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作者:魔法孔雀u

劉邦一生可謂滄桑坎坷,他從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一步步靠着功臣們的輔佐,最終奪取了天下江山,建立了漢朝王朝。然而,在登基稱帝後,劉邦開始猜忌身邊的功臣,生怕他們的權力過于膨脹,最終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于是,他下令屠殺了一批批忠勇善戰的功臣,其中包括韓信、彭越等人。這一決定給劉氏王朝埋下了禍根,最終導緻了子孫後代的慘遭殺戮。但是,曆史的程序又何嘗不是如此?劉邦殺功臣的做法是否真的錯了呢?他的嫡系子孫被殺,又是否是一種應有的代價?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劉邦建功立業全靠功臣

劉邦起初隻是一介草民,手下隻有三百餘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如何能憑一己之力建立起一個王朝?這确實是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正是張良的遠見卓識,為劉邦指引了東山再起的道路。當年劉邦被項羽的大軍圍困在渑池時,處境萬分危急。張良巧妙運用兵法,讓劉邦借助地形有驚無險地突圍而出,為他将來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在與項羽軍隊的決戰中,韓信、蕭何等人功不可沒。彭城之戰是一個分水嶺,韓信英勇善戰,為劉邦掃清了前進的障礙;蕭何沉着冷靜,運籌帷幄,為劉邦制定了精妙的作戰方略。如果沒有他們的輔佐,劉邦很可能就會在這場内戰中一敗塗地。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劉邦自己也謙遜地承認過,他"計略不如張良,兼并不如蕭何,用兵不如韓信"。可見,如果沒有這些功臣的鼎力相助,劉邦根本無法建立起漢朝的基業。他們是劉邦東山再起、奪取天下的重要功臣。

正是由于這些功臣的輔佐和協助,劉邦才得以一步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最終登上皇帝的寶座,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他們可謂是漢朝建立的奠基石,是劉邦奪取天下江山的重要助力。如果沒有他們,劉邦很可能就會像曆史上其他無數個流氓無名小卒一樣,渺無音訊地消失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劉邦猜忌功臣釀成大錯殺戒

功臣權重朝野,劉邦擔心自己的權威受損。建立漢朝後,劉邦身邊簇擁着一批功勳卓著的功臣和諸侯王。這些人不但威望赫赫,而且手握重兵,對皇權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劉邦開始忌憚這些人的權力會漸漸蠶食自己的皇威,進而動搖他在朝野間的統治地位。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功臣部下兵馬衆多,劉邦恐其兵變奪權。諸如韓信、彭越這些武将,手下都擁有數萬精銳之師。一旦他們心懷不軌,發動兵變,劉邦的皇帝寶座就會岌岌可危。這種憂慮讓劉邦對功臣們的戒心與日俱增。

劉邦開始大開殺戒,先誅燕王臧荼、韓王信等人。燕王臧荼曾是項羽黨羽,後投靠劉邦。但劉邦懷疑他心懷二意,于是先下手将他誅殺。韓王信則因勾結匈奴而遭殺戮。這标志着劉邦對功臣的清洗行動拉開了序幕。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最終連韓信、彭越等元勳也難逃厄運。韓信曾半威脅半請求地讓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雖然勉強答應,但對他防範有加。終于在呂後支援下,韓信被誘殺于長安宮中。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人也相繼遇難。一時間,殺機四伏,刀光劍影,劉邦的屠戮行動達到了高峰。

劉邦新增三大罪過導緻子嗣覆滅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劉邦對功臣妻子和兒女也懷有戒心,将其軟禁囚禁。在屠戮功臣之後,劉邦的猜忌之心并未止步。他開始将矛頭對準那些被殺害功臣的妻兒,生怕他們日後報複心切,對自己的統治構成威脅。

于是,劉邦下令将韓信的妻子和兒子全部囚禁起來,與世隔絕。彭越的妻兒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被軟禁在深宮之中,朝不保夕。更有甚者,劉邦竟然連韓信的遠房親屬也盡數抓捕,囚禁在各地牢獄之中。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劉邦為了鞏固統治,大肆斂财征稅,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在建立漢朝之初,劉邦為了團結人心、奪取天下,曾許下過"除殘去兇,興利除害"的諾言。可是一旦登基稱帝,他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斂财征稅,加重了百姓的賦役負擔。

當年的農民起義軍就是因為秦朝殘暴的賦稅而起義的,如今劉邦的做法卻與秦朝如出一轍。為了築城防守、修建宮殿,他不惜勞民傷财,讓老百姓遭受了沉重的剝削。一度引發了廣泛的民怨,在一些地區甚至爆發了小規模的農民起義。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劉邦晚年嗜酒成性,朝政日漸荒廢,導緻漢朝基業不穩。在登基稱帝之初,劉邦還是一位勤勉敬業的君主,朝夕操勞,處理國家大事。但是随着年紀漸長,他開始沉溺于酒色之中,朝政日漸荒廢。

有一次,劉邦竟然連續十多天都沒有出現在朝堂之上,隻是整日裡醉生夢死。大臣們無計可施,隻能由着他去。最終,劉邦的昏庸無為,加上他殺戮功臣的暴行,為漢朝的統治埋下了禍根,導緻了子嗣的慘遭殺戮。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子嗣遭殺是劉邦罪有應得

呂後專權後,老臣們發動政變,誅殺了呂氏一族。劉邦駕崩後,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然而,呂雉這位外戚女子趁機獨攬大權,把持朝政。漢朝老臣們對此怨聲載道,但無可奈何。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老臣們又殺害了劉邦的嫡系皇子,隻留下劉恒繼位。好不容易等到呂後去世,原本受劉邦鎮壓多年的漢朝老臣們終于找到了反擊的機會。他們發動政變,消滅了呂氏一族。接着,他們又将呂後的外孫漢惠帝和其他5個皇子一并誅殺,隻留下了劉邦第四子劉恒繼位,是為漢文帝。

劉氏子嗣遭此橫禍,正是劉邦昔日罪行的代價。一時間,劉氏宗室中的殺戮此起彼伏,曾經那個号令天下的開國皇帝後人,竟被自己昔日心腹老臣弑殺殆盡。那些被屠殺的功臣們的血液,似乎在時光的沉澱下逐漸發酵、生根、開花、結果,最終釀成了子嗣的慘劇。

劉邦死後15年,托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曆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結尾

曆史雖然殘酷,但也印證了因果循環的定理。劉邦殺功臣的做法,最終導緻了子嗣的覆滅,這是他罪有應得的下場。正如曆史的定論,劉氏的獨裁統治注定會導緻自己的滅亡。當太子妃呂雉死後,昔日劉氏鐵腕的統治模式被完全照搬使用,卻最終導緻他骨肉同胞的悲慘絕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功臣可以用死來報複君王,臣下也可以用殺戮來清算昔日的仇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