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羅斯福新政拯救了美國嗎?談談邏輯與現實的分際

作者:南方周末

“羅斯福新政”在今天的曆史教科書上幾乎完全是一個正面的形象,但如果從經濟學角度細看一下這段曆史,你一定會有新的發現。比如著名的“謝克特家禽公司訴合衆國”案,通常稱為“謝克特案”,這是美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最高法院案例。

案件的大背景是美國大蕭條時期,羅斯福在“新政”中推出了一個立法《全國工業複興法》(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簡稱NIRA),并且成立了聯邦政府機構全國複興管理局(NRA),目的是通過促進工業合作、減少競争、管制工資和價格等手段來恢複經濟和促進就業。而實際内容,卻是一些事無巨細的管制條例。

這些管制對企業的生産規模、價格水準、市場配置設定、工資标準和工作時間等等都做出了規定,管制給了執法官員原來沒有的尋租機會和特權。而謝克特家禽公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盯上了,被指控的罪名主要是違反了《全國工業複興法》中關于活禽品質的條款,包括最低工資标準、最長工作時間限制,允許顧客挑選家禽,以及出售來自其他州的“不合格”雞肉,即所謂的“病雞”。是以這起案件也被稱為“病雞案”。

案件一波三折,才開始謝克特兄弟被判有罪,在被巡回法院拒絕上訴之後,官司打到最高法院。在法庭上,代表工業複興局的律師稱:“國家處在緊急狀态,是以必須執行緊急法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政府不發揮作用,隻是抽象地保護自由,而不是保護人民免于大蕭條的蹂躏,将導緻更大的損失。”

他們的說辭聽上去有多麼冠冕堂皇,他們的行為就有多麼荒唐可笑。1935年5月27日,美國最高法院以9-0一緻裁決,裁定《全國工業複興法》違憲。最高法院認為,該法案将立法權委托給了總統和行政機構,超出了憲法賦予國會的權力範圍。此外,法院還認為,對家禽行業的規制不屬于國會的商業條款權力,因為它涉及的是在州内的銷售,而不是跨州貿易。

雖然《全國工業複興法》被判違憲,但這個法案中的一些觀念卻被羅斯福政府植入了人們内心深處,很難改變。在随後的幾年中,一些類似的法律法規被相繼制定出來。《全國工業複興法》就是羅斯福新政的一個縮影,也是後來以至于到今天美國各種工會運動、各種勞工保護法案的源頭所在。

邏輯和曆史之間的關系

今天人們對羅斯福的評價一直很高,很多人認為,是他終結了美國大蕭條,重振了美國經濟。那麼,我們今天該用怎樣的邏輯來評判羅斯福當時的新政措施?能不能用今天的邏輯來評判曆史?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理清邏輯和曆史、現實的關系問題。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邏輯并不是對曆史經驗的總結,而是純粹理論的演繹推導。

邏輯上我們可以定義一個絕對的圓形,但現實中由于制作工藝的局限和誤差的存在,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制造出一個絕對的圓形。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邏輯的使用,因為我們按照邏輯上的圓形來要求,越是接近我們的要求,這個圓形的産品越是能夠發揮它的作用。比如輪胎,比如軸承,再比如各種球類。

邏輯中完美的圓也許永遠無法實作,但隻要以這個定義為标準,越靠近它就越能夠達到我們的目的。是以,邏輯清晰準确是第一步,而且邏輯上就應該寸步不讓,讓一步都是錯。厘清邏輯和現實的關系,我們再來看羅斯福和他的前任胡佛當年都做了什麼。

胡佛經常被認為是一個支援“自由放任”的總統,但羅斯巴德在《美國大蕭條》一書中明确揭示了,胡佛并不是什麼“自由放任”的支援者,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幹預主義者。胡佛一手制造通貨膨脹,對美聯儲施加了影響,大幅降低貼現利率,最多從6%下降到1%,目的就是通過降低利率刺激消費。

他還幹預就業,聲稱蕭條的沖擊應該展現在利潤的減少,而不是工資的降低。在胡佛壓力下,福特汽車公司逆大蕭條之勢,宣布提高工資,其他企業不得不效仿。胡佛政府還成立“聯邦農業委員會”補貼農業,通過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提高關稅,結果招緻全球範圍内的關稅報複。另外他還以提供就業的名義,加大公共項目支出。

違逆市場規律而行,胡佛這麼搞肯定不會有好結果,是以羅斯福以絕對優勢擊敗了胡佛的連任。但羅斯福在政策上比胡佛更左更猛烈,也許正是這樣的猛烈,反而讓人們誤以為胡佛的政策是一種“自由放任”。于是很多人進一步得出推論,把危機的加劇和大蕭條歸咎于給市場,歸咎于胡佛的“自由放任”。

而羅斯福一上台便要求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整頓銀行業,實質上掌控了銀行的進入門檻和資格,終結了美國自由銀行的曆史。然後是廢除金本位,禁止人民擁有黃金,使貨币失去了黃金這個最重要、最穩定的錨。

當時很多美國人都清楚地知道,政府強制收購黃金是對公民财産的公然侵犯。但在緊急狀态下的“羅斯福新政”面前,美國憲法對政府的限制全都失效。另外,羅斯福新政頒布最低工資法,要求企業不得削減工資,不得裁員。理由簡單粗暴,企業不能太過于貪婪,應該削減利潤,而不是讓勞工承擔損失。

羅斯福出台的《農業調整法》,幹預農業市場,解決農産品生産過剩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價格管制。頒布新《稅收法》,堵死之前企業逃稅避稅的方法,然後提高稅收。和胡佛一樣,大量進行公共工程的投資和建設,以工代赈解決就業問題。當然,還有我們前面提到的《全國工業複興法》。

羅斯巴德在《美國大蕭條》一書中,通過理論和史實,揭示了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不是市場的必然,而是信貸擴張帶來過度繁榮後的正常調整。如果沒有幹預,市場調整将很快結束危機。在1930年代美國政府大規模幹預經濟之前,所有的經濟衰退都是很短暫的。而胡佛-羅斯福的幹預政策使危機延長,衰退持續,最終形成了“大蕭條”。

邏輯上的一小步,現實中的一大步

回到前面那個問題,羅斯福是拯救了美國還是害了美國?懂經濟學邏輯和不懂經濟學邏輯,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們都知道“以史為鑒”,意思一般是要從曆史中總結經驗教訓,然而這是一種歸納法。而從經濟學角度看曆史的方法,是先有理論後有曆史。

當然嚴格來說,所有的曆史都是按照一定的理論鋪就的曆史畫卷。而學習經濟學,就要學會轉換視角,學會懂得理論的先驗性和純粹性,然後用理論來重新審視曆史,而不是簡單地用曆史和資料來驗證理論。

這點非常重要,也是一般人不容易轉換過來的思維模式。隻有當我們熟練掌握了正确的經濟學理論,才能一眼看出羅斯福的問題,而不會被那些唬人的統計資料所迷惑。唯有如此,即便是今天很多美國人都相信羅斯福拯救了美國,你也可以不必懷疑自己的判斷,而是進一步看出美國經濟學教育出現了問題。

經濟學的這種推理,隻有保持這種純粹性,才能不被資料所誤導。也正因如此,米塞斯自始至終都不看好計劃經濟,無需使用實際的統計資料,就能一以貫之地反對計劃經濟。

如果某些政策在邏輯上是錯誤的,而現實中卻需要找些看似科學的理由來為其背書,這種理由其實很好找,為政策站台的經濟學家也從來不缺。

正如中國的一句古話,“求乎上得其中,求乎中得其下”,一旦邏輯上就開始讓步,那就可以找出無數理由來推進錯誤的、明顯侵犯權利的政策,比如羅斯福新政時期的《全國工業複興法》,再比如美國的憲法“禁酒令”。

是以說,邏輯上的一小步,就是現實中的一大步。邏輯退一小步,文明就會退一大步。是以,邏輯上一步都不能讓,讓一步都是錯。守護文明的發展成果,我們需要從堅守邏輯開始。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張是之

責編 陳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