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作者:胖典專欄

一個書生帶七千士兵守城十個月,殲敵12萬,吃掉3萬百姓,睢陽之戰到底是不是正義?

在中國古代,“忠義”兩個字往往是連在一起的。似乎一個人既然能夠做到對君上盡忠,就能夠做到對國家、對人民有義。

顯然,這并不是一個必然成立的等式。在那場著名的“睢陽保衛戰”中,兩名主将被後世稱為“雙忠”,自宋以後常年享官方祭祀。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但是,這兩位大唐的忠臣,為唐朝守睢陽城十個月的代價,是睢陽城内三萬百姓被做成了大軍的口糧!

一、兵臨城下:13萬對七千的懸殊差距

安史之亂的程序走到第三年時,無論是唐廷還是叛軍的情況,都十分對得起這個“亂”字。

唐廷一邊自不用說。曾經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棄都逃亡,不可一世的楊氏幾乎被滅族。太子李亨倉促登基,唐廷的平叛程序并不順利;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叛軍一方卻出了更大的亂子: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了父親,奪過大燕的“帝位”,成為了叛軍名義上的上司者。

作為曆史後來者,“上帝視角”告訴我們,安慶緒殺父絕不是順理成章,在叛軍内部對其不服的大有人在。與安祿山一同叛亂的史思明後來用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彼時彼刻,身在其中的安慶緒對身邊諸将的情緒不說洞若觀火,肯定也不是懵然不知。

作為一名以大逆不道的方式登上“帝位”的皇帝,他當下最需要的是切實的戰功,用以服衆,也用來震懾心懷不軌的史思明等人。

安慶緒挑中的是江淮門戶——睢陽城。此城素來有“江淮之蔽屏,河洛之襟喉”的稱号,位于大河南北的要道。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在古代,河運是錢糧運送的關鍵。成本比陸運低得多,速度又比陸運要快。可以說,睢陽失守,唐廷的運糧通道就被切斷了。

知曉事态緊急的睢陽太守許遠不敢怠慢,立刻向附近的其它城池求援。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末,雍丘守将張巡帶着自己手下僅有的3000兵卒進駐睢陽,與許遠處的3800人合到一處。

望着城下叛軍将領尹子琦帶着的十數萬大軍,身後僅有6800士兵的許遠與張巡或許有過忐忑,但從未有過後退的念頭。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他們從一開始就抱着必死的決心,決心為風雨飄搖中的大唐,守住這關鍵的江淮門戶。

隻是他們可能也沒有想到,這一戰居然打了這麼久,打得這麼血腥,最終打成了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都極其罕有的慘烈守城之戰。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二、十月守城:無糧無援下的絕境堅持

一般而言,戰鬥的一開始對于雙方來說都是很激烈的。“一鼓作氣”這個道理,《曹刿論戰》中就提過,這些身經百戰的将領更不會不懂。

張巡曾經鼓勵城内将士,逆賊是一群烏合之衆,不足為懼。但哪怕是一群散兵遊勇,在己方兵力十倍于對方時也會有必勝之心,也會牟足了勁兒往上沖的。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睢陽保衛戰的第一階段,張巡和許遠就在十六天間,接下了來自叛軍的如潮水般綿延不絕的攻勢。叛軍攻打最猛烈的一天,曾法器足足20次進攻。

依靠着堅固的城牆,依靠着城内軍民一心,依靠着對唐廷的忠誠,城内衆人堅持下了這“一鼓”的16天。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城内折損兵卒數不詳,叛軍折損數量達兩萬餘人,其中将領就有六十餘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名負傷或死去的睢陽守軍,都用自己的傷亡換得了更多敵人的生命。

尹子琦知曉打下睢陽的重要性,但攻打的難度遠遠超過他的想象。連克16天不下,兵卒的士氣也降到了極低點。他無奈率兵暫退,給睢陽留下了一點喘息空間。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城内,張巡已經憑借自己出色的戰場指揮能力,赢得了城内所有人的認可。許遠自願将指揮權交給張巡,自己則主要負責後勤工作。

然而,睢陽城并沒能享受太久的和平。僅僅兩個月後,尹子琦完成兵力增補後重整旗鼓而來。

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張巡深知硬碰硬對人少的一方絕不是最佳的選擇。是以,他選擇了更省力也更聰明的方式。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其一是勸降。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朝極盛之時,而非唐朝末年。這就意味着,許多叛軍中的人其實也隻是從頭領之命,并非對唐朝毫無歸屬感。

張巡抓住了這一點來遊說攻城的叛軍士兵。據《資治通鑒》記載,“賊士攻城者,巡以逆順說之,往往棄城來降,為巡死戰,前後三百餘人。”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也就是說,張巡足足說動了300多個人“棄暗投明”,為他所用。這一來回就是補足了六百人的兵力差距。

可不要小瞧300人這個數字。雖然對十二萬來說不算什麼,但對6800來說,已經是一股生力軍了。

其二,是偷襲。

張巡曾在夜間命軍隊擂鼓,假裝自己要趁夜襲營。當叛軍慌忙起身準備迎敵時,又一無所獲。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若覺得張巡隻是在驕敵、疲敵,那就想得太簡單了。

等到叛軍守到天亮累了,士兵們都卸下盔甲休息的時候,張巡帶着城内的十餘名将領,每人帶着50騎兵從各個城門沖出,殺了叛軍一個措手不及。

這一波偷襲,就帶走了五千餘名叛軍的性命。

其三,叫做“擒賊先擒王”。

圍在城下的尹子琦是敵軍主将,如果殺死了尹子琦,叛軍重新派人來整軍也需要不短的時間,睢陽城之危就可以暫緩了。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但尹子琦并不是一個喜歡沖鋒在前的将軍,而且為人非常謹慎。每每上陣時他不僅不在前方,還經常讓好幾個人和他做一樣的打扮,混淆視聽。

怎麼抓住尹子琦?張巡想了一個辦法。他命人做了幾支用野嵩削成的箭矢,在一次對敵時射出城外。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有叛軍士兵撿到了野嵩矢,認為這是城内箭簇已經用完的标志,急忙拿着野嵩矢去報告尹子琦。此時,被人找上彙報的“尹子琦”,就肯定是真的尹子琦。

張巡用這樣的方法分辨出了真正的尹子琦,趕緊命人在城上張弓射殺他。隻可惜尹子琦歲左眼中箭,卻并沒有身亡,隻是被射瞎了眼睛而已。

人算不及天算,沒有被殺死的尹子琦懷着一隻眼失明的仇恨,更恨死了城内的守軍。雙方必定要陷入一場不死不休的戰争了。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三、糧盡吃人:三萬百姓淪為守城口糧

尹子琦圍困了這麼久,他還有機會增兵,那唐廷的援兵在哪兒?很遺憾,此時的唐廷仍處在自顧不暇的混亂狀态中。

睢陽城不是沒有嘗試過求援。張巡曾經派出自己的心腹南霁雲外出借兵,卻隻借來了3000人,還有一半人折損在了路上。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這樣的變動沒有瞞過叛軍。既然知道裡面的人已經到了必須要往城外求援的程度,又沒能拉來大軍援助,那麼睢陽城破就隻是時間問題了。

是以,在睢陽之戰的後期,與其說城内士兵是在與外面的叛軍鬥,不如說是在與缺衣少食的環境鬥。

到了至德二年七月,城内軍糧已經到了極其匮乏的程度。全城人,無論軍民,每天都隻能分到一勺米,與牛皮、樹皮、茶紙等混合煮食。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這點食物,連平常人一天的供給都不夠,何況是每天要上陣殺敵的士兵?沒過多久,所有的士兵都瘦了大一圈。

情況還在繼續惡化。睢陽城逐漸喪失了進攻之力,隻能勉強防守。

按照史家記載,先是張巡有一小妾自願死去,獻出自己的身體供将士食用;後來許遠也殺了自己家中的仆從,給将士們加餐。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相信每一個人,在一開始吃人肉的時候,都是抗拒的。但是,饑餓是更難忍受的感覺。到了後期,當米也沒有的時候,吃人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睢陽保衛戰末期,城内士兵隻剩千人。這千人能吃掉三萬平民嗎?

恐怕真實情況是,除了士兵們要吃人肉維持生命和體力之外,城内的平民也到了易子而食的階段。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軍吃人,民吃人。弱者在動蕩的社會中,真真正正被擺在了餐桌上。

可哪怕是吃人,睢陽城最終也沒能守住。

張巡、許遠、南霁雲等36名将領被“割心剖肌”,以身殉城。

最令人痛惜的是,僅僅在睢陽城被攻破3天之後,河南節度使張鎬便率軍趕到,重新奪回了睢陽城。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在睢陽苦苦守城,甚至吃人堅持下去的十個月裡,唐廷重整旗鼓,做好了重奪兩京的準備。睢陽城收複七天後,洛陽成功收複。

睢陽的苦守拖住了叛軍十餘萬兵力,給唐廷緩一口氣的時間,讓整個江淮地區安然無恙。

但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将功成萬骨枯”,是張巡、許遠等将卒的血戰,是城内數萬百姓的支援,乃至最後以人為食的慘烈,才鑄成的血色輝煌。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曆史沒有如果,但後人的心中有。當回望睢陽守衛戰時,難免會有一些遺憾:

如果援軍能來得早一些,那些苦戰了十個月的将士,是不是就不會死得那麼凄慘?

如果援軍來得再早一些,城内的百姓是不是也會少死一些,至少不會作為食物死去?

睢陽之戰,固然輝煌,固然燦爛,固然時冷兵器時代守城之戰中的巅峰之作。但時,誰又願意看到這樣凄慘的戰争?

書生帶兵苦守10個月,殲敵12萬,一場吃人的防守,睢陽之戰

聖人不仁,百姓為刍狗。戰争目前,個體生命的價值變得微乎其微。安史之亂後大唐人口直接減半,睢陽便是這亂世中人命如草芥的縮影。

無論何時,作為普通人,我們都應當感激當下和平帶給我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