選擇”了。

為什麼動植物不把自己進化得很難吃

作者:遊識猷。選自《讀者》雜志2024年第9期。那些閃光的日子,都有《讀者》陪你見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