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天,新“國九條”改變了什麼

作者:潮新聞

潮新聞用戶端 記者 吉文磊

這兩周,中國股市演繹了一場“過山車”行情。從微盤股下跌20%,到上證指數一度突破3100點,再到兩市沖高回落後持續調整,股民們切身感受到了“冰火兩重天”。

究其原因,新“國九條”是導火索。1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意見》,涉及提高上市門檻、加大監管力度、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深化改革開放等9個方面。其中,市場關注度最高的,莫過于對企業上市門檻和退市機制的調整。這些政策直接決定了企業在股市的去留,也影響着整個資本市場的“活水”品質。

一邊是嚴把“上市關”,一邊是加大出清力度,對于那些懷揣資本夢的浙江企業來說,新“國九條”意味着什麼?

01

等待時機

新“國九條”同時提高了主機闆、創業闆和科創闆上市門檻。

根據規定,滬深主機闆共有三個上市财務标準,企業在上市時可任選其一。新規之下,第一、二套上市标準的淨利潤、現金流、收入名額,第三套标準的市值和收入,均有所提高。

以多數企業選擇的标準一為例,新規要求,發行人最近三年累計淨利潤需要達到2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1億元,最近三年累計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2億元,或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為15億元。

相較之下,科創闆對收入和營收的要求激增。标準一中,原先近2年累計淨利潤不低于5000萬元的要求,改為不得低于1個億,且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

動辄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增量要求,打亂了不少企業的上市計劃,許多人直呼:上市更難了。

“據我了解,‘國九條’釋出後,原先不少計劃沖刺科創闆的企業,已開始考慮轉戰北交所了。”近日,浙江某地的金融主管部門從業人員向湧金君透露。

10天,新“國九條”改變了什麼

圖源:視覺中國

事實上,近兩年的資本市場,“上市難”已不是新鮮的話題。同花順iFinD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共有103家浙江企業更新上市申報進度,其中,中止、終止和撤回的企業共有79家,占比超76%。

有觀點認為,此前,市場對“上市難”已有足夠預期,但主要集中在上市稽核階段。随着新“國九條”提高硬性财務标準,上市企業在源頭上會“掐得更緊”,避免了違規操作。

“這背後是監管層通過供給側改革,解決資本市場供需不平衡的問題。”甯波大學教授劉起貴表示。

劉起貴認為,目前中國上市公司超5300家,繼續維持每年數百家的上市節奏已不現實。“目前一級市場已占據很多資金,我們要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做好存量文章,確定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劉起貴說。

提高上市門檻,也是監管層回應投資者呼聲的表現。2023年6月份至今年1月份,A股持續下跌,引起不少投資者的悲觀情緒。同期,部分上市企業業績不合格,或瞞天過海,把股市當成提款機的新聞屢有發生。此次提高門檻的目的之一,就是保證資本市場的“活水”品質,剪斷各種利益勾兌鍊條,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此一時,彼一時。回想2020至2023年,A股大幅擴容,浙江企業乘勢迎來上市高峰期,共新增上市企業253家,平均每年53家。因為上市,這些企業走向了更廣闊的平台,同時也擁有了更多的機遇和财富積累。

“不可否認,過去四年IPO擴容,浙江企業是受益者,這也說明,IPO是講究市場和時機的。”劉起貴指出,企業還需“打鐵自身硬”,在合适時機找到合适的資本賽道。“沒有必要在IPO遇冷期強行上市,這樣一來上市成本也會更大。”

雖感惋惜,但也有不少企業負責人保持平常心。浙江巨躍齒輪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多兵就認為,提高上市要求,從企業長久發展角度看是“利大于弊”,有利于敦促企業花費更多精力投入到自身發展上。另外,保持平常心态,也是對行業和企業信心的表現。

“企業也不能總盯着資本市場。需要資金發展時,銀行也是不錯的選擇。”吳多兵說,浙江的銀行機構上前服務意識很強,利率也很合适,近年來兩邊一直保持着合作。

02

另一種選擇

“出口關”方面,新“國九條”提出了四類強制退市标準,監管全面趨嚴。

比如,滬深兩市主機闆分别将虧損企業退市風險警示标準,從“淨利潤為負+營業收入不足1億”的标準,改為營業收入從現行标準“低于1億元”提高至“低于3億元”,并将“利潤總額”納入虧損考量範圍,修改後名額為“利潤總額、淨利潤、扣非淨利潤三者孰低為負值”。新規同時提出,加大對“借殼上市”的監管力度,精準打擊各類違規“保殼”行為。

加大出清力度、削減“殼”資源價值的新規,吓退了上周不少微盤股投資者,4月15日、16日,微盤股連續兩日重挫。至4月16日收盤,萬得微盤股指數繼上個交易日下跌8.88%後,再跌10.55%。

面對市場的激烈反應,監管層不得不出面澄清,指出明年觸及退市的公司數量僅有30家左右,而可能觸及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司約100家。這一資料相較于A股市場5300多家上市公司的總量來說,比例極小。

但無論如何,新政還是對少數浙企敲響了警鐘。如在主機闆上市的仁智股份和東晶電子,2023年兩家企業的淨利潤和營收均低于新标準;創業闆方面,盡管“淨利潤為負+營業收入不足1億”這一标準沒有變化,但中威電子和GQY視訊在2023年淨利潤為負的情況下,營收分别隻有1.5億元和1.35億元,觸及退市風險警示的風險很高。

10天,新“國九條”改變了什麼

圖源:視覺中國

需要指出的是,此輪退市新規中,除了财務名額,還有強制分紅等其他要求,這對小微盤股産生不小影響。一種觀點認為,今後小微盤股退市風險更高,投資價值也會降低,這是導緻上周微盤股大跌的重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小而美”的北交所正成為不少企業的心動選擇。作為中國最年輕的證券交易所,其肩負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重要使命,也為資本投資“更早、更小、更新”提供了機會。

這一趨勢早見端倪。以浙江企業為例,今年以來,處于申報詢問階段的企業有13家,其中有7家在北交所,其餘4家在深交所創業闆。北交所正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第一選擇。

新三闆評論人周運南認為,滬深交易所上市和退市機制的調整,為北交所騰挪出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潛力,北交所可以為更廣大的創新型優質中小企業提供更廣闊的上市舞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