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遠的葉笛詩人——《郭風全集》的出版意義

作者:東南網

《郭風全集》的出版,可以看作是王炳根對閩派文藝的悉心守護,對推進地方文化發展和繁榮所作出的積極努力。全集收入郭風生前發表的各種類型作品,編為12冊,其中詩歌、散文、散文詩5冊,童話、故事2冊,文論、随筆4冊,書信、日記1冊。這是王炳根對郭風文學創作和心靈文字的發掘與整理,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郭風的創作曆程,豐富了年譜的内容,加強了年譜的準确性。

立足閩地作家研究的出版項目

郭風于20世紀30年代末期就開始發表作品,創作生涯長達60多年,其散文、散文詩、童話影響廣泛。1941年,散文詩《橋》發表,首次署名“郭風”。1945年童話詩集《木偶戲》出版,新穎的内容和風格引起文壇極大關注。黎烈文稱贊“給中國新詩開拓了一個新境界”。1959年散文詩集《葉笛集》出版後,郭風迎來了“葉笛詩人”的美譽。

《葉笛集》不但書寫了故鄉閩南地區的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還抒發了故鄉人民對美好幸福新生活的禮贊。作品将樸素的民間情緒和熱烈的愛國情懷相統一,再度顯示了郭風對于自然的禮贊、對于黨和人民的敬意以及對于散文精神的大膽追求。

20世紀80年代,郭風創作成果頗豐,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和散文詩集,代表作有《避雨的豹》《你是普通的花》《鮮花的早晨》《唱吧,山溪》《給愛花的人》等。這一時期,郭風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文化突圍。他以審美的理念和文化的目光觀察自然風物,體悟人生與社會的關系,觸及現實人生的沖突和困境,展現個人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評價,由此構成了他對散文文化精神的一次有力掀動。

20世紀90年代,童話集《孫悟空在我們村裡》《木偶人水手》以及《中國古代散文詩譯注》等作品出版。郭風獲國務院授予的首批“為大陸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專家”稱号。耄耋之年的郭風還在《光明日報》《解放軍日報》《福建晚報》《泉州晚報》開設專欄并發表文章。他用自己的思想、經驗和智慧推進散文寫作的發展,并大力幫助後輩作家們開拓散文寫作空間。他的《關于兒童散文詩》《談獨幕喜劇文》《關于散文選本》等文章再度讓人意識到,郭風散文的思維方向和話語形式始終遵循中國散文傳統,并且竭力去企及某種新的精神高度。

《郭風全集》不僅是文化遺産,還是寶貴的研究資料。首先,挖掘史料價值,進一步推動地方作家年譜的整理和保護。這有助于提升當代文學地方性史料的整理與建設水準,為地方文學史的研究提供大量可信的資料。其次,凸顯學術價值,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散文發展和作家創作風格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礎,尤其是郭風的文論有力地推動了對中國散文美學表達的研究。再次,釋放時代價值,進一步推動基層文學創作,繁榮地方文化發展。對于真的認識、對于善的追求、對于美的歌頌,是構成郭風作品的基本價值所在。這不僅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動文化建設發展和繁榮的豐厚礦藏。

在補充和辨析中提升選編水準

王炳根在任冰心文學館館長時,曾提出要将冰心文學館擴充為海峽作家文學館,首批建立了包括蔡其矯、郭風在内的兩岸10個作家的文庫。郭風先生曾與他有約,百年之後,遺物均由冰心文學館作家文庫收藏、陳列。後來,郭風先生離世,王炳根整理和接收經過其家人允許的大量遺物,包括他的藏書、報刊、著作版本等,尤其是大量的始發報刊剪貼件、影印件。當時并未考慮全集之需,但這些資料卻成全了今天的《郭風全集》。

郭風創作時間跨度太大,從20世紀30年代至21世紀初,他發表在大小報刊的文章遍布世界各地,且多為短小的千字文,有時一篇作品在小的報刊發表後,在另一家大的報刊上又出現了,有的作品修改後會在不同地區的報刊發表。對這些資料的分類和整理,既給全集工作增加了“家底”,也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在選編過程中,王炳根原計劃編選8大冊,沒想到最後竟然編出12冊,竟然超過了同樣以短文見長的《冰心全集》(10冊),這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想。

經王炳根統計,郭風出版的作品集與選集可達50多種,如果以集為基礎進行整理,可能會簡便一些。但問題是不同時期、不同出版社出版的郭風作品集,其中選編的作品交叉與重複的現象十分普遍。此外,郭風晚年的文論、随筆多超出散文、散文詩的數量,絕大部分并未入集,散見于各類大小報刊之中。這個看似簡潔高效的辦法,卻也可能造成選編的混亂和遺漏。

通過對中國現當代重要作家全集資料的考察和研究,王炳根現在采取的辦法是按體裁分類:散文、散文詩,包括少量的詩歌為一類;童話、故事,也就是兒童文學為一類;文論、随筆為一類,再就是書信與日記等。這其中又以發表、出版的時間先後為順序,逐一編選。

此外,每冊都配有彩色插頁,用照片呈現郭風真實的生活狀态和精神風貌。可以說,按照體裁分類的《郭風全集》強調了創作的文體意識,釋放其蘊藏的時代價值和人文精神,展呈作品的理論品格和曆史貢獻,推進了中國現當代作家文庫建設。

培植文脈,涵養一地文風

很多人都知道郭風是散文大家,善于寫自然、故鄉和童趣。然而,隻要我們展開讨論,對其進行追思,什麼是郭風的“故園”情結?郭風為什麼會樹立為孩子寫作的理想?為什麼《葉笛集》會給郭風帶來多方面的影響?郭風的文體意識與散文之道的關系是什麼?經此一問,我們就陷入了不知是以和不确定的朦胧感中。可見,我們并不是很了解郭風和他的創作。是以,《郭風全集》不僅可以帶領我們走近郭風,還能讓我們傾聽式地回到散文、散文詩和童話之中。

實際上,所有的資料價值都在呈現作家郭風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什麼他會終其一生地熱愛自然題材,“郭風體”散文和散文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自由觀,他的書信和日記究竟記錄了什麼。如果說郭風的貢獻在于弘揚中國散文的本體精神,給當代散文寫作提供重要的啟示和參照,那麼王炳根的貢獻則把其中的意象密度和思想密度集中呈現,借助盡可能多的資料展呈郭風整個人生。

20世紀90年代,王炳根受郭風之托就曾寫有《郭風評傳》。他特别考察了郭風童年經曆與他性格氣質形成的關系,尤其分析了莆田文化,包括人情風俗、人文環境等對郭風創作的影響。為了能更好地寫作評傳,80歲的郭風陪同40多歲的王炳根走訪莆田的古宅、古巷、山地、平原,對他就讀的學校和一些生活過的地方進行通路。在這期間,王炳根不斷敲開莆田方言的外殼,與傳主郭風越走越近。在傳記寫作中,作者與傳主一同尋找與家鄉根脈相通的時刻、語言、記憶和感受,這是很少見的,也是很獨特而珍貴的。

可以說,《郭風全集》在《郭風評傳》的基礎上進行了充分的思索和透徹的思考,更進一步實作了郭風的夙願,更深層次地引發了郭風研究的契機。全集的出版是對郭風先生的深切紀念,更是對培植文脈、涵養一地文風作出的最基礎、最本源、最質樸的付出和努力。這是增強地方文化影響力、傳承地方文脈的重要工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思想高度。

(作者為福建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