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緻“4·23”世界讀書日

作者:尊随自然

“電梯”再好,仍不可不配“階梯”

一一緻“4·23”世界讀書日

張炳春

緻“4·23”世界讀書日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著名作家高爾基所說的道理早已為世人認同。畢竟書為人類進步而鋪好台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需品。然而,随着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網絡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有人由衷發出感慨“電子書是人類進步的電梯”。網絡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顯著标志,電子書以其友善快捷、富有個性化、容量大、成本低等優點受到青睐,社會早已形成電子書閱讀與紙質書(包括報紙雜志)閱讀雙軌并行的大趨勢。然而,必須進行深度閱讀,特别是研究性閱讀時,紙質書報仍然在調動讀者深入了解與思考能力方面,有着無可替代的優勢。是以,“電子書”這座人類進步的“電梯”再好,還是離不了“紙質書報”這段人類進步的“階梯”,正如一幢現代高樓大廈,缺了電梯會非常不友善,離了步行樓梯卻會非常不安全。

書籍是著作者和編輯人共同的心血,它通過獸皮、竹簡、紙張等特定載體,以文字元号方式記載了人類的曆史,記載了古今曆代所積累的各種知識,記載了人類的新發現,記載了人類的夢想。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精華之所在,人們隻要肯讀書,就可以在短時間内重溫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把他人通過千辛萬苦獲得的知識、教訓汲取過來。人類正是順着這一進步“階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高度。古往今來,即便一些人種、族群、國家消失了,而記載人類活動的書籍卻存留下來,成為人們擷取知識的重要來源。是以,書籍是人類永遠的好朋友。讀好書,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完全可以讓人在前進路上少走不必要的彎道,少犯錯誤。

若論讀書典範,當非毛澤東莫屬。毛澤東酷愛讀書,一生與書為伴。他曾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他偏愛《二十四史》,從1952年添置這部書,到1976年逝世前夕,24年期間,走到哪裡,帶到哪裡,讀到哪裡,無論在住地的辦公室裡、在外出的火車上,不分晝夜,身邊的從業人員經常看到他凝神靜氣地讀。即使在軍機纏身、槍林彈雨中,他也注重閱讀,1934年長征前夕,他到會昌開展近3個月的南線調查,在文武壩鄒屋大樟樹旁那間靠山的房子裡,漳州戰役繳獲的書,瑞金紅色書店借閱的書,他都快翻爛了……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謝春濤主編的《向毛澤東學習》一書這樣說到:“就讀書來看,古今中外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澤東這樣酷愛讀書、廣收博覽,讀有所得、得而能用于治黨治國治軍的奇人,實屬罕見。”

緻“4·23”世界讀書日

4月23日“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被一緻認定為“世界讀書日”,以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去寫作,希望人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著書立說者。

古人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自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每年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打造書香社會已經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而閱讀更要從娃娃抓起,“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12歲以前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黃金期”。古人雲“3歲看大,7歲看老”,3歲左右兒童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可以隐約預測其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是以,從小培養閱讀習慣,不但要有一定的閱讀量,還要有時間的持續性,每天要有固定閱讀時間,而不可以喜歡就讀讀,不喜歡就不讀,否則就無法養成好習慣;閱讀的内容要完整,有連貫,不可東一榔頭西一棒。培養閱讀能力,也是開發學習能力,這是終身受益的能力。發展閱讀能力,要堅持閱讀和沖量閱讀。堅持閱讀,才能養成習慣,也才能完成相應的閱讀量;沖量閱讀,每天保證一定的閱讀量,日積月累,才能實作閱讀效果。先事“厚積”,方可“薄發”。一個孩子聰明才智的發掘,如同種子,需要條件才可以發芽生長,這個條件就是海量閱讀和動手動腦。孩子在小時閱讀的厚度,決定孩子中學、大學學習的長度,乃至将決定其一生的高度。

誠然,無論成人還是孩子,讀書,既要有一定量的泛讀,也要加強針對性的研讀,更要加強“知行合一”的實踐,所謂“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就是在觀察中驗證書中的道理,在實踐中形成創新的意識。這樣,才能“對人類文明進步有所貢獻”,才能不悖于世界讀書日設立的初衷。

緻“4·23”世界讀書日
緻“4·23”世界讀書日
緻“4·23”世界讀書日
緻“4·23”世界讀書日
緻“4·23”世界讀書日
緻“4·23”世界讀書日
緻“4·23”世界讀書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