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沙”場征戰

作者:i自然全媒體

閱讀提示

大陸地形圖上,一條西起塔裡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的萬裡風沙帶,是中國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态工程的攻堅克難地。2023年6月,在内蒙古巴彥淖爾市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戰役: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拔掉這幾個深黃的點,就能串聯起一段段青綠的線,“三北”工程築成的北疆綠色長城、生态安全屏障将更加牢固。今年4月22日是第55個“世界地球日”,在“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下,“三北”地區防沙治沙情況備受關注。平梯田、築壩地、修水庫,鎖邊固沙、光伏治沙……這些實踐凝聚了以内蒙古、甯夏、新疆為代表的治沙“主陣地”的成果和經驗。在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同時,各地還因地制宜謀發展、尋富路——光伏産業與治沙碰撞出共赢火花;沙産業鍊不斷延伸,沙漠玫瑰、沙漠食品等沙産品受到歡迎;沙漠旅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探訪神秘的大漠……

本文字數:5300字

閱讀時間:約17分鐘

緩坡浮沙減少,步子踏得更實。從内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頭道沙子飛播造林區登高俯瞰,綿延起伏的沙丘被郁郁蔥蔥的沙生植物覆寫,林區鳥鳴不絕,曾經荒蕪寂寥的沙海春意漸濃,花棒、沙拐棗足有2米多高。

每逢春天,以阿拉善為代表的“三北”工程區總能受到更多關注,防沙治沙是這道綿亘萬裡的綠色長城的“主線任務”。漫長歲月裡,人與沙,從對峙抗争走向和諧相處。

播青植綠 沙海鑲綠邊

阿拉善是大陸沙塵暴西北路徑的主要通道和策源地,烏蘭布和、巴丹吉林、騰格裡三大沙漠貫穿全境。“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戰役,有“兩個半”在内蒙古,有“一個半”就在阿拉善。

20世紀90年代起,受多重因素影響,巴丹吉林沙漠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東南推進,越過雅布賴山,向騰格裡沙漠靠攏。兩大沙漠一旦彙合,就會形成10多萬平方公裡的超大型沙源地,更加難以治理。“風刮黃沙難睜眼,沙壓房子人移走。風沙過後,滿目瘡痍。你不治沙,沙就要治你!”憶往事,當地群衆有感而發。

是以,阿拉善盟采取“鎖邊”治理,在騰格裡沙漠東、南緣以及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種植兩條總長約460公裡的防沙阻沙“鎖邊”防護林草帶,形成“綠帶鎖黃龍,沙漠披綠裝”的壯麗景觀,確定了黃河、賀蘭山及甯夏平原、河套平原乃至華北平原生态安全和糧食安全。

“今年,我們将依托内蒙古西部荒漠綜合治理項目(二期),圍繞沙漠邊緣地帶、重要道路兩邊等進行綜合治理,達到阻沙彙合、阻沙入河、阻沙上山、阻沙斷路的目的,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阿拉善左旗科學技術和林業草原局副局長胡勝德說。

2023年在巴彥淖爾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将防沙治沙比喻成“滾石上山”,“稍不留意大石頭就滾了下來”。

防住“大石頭”,要有全局性謀劃。近年來,内蒙古持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複項目、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的實施。截至2024年4月8日,内蒙古完成造林361萬畝,種草1647.62萬畝,防沙治沙792萬畝。

與沙塵天氣博弈的同時,治沙添綠還要解決水源問題。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防沙治沙示範區,種樹并非挖土、刨坑、栽植那麼簡單。

“大家要順着滴灌帶,找到出水口,再把梭梭苗栽下去。”春季植樹活動現場,第一師阿拉爾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從業人員指導着植樹的中學生們。

一棵成年的梭梭樹可以固定10平方米沙地,壽命近百年。盡管有耐旱、抗風沙、耐鹽堿的頑強生命力,但種植與養護也并非易事。

據介紹,示範區2萬畝沙地植綠的水資源,是從13公裡外的苦鹹水建設泵房通過管道引來的。為保證苗木成活率,阿拉爾市局将農田排出的鹽堿水進行二次處理,輸送進滴灌帶中,就像給每株樹苗訂制了一個淋浴頭。

地處黃河“幾字彎”的甯夏回族自治區,毛烏素沙地以及騰格裡、烏蘭布和兩大沙漠從東、西、北三個方位,緊緊抵住甯夏大部分輪廓,沙化土地占甯夏國土總面積的19.31%。

“沙”場征戰

流經甯夏中衛市沙坡頭區的黃河,圓弧外是騰格裡沙漠的無垠瀚海,圓弧内河水滔滔,滿目蒼翠。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甯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常晉宏介紹,甯夏是全國荒漠化程度最嚴重、荒漠化類型最多和分布最廣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國唯一全境被列入“三北”工程建設範圍的省份。

如何改變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治理難的局面,無疑是一項系統性工程。

常晉宏介紹,甯夏廳加強荒漠化治理規劃管控引領,将自治區“三北”工程六期規劃(2021~2035年)和自治區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确定的防沙治沙目标、布局、任務、規模和重點,落實到各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

甯夏廳以毛烏素沙地治理區、騰格裡沙漠東南緣治理區等為重點,實施廢棄礦山生态修複和國土綜合整治;加快六盤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複工程建設,提升六盤山阻攔沙化南侵、涵養水源等生态功能;謀劃實施羅山生态功能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複工程。

黃沙與綠蔭之間,是空間的交鋒,也是意志的對壘。随着經驗積累和科技水準的提升,人們治理沙漠和荒漠化土地的能力也随之增強。

60多年前,被譽為“治沙魔方”的麥草方格在甯夏中衛市被創造出來,固定了流沙,鎖住了水土,讓綠意在此萌生。

如今,“治沙魔方”有了“更新版”。機器将麥草編成網狀直鋪在沙地上,成為“機械造”草方格,工作效率比人工方式提高了60%,使用壽命也由3年延長至6年。

中衛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治沙面積達150萬畝,逼退騰格裡沙漠25公裡,治理區植被覆寫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

高精度測繪地理資訊技術也為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的資料支援。目前,甯夏已實作1∶2000基礎地理資訊資料全域覆寫和時序更新,可為荒漠化防治、“三北”防護林建設提供精準的空間地理資料支撐。利用高精度航天航空影像和多源衛星遙感資料,可快速提取植被覆寫度等生态名額資訊,為監測荒漠化治理變化情況提供實時動态資料服務。

“十三五”期間,甯夏防沙治沙目标任務為450萬畝,實際完成660.6萬畝。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甯夏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

“光伏+生态” 治沙新良策

烏蘭布和,蒙古語意為“紅色公牛”。近一個世紀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烏蘭布和沙漠如同脫缰“公牛”向東侵擾,起風沙、毀房屋、蝕良田,每年造成7000多萬噸泥沙注入黃河,威脅安瀾。

内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大陸防沙治沙作戰圖上一個醒目的位置:黃河“幾字彎”的“彎頭”,該縣與阿拉善盟交界處的劉拐沙頭,是沙漠與黃河“握手”之地。磴口西面是“進擊的公牛”烏蘭布和沙漠,東部則是“黃河九曲,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磴口縣既是守沙要塞,更是治沙前沿。

要塞失守則糧倉不保。在磴口縣,有農田的地方,四周必有防護林,高大喬木林圍繞着一片片方形農田,将165萬畝耕地緊緊護住,這是多年治沙實踐的成效。

磴口的變化絕不止步于“綠”。觀測資料顯示,過去40多年,該縣局部小氣候明顯改善,防風固沙能力顯著增強,沙塵暴發生數量呈斷崖式下降且程度明顯降低。仲春時節,磴口縣林間桃花粉白交織,一時難分大漠與江南。

巴彥淖爾市委書記賀偉華介紹,磴口縣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逐漸建構了“一地一網三區”(自然保護地,農田防護林網,封沙育草區、防風阻沙區和光伏治沙區)的防沙治沙體系。

“磴口模式實作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完美融合,成為河套平原系統治理的典型案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盧琦評價。

2023年,内蒙古将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确定為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六大工程之一。《2024年内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明确,推動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加快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設立建管投資基金,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更多參與進來,積極推廣庫布其治沙、磴口模式等典型經驗。

2024年3月,随着内蒙古“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戰役各片區光伏治沙項目全面開工,内蒙古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加快推進。到2030年,自治區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新能源裝機将達1.19億千瓦,綜合治理沙化土地1151萬畝。

推動防沙治沙與風電光伏開發有機融合、一體建設,是促進生态治理、擴大有效投資、增加農牧民收入的有力支撐。

内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廳鼓勵國家和自治區大型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使用沙漠、戈壁、荒漠等未利用地。以杭錦旗和阿拉善左旗光伏項目儲備為試點,重點對新能源大基地項目用地實施儲備。

2022年以來,内蒙古在沙漠、沙地中大規模布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不僅能提供清潔電能、節約标煤,減少碳排放,還能有效防沙治沙,産生“1+1>2”的效果,實作生态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赢。

2023年12月,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在内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實作全容量并網。作為目前大陸單體規模最大的生态光伏治沙項目,該項目年均生産綠電41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标準煤燃燒12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19.8萬噸。

該項目負責人趙金泉介紹,項目采用闆上雙面發電、闆下雙層生态、闆間雙層養殖的立體生态光伏治沙模式,可增加發電量5%~10%;闆下種植優質牧草和藥材等作物,實作立體生态種植;闆間運用先養雞後養羊的“畜禽草耦合”治沙技術,實施養殖畜禽糞便還田治沙改土。綜合實作“闆上發電、闆下種植、闆間養殖、治沙改土、鄉村振興”的“光伏+”多重效益。

2024年2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科爾沁沙地生态治理新能源基地(一期)工程正式開工,标志着大規模開發新能源就地消納利用戰略啟動實施。同月,内蒙古通遼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将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納入重點實施的“六個工程”中。在“五大生态産業”中,治沙+光伏産業位列其中,将光伏治沙視為一大産業重點培育。

騰格裡沙漠南緣6萬畝綿延沙海中,魚鱗般的光伏闆将炙熱的陽光吸收,每年輸出17億度“綠電”。不僅供給周邊區域,還走出戈壁、沙漠,送往全國各地。這是甯夏利用沙漠資源,為新能源産業發展提供空間保障的一個縮影。

2022年,甯夏廳印發《關于做好沙漠戈壁荒漠光伏等新能源産業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出8項政策措施保障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光伏發電基地、大型風電等新能源産業發展。

在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單晶矽智能光伏電站——甯夏寶豐農光一體光伏電站,“農光互補”的發展模式不僅改變了沙地面貌,還成為促進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一部分當地農民通過學習技術已逐漸轉變為産業勞工。

從1989年塔裡木石油會戰起,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人類生産活動就從未停歇。如今,随着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減少,以及“雙碳”目标導向,探尋可持續利用的能源資源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

2023年5月,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最大集中式光伏電站——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1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并網發電。該項目年輸送電量可滿足近25萬居民一年的用電需求,相當于替代标準煤2.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4萬噸。為改善當地電力結構和生态環境、促進經濟綠色發展提供有力的清潔能源保障。

“沙”場征戰

位于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塔合曼鄉的大型光伏發電項目。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為推進新能源産業叢集發展,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自然資源局通過優化新能源産業的布局,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在上庫石油石化産業園南側規劃235平方公裡光伏産業園。“對光伏等新能源項目采取提前介入、跟蹤服務的方式,提速辦理用地手續,保障項目用地。”庫爾勒市自然資源局黨組副書記、局長張琪介紹。目前,光伏産業園以租賃方式供地的中昆浙能20萬千瓦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即将并網發電。

防沙治沙與風光工程碰撞出新一輪火花。闆上産綠電、制綠氫,闆間長綠草、養畜禽,闆下變綠洲、生綠金。未來,沙漠之綠将繼續蔓延,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

綠富同興 點沙成金路

綠起來也要富起來,治沙也要緻富。“以前隻會在沙漠裡種樹,沒想到沙漠還能緻富。”随着理念的轉變和治沙水準的提高,沙漠已不再是傳統認識中的不毛之地,轉而成為多地增收緻富的資源。

“兩山”理念指引下,“沙害”變“沙寶”,“沙窩”變“金窩”,拓展生态價值空間。近年來,百家企業在烏蘭布和沙漠大展拳腳,有機種養殖業、特色林果業、中草藥材等産業蓬勃興起。截至目前,磴口縣沙産業年産值突破10億元,累計吸引社會資金75.5億元,完成生态治理面積80多萬畝,打造出一個“防沙治沙+沙産業”的沙漠樣本。“磴口最大的特點就是科技支撐和地方生産實踐緊密結合。相當于‘前店後廠’。”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副主任張景波說。

“沙”場征戰

内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庫布其沙漠内人工布設沙障、栽植沙柳。内蒙古自治區政府供圖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在實施生态保護、修複和建設的同時,依托沙漠資源産業化治沙,在沙漠裡催生出一條條綠色産業鍊,将農牧民牢牢“吸附”在産業鍊上,走出了一條政府政策性引導、企業産業化經營、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誰承想,控制住流動的沙丘,沙漠竟然成了好牧場。騰格裡沙漠東南緣的中衛市沐沙牧場,數萬頭奶牛在沙地上享受“日光浴”。專業人士介紹,沙漠幹燥、通風好、病害少,這裡養奶牛能有效降低常見病的發病率,鮮奶品質高。如今,這項産業已帶動周邊8個鄉鎮、2萬多農戶增收緻富。

2024年春節期間,來自新疆的沙漠玫瑰亮相多地花市,作為沙産業的三大特色經濟植物,昔日漫漫黃沙覆寫的不毛地被色彩缤紛的玫瑰所取代。

近年來,新疆依托沙區特色經濟作物,已開發出飼料、藥品、保健品、化妝品、飲料、果品等相關産品;肉苁蓉、釀酒葡萄、沙棘、枸杞、玫瑰、甘草、黑加侖等沙生經濟作物深加工企業逾150家,涵蓋種植、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的“沙産業鍊”不斷延長。截至2020年底,新疆沙漠地區特色經濟植物種植面積達152.69萬畝,沙産業年産值近42億元。

旅遊業也向大漠躍進。

沙坡頭、沙湖、黃河宿集……沙漠景點早已是甯夏文旅的一張黃金名片。沙坡頭國家5A級旅遊景區集沙漠、黃河、高山、綠洲為一體,是國家級沙漠生态自然保護區,也是沙文化體驗的“網紅打卡”地和遊客市民的“城市會客廳”。

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位于北緯39度線,是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生命之路”,被衆多考古學家、探險家與越野愛好者所熟知。高達百米的沙丘,細膩的沙質為滑沙、沙漠沖浪等旅遊體驗提供了絕佳場地。

如今,新疆已有國家沙漠(石漠)公園30餘個,沙漠旅遊呈現多元化特征。當遊客在鄯善庫木塔格沙漠騎乘駱駝逶迤前行時,于田縣達裡雅布依鄉的探險越野車也在沙漠裡馳騁。

從沙之苦、沙之治到沙之興,多年來,以綠為底色的生态屏障不斷築牢,以“三北”地區為代表的沙區生态承載力日漸增強,各地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沙産業,實作生态與經濟協調發展,追青逐綠,沙海泛金。

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記者:陳琛文字編輯:陳琛新媒體編輯:劉川

“沙”場征戰
“沙”場征戰
“沙”場征戰

i自然全媒體

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标注來源:i自然全媒體

i自然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804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