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使用者聚集的時代變遷:從傳統市場到網際網路空間的演變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本文探讨了流量、聚集的本質,分析了人們聚集的動因以及商家如何通過網際網路空間和實體空間的政策來吸引和保持客戶。文章還揭示了網際網路如何改變我們聚集和消費的方式。想了解的同學,不妨來看一下。
使用者聚集的時代變遷:從傳統市場到網際網路空間的演變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流量指的是機關時間内通過某處的人員、車輛等的數量。那麼在商業環境中,流量是什麼呢?

流量指的是機關時間内聚集在特定空間的人數。商家追求流量的目的在于吸引最多潛在客戶,并促使這些客戶完成購買,進而實作利潤最大化。

一、為什麼聚集

聚集是指一群人共同移動到某個空間的行為,其中“聚”為動詞,表示每個個體的動作,“集”為名詞,表示在某個空間的集合。人們會因為地域、求學、需求、使用習慣等原因而聚集在一起,例如生活中的社群、交易市場和學校。

在商業領域,聚集更多地是由企業提供的價值理念所引發的。當人們認可某個價值理念時,就會關注相關産品,進而形成聚集現象。無論是生活中的聚集還是商業中的聚集,都需要發起者通過各種途徑向聚集人群傳達資訊。在更廣泛的聚集中,除了發起者外,粉絲們也會主動承擔起宣傳的角色。

在商業活動中,發起者主要是商家及其合作夥伴和員工等,而其他主動宣傳者則是與商家沒有直接關聯但對其産品或理念持認同态度的參與者,也就是粉絲。他們通過自發的宣傳活動為商家擴大影響力,促進了聚集的形成與發展。

1. 發起者的宣傳

使用者聚集的時代變遷:從傳統市場到網際網路空間的演變

在實體空間,發起者可能通過發放傳單、張貼廣告等方式來通知該區域的使用者,吸引客戶在實體空間内聚集。這也涉及到資訊從源頭到人群的傳遞,因為實體空間的資訊傳輸速度本質上受限于人們的移動速度。不論是粉絲之間的口口相傳還是人們看到的廣告,實體空間中資訊源與閱聽人的實體距離遠近直接決定了資訊觸達需要花費的時間長短。

在網際網路空間,聚集的方式也類似,在搜尋引擎、視訊節目等位置釋出通知廣告,或者通過更加場景化的營銷手段吸引客戶。差別是網際網路空間資訊傳播的速度是光速,各使用者群體實體空間的距離原因在網際網路上沒有實際意義,是以網際網路上的閱聽人範圍更廣,理論上可以覆寫全人類。而實體空間的資訊傳播随着距離傳播源距離越來越遠,傳播效率越來越衰減。

2. 粉絲的宣傳

發起者也就是商家按照社會價值導向,發現使用者的需求痛點,并組織商業模式,完成産品設計和生産。最終,通過有效的宣傳推廣政策,實作産品銷售,進而為企業帶來利潤。是以發起者有極強的利益驅動,那麼粉絲為什麼原因參與宣傳哪?

1)粉絲認可企業的價值和産品

當粉絲對企業的價值和産品表示認可時,他們會懷着極大的熱情将産品分享給更多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粉絲不僅僅是使用者,還有可能直接轉變為企業的合作夥伴,參與到巨大的價值分享中。或者,粉絲在參與過程中滿足了個人的精神價值追求,比如在開源社群,許多使用者願意無償分享代碼并參與社群維護。

2)能直接獲得利益

普通粉絲可能會認可産品,但不一定願意自發地分享産品資訊。然而,如果他們能從中獲益,那麼他們就更願意積極參與産品的宣傳。

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企業也存在鐵杆粉絲,他們願意分享自己對優質産品的使用體驗,但這種資訊的載體受制于物體的移動速度,是以傳播速度較慢。此外,商家難以準确識别這些鐵杆粉絲,也無法通過物質獎勵來促進這種分享行為。

然而,随着網際網路的興起,借助社交媒體,使用者産品體驗等資訊可以以光速傳播,進而分享速度得到大幅提升。基于網際網路的特性,商家能夠識别出鐵杆粉絲,并通過創造更優購物體驗和分享利益來促進粉絲的傳播,進而實作裂變效應。改善購物體驗的方法包括H5、小程式、直播等,而利益分享則涵蓋了拼單、團購、砍價等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前和之後,粉絲的分享行為一直存在。那麼為何網際網路時代能夠産生裂變效應呢?裂變這一術語來源于核裂變的概念,強調了在短時間内迅速擴張的特點。網際網路裂變的快速和短時間特性本質上正是在網際網路資訊是光速傳播這一特性賦予的。

二、客戶在哪裡聚集

人群的聚集需要在特定的空間中實作,而這個空間通常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 在實體空間聚集

實體空間的聚集涉及到每個人從原始位置移動到集聚地點的過程,比如從家到集市、學校或工作機關等地點。

人們的移動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車、電動車、汽車、高鐵等各種交通工具。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差異導緻了聚集到集中區域的人群規模的差異。

例如,前往集市的人可能主要選擇步行、自行車、電動車或汽車,在日常消費場景下,不可能選擇更快交通工具到達的區域。

是以,移動速度決定了聚集的人群規模。在城市中,居民聚居區内通常會有幾公裡範圍内的菜市場,以及十幾公裡範圍内的其他聚集地點。實體空間的聚集呈現出梯度分布,遵循一定的規律。

2. 在網際網路空間聚集

在網際網路上的聚集不受每個人實體位置的限制,使用者隻需打開電腦或手機,即可自動擷取其他人的資訊,也可以将自己的資訊推送到雲空間上,進而實作在網際網路上的聚集。

由于資訊推送和擷取的速度是光速,理論上在網際網路上聚集的人群規模可以是無限大的。在網際網路上,不需要像實體空間那樣每隔一段距離就設定一個聚集點,隻需一個入口即可實作聚集,例如很多人買菜直接可能直接選擇美團,不關注提供服務的是哪個菜市場。

嚴格來說,在網際網路空間,由于使用者可以在碎片化的時間内通路,他們的聚集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聚集。使用者可以在幾分鐘内連續通路不同的應用程式,出現在不同的網際網路社群中,給人一種使用者在每個網際網路空間都存在的錯覺。

3. 兩種聚集方式的差異有哪些

  1. 在實體空間的聚集情境下,人們的互動是同步進行的,使用者必須中斷目前的活動以立即參與互動。然而,在網際網路空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異步進行的,使用者隻需完成目前任務後再參與互動即可。
  2. 實體空間的聚集需要預留一段完整的時間,通常至少需要半小時以上,而在網際網路空間的聚集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即使隻有一分鐘也足夠。
  3. 在實體空間,聚集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在網際網路空間,聚集可以随時進行,24小時不間斷。網際網路上的服務通常是自助的,而實體空間的交易則需要主動進行。
  4. 網際網路空間實作了互動的可追蹤性。

三、在實體空間的聚集遷移到網際網路上後有哪些改變

實體空間的聚集遷移到網際網路上的改變,其實就是網際網路+ 對行業的改變,我們舉購物、社交、網絡購火車票三個場景示例。

1. 購物

傳統購物模式通常需要親自前往商場購買商品,并将商品自行帶回。每次到達新地點都需要重新尋找當地的商場,找到商場位置,适應商場内商品的布局等。然而,現今許多購物功能已被類似淘寶的線上購物平台所替代。

由于在淘寶等線上平台購物,無論我身處何地、哪個城市,購物體驗都保持一緻。不需要重新尋找商場位址,不需打車前往,更無需親自攜帶購物物品回家。

2. 社交

在過去,交通工具的速度緩慢,社交圈子主要局限在有限的實體空間内,與遠方的朋友可能多年不聯系一次。朋友之間的交流僅能依靠人們在實體空間的移動,比如互相拜訪、在機關會面等方式。由于這種互動的成本相對較高,除了重要事務外,交流往往較為稀少。

社交網絡化的興起改變了這一格局,現在所有朋友都可以在網際網路上聚集,在國内,微信是主要的社交平台。在微信上,朋友們能夠以文字、圖檔、視訊等形式頻繁地交流。随着交流成本的降低,即使是瑣碎的事情也能得到交流,這為營銷裂變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3. 買火車票

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購買火車票需要親自前往車站排隊購票。對于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來說,排隊購票可能需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而且還需要考慮到在火車站附近的住宿問題。

而在網際網路時代,購票流程雖然仍然需要排隊,但現在系統會自動為我們排隊,我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通過網絡購票并檢視購票進度即可,不再需要親自到車站通宵排隊購票。

四、不同聚集方式影響消費者的微觀原理

每位使用者從了解商品到最終購買商品所需的時間各不相同。作為商家,自然希望這一過程能夠盡可能地縮短,因為購買過程越快,客戶就越容易完成交易,商家也越容易實作盈利,員工也更容易獲得薪酬。那麼,客戶花費的時間又由哪些因素決定呢?我們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示:

T=T1+T2

  • T是使用者購買商品需要花費的總時間
  • T1是商家做營銷推廣,産品消息觸達的客戶的時間
  • T2是使用者旅程進入到購買完成階段前的時間

其中,T1=S1/V1

在網際網路之前,T1代表了商家與客戶之間的實體距離,而S1則是商家距離客戶所需的實際空間距離,V1則代表了使用者可以使用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例如,如果某個新産品首先在上海釋出,那麼顯然上海居民會首先得知并購買到該産品,因為實體距離較近。而山東的居民要了解該産品,就需要等待商家在山東進行宣傳,或者等待曾經在上海購買過該産品的居民實體上移動到山東并帶來這樣的資訊。

然而,在網際網路時代,情況則完全不同。雖然新産品仍然在上海釋出,實體距離沒有改變,但資訊的傳播速度卻是光速。是以,無論商家在何處釋出資訊,千裡之外的山東使用者和上海使用者都可以在同一時間接收到該資訊,進而消除了地理距離帶來的時間成本。

其中,T2=S2/V+S3/V+S4/V+S5/V+…

V代表認知速度,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人類的認知速度是相近的。S2、S3、S4、S5等因素是影響使用者決策的因素,它們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密切相關。這些決策因素很多情況下也受到實體空間距離的影響。

例如,如果孩子的父母是使用者,那麼孩子更容易接觸到這些觸發因素。但如果孩子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并不了解這些因素,那麼孩子要接觸到這些觸發因素可能需要克服重重障礙。

根據這一公式,我們可以得知網際網路的出現極大地縮短了T1的時長。然而,要進一步縮短T2,就需要為使用者創造更多的觸發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豐富的内容、良好的口碑、有趣又具有吸引力的營銷活動等。

本文由 @我是産品張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