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澳洲,對貓宣戰

作者:知社學術圈
澳洲,對貓宣戰

澳洲由于其與世隔絕的獨特地理環境,有着許多獨特的物種。但是這種物種多樣性卻時常受到入侵物種的威脅。目前,稱霸澳洲入侵物種排行榜的物種,是人類的老朋友,貓。貓憑借其出色的捕獵能力,在澳洲大陸橫行霸道,給許多本土物種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整個澳洲的生物多樣性,印上了一個貓爪的陰影。

澳洲,對貓宣戰

在卡車隆隆駛過沙漠公路時,凱瑟琳·莫斯比(Katherine Moseby)澄清說,自己并不讨厭貓。

“它們是狡猾的野獸,但我尊重他們。它們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動物,了不起的獵手,聰明絕頂。” 但她随即指出,這恰恰是問題的根源。這些特質讓它們能夠在澳洲興風作浪,造成了嚴重的生态惡果。

莫斯比博士是南澳洲荒地恢複組織(Arid Recovery)的首席科學家和聯合創始人,這是一個維護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非盈利機構。她和她的同僚奔走在“抗貓前線”,試圖保護多種野生動物不受野貓的威脅。

車窗外就是南澳洲的幹旱恢複保護區。一眼望去,簡直是赤地千裡,罕見生命的痕迹。但莫斯比博士說,即便這樣,也難以阻止野貓在此栖息,因為它們喜歡那些生活在保護區裡的小型有袋動物。莫斯比博士将車停在保護區辦公室前,随後來到不遠的一座附屬小建築。這裡是獵殺野貓的“基地”。一名留着大胡子的神槍手,配備了全地形車和強力聚光燈,夜夜在保護區裡巡邏,射殺那些造訪保護區的不速之貓。

澳洲,對貓宣戰

獵貓人在保護區捕獵野貓

圖檔來源:Chang W. Lee

一灣紅色的血迹沿着石闆路延伸下來,莫斯比博士說 :“瑞‘血’兆豐年。” 然後推開了門。小房子裡有一個又大又淺盆,裡面堆放着十幾具貓的屍體。莫斯比博士一邊檢查着戰果,一邊介紹:其中四隻是獵貓人才獵殺的,其他幾隻都是在前幾周抓到的。這些屍體就存在這兒,等研究人員來檢查它們的胃容物。

莫斯比博士說,這個場景或許會令大多數愛貓人士反感,她自己也是與寵物貓相伴長大,曾經的她一定也無法接受這樣的景象。但多次在貓胃裡發現兔耳袋狸等保護動物的殘肢後,她得出了一個沉重的結論:“必須在貓和野生動物之間做出抉擇。”

被貓襲擊的澳洲

澳洲本來沒有貓。在十九世紀初,歐洲殖民者将貓作為寵物引入澳洲。随着家貓逃逸或棄養,貓逐漸蔓延到野外,成為了澳洲的入侵物種。澳洲獨特的地理隔離環境,讓這裡的本土動物對入侵物種十分敏感。它們此前并未與貓共同進化,是以也缺乏應對貓的知識。而繼承着優秀捕獵天賦的貓,如同橫行霸道的殖民者一般,捕獵着一切可捕殺的本土動物。 短時間内,就成了傲視澳洲食物鍊的頭部獵手。截至2016年,澳洲大約有380萬隻家貓和多達630萬隻野貓。對當地的生态系統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具澳洲入侵物種委員會估計,澳洲的家貓和野貓每年約殺死10.67億隻哺乳動物、3.99億隻鳥類、6.09億隻爬行動物、9300萬隻青蛙和18億隻無脊椎動物。巨大的危害性,讓貓成功登上了澳洲入侵物種黑名單的榜首。貓的捕食行為導緻了澳洲許多本土動物的滅絕。有資料統計,至少22種澳洲特有哺乳動物的滅絕跟貓的行動有重要聯系。[1]

貓讓澳洲政府和環保組織頭痛不已。由于澳洲近三分之一的家庭都飼養有貓,政府對這些養貓人頒布了多種管制措施。比如,一個家庭養貓不得超過2隻;主人外出時,需要将貓拴在室内;有的地方對貓實施宵禁管制,夜間不準許家貓出門;有的地方幹脆就規定家貓需要24小時圈養在室内。如果貓違反規定逃出家裡,主人将會面臨高額罰金。之是以嚴控家貓外出,是因為許多家貓雖然有飼主喂食,也經常離開家捕獵附近的野生動物,每年獵殺的數量相當可觀。

當然,比家貓更可怕的是野貓,它們的食物來源完全依靠野生動物,而且它們的捕獵技巧也高超得多。一些貓經過多代野化後,體型已經逐漸變大。2005年,在維多利亞州吉普斯蘭地區,人們發現了一隻長達176厘米(從鼻尖到尾尖)的巨貓。[2] 随後的DNA檢測表明,它确實是一隻野貓。2015年,為了限制野貓數量,澳洲政府宣布,将在2020年通過射殺、誘捕和投毒等手段撲殺超過200萬隻野貓。[3]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釋出了懸賞令:拿來一顆貓的首級,就可以換得10美元。[4]

貓的入侵給澳洲帶來了近兩百億澳元的損失,整片澳洲大陸,不管有人沒人的地方,都有貓在出沒。是以,澳洲政府将野貓列為全國性重大害獸,對貓全面開戰。這次,既分高下,也決生死。

人、貓、鼠的漫長戰役

莫斯比博士和她的丈夫阿德萊德大學生态學家約翰·裡德 (John Read),正是這場戰役裡的“老兵”。 幾十年來,莫斯比和裡德一直活躍在抗貓前線。他們不停研發新工具來減少野貓的數量。

基本的措施是建立保護區,将入侵物種隔絕在外面。莫斯比等人建立的保護區,如今已經是兔耳袋狸、穴居袋鼠(burrowing bettong)等瀕危動物的樂園。這個保護區外有鐵絲網保護,避免野貓或者狐狸等動物進入。澳洲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也有類似的舉措,他們修建了一道長達44公裡的防貓長城,“長城”上布有通電鐵絲,以此來限制野貓行動。但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野貓神出鬼沒地進入了保護區。是以莫斯比才雇傭了獵貓人時刻巡邏。

澳洲,對貓宣戰

兔耳袋狸

圖檔來源:stephentrepreneur from Adelaide, Australia

但保護動物們不可能在保護區永遠躲下去。它們總得習慣在自然環境下生存下去。裡德表示,目前的保護區隻是個短期方案, “我們的最終目的還是将保護動物們釋放到圍欄之外。”為此,他們一直嘗試在保護區外釋放兔耳袋狸等動物,但結果總是一樣的:大量的兔耳袋狸和穴居袋鼠一放出去就喪命了。大量的野貓迅速的消滅掉了這些投喂上門的獵物。

控制野貓數量成為了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首先,野貓對人十分警惕,用獵槍捕殺的效率太低。後來,人們也嘗試過用投毒的方式。但是野貓十分挑剔,它們喜歡自己追捕活動的獵物,定點投放的毒餌很難提起野貓的興趣。很多時候甚至反而毒殺了其他動物。

在這種僵局下,莫斯比和裡德試圖通過研究野貓的行為來尋找新的政策。通過他們的獵貓人夥伴,他們擷取到了大量的野貓屍體樣本。通過胃容物等分析,他們得到一條重要線索:是一小部分野貓造成了大部分捕殺行為,這些野貓主要是體型較大的雄貓 。這些慣犯貓似乎盯上了保護區的動物。

莫斯比和裡德等人開發了一種苦肉計,他們在一些病弱小動物的皮下注射含毒物,這些小動物被貓捕食後,毒物會在貓的胃裡釋放出來,令其死亡。

他們還利用了貓愛幹淨,喜歡舔梳毛皮的特點。他們研發了一種名為Felixer的自動噴射機,向經過的野貓噴射有毒凝膠。這樣貓在舔毛的時候,就會被毒死了。這些自動噴射機配備了測距傳感器、攝像頭和人工智能算法,幫助它差別出野貓和其他野生動物。裡德表示,澳洲各地已部署了200多台此類裝置。

即便有這些努力,澳洲撲殺野貓的成果依然算不上亮眼。但是他們的捕殺行為,卻遭到了一些人的激烈反對。一些名人和動物保護組織公開反對澳洲的獵貓行動。莫斯比和裡德也收到了相當多的辱罵、威脅郵件。反對者中也不乏科學家。昆士蘭科技大學的保護生物學家阿裡安·瓦拉赫 (Arian Wallach) 自稱“擁護貓的環保主義者”,并譴責澳洲當局的行為是對貓的“大規模屠殺”。

瓦拉赫博士認為,生态系統很複雜,大規模清除貓科動物并不能有效地降低瀕危物種滅絕的可能性。她說,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應該接納貓作為澳洲的一部分,并創造性地思考其他方法來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她指出:“如果保護工作就是制造一大堆死貓,那麼我們這行業也就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了。” 裡德和莫斯比也承認,要完全消除野貓是不可能的。但他們仍然堅持應當控制野貓數量的觀點。裡德說:“控制數量是必要的,隻是我們還要讓方法更高效、更人道。”

除了控制野貓的數量,莫斯比和裡德等還注重對瀕危動物生存能力的訓練。他們抓來少量野貓,故意釋放在保護區内,幫助保護區内的瀕危種群,學習應對新天敵的方法。而野貓也能夠通過清除種群中弱小個體來起到加速自然選擇的作用。據莫斯比的說法,這一政策雖然冒險,但卻在逐漸取得成效。保護區内的小動物正在變得更加機警,更加壯碩。

但前方的道路仍然很漫長。

當莫斯比戴着頭燈,沿蜿蜒小道去觀察保護區内誘捕的瀕危動物時,一窩小袋狸正安詳地坐在一個又一個的陷阱裡,呆若木雞。研究人員迅速做完檢測記錄後,将它們放回夜幕下的沙漠。但小袋狸們似乎并不恐懼人類和他們的閃亮儀器,反而呆在原地,不急着逃脫。

澳洲,對貓宣戰

莫斯比催促小袋狸離開

圖檔來源:Chang W. Lee

莫斯比輕拍其中一隻,敦促它: “完事兒了,快走吧!” 小袋狸才慢吞吞地蹦跶着離開。望着它們消失在夜色裡的背影,不禁令人擔憂它們在殘酷自然的未來命運。或許莫斯比等保護者的努力終将取得成功,小袋狸們都能學會應對入侵物種的威脅,“不要溫順地走進那個良宵”。

參考文獻:

[1]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g7870

[2] https://scienceblogs.com/tetrapodzoology/2007/03/04/australias-new-feral-mega-cats

[3] https://www.peta.org.au/issues/wildlife/feral-cats/?gad_source=1&gclid=CjwKCAjwrIixBhBbEiwACEqDJbzWA7-Ewho9yWZ4L64H8JWVZvTdeKdcc-Y3Qn7HtfDDvyBosOftyhoCVtMQAvD_BwE

[4] https://www.peta.org.au/media/banana-shire-cat-bounty-prompts-peta-billboard/

[5] https://www.nytimes.com/2024/04/16/science/australia-wildlife-ca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