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荊楚春耕圖”喜見新質生産力

作者:海峽網絡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一年之計在于春。在當下火熱的春管春耕現場,湖北省加快培育出一批高素質農民,推進一批新技術、新機具、新品種應用,催生出一幅技術含量高、生産模式新的“荊楚春耕圖”。這實際上正是新質生産力為農業注入新的動能與活力,促進傳統農業更新、加速邁向現代化。

碩士生、“85後”站“C位”——

春耕主角“新”人多

“用寬窄行插秧機插再生稻的秧苗,密度可以高點,行距稍寬,可以養鴨。”近日,在鹹甯赤壁市中夥鋪鎮安豐村的春耕現場,田淑娴在田埂上指導機手操作。别看她身材瘦小,已經紮根農村近6年。2017年,田淑娴從浙江海洋大學農學碩士畢業後回鄉投身農業發展,成立娴子生态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建成生态農業實驗室、田間微生物培養室、水質檢測室、配備自動菌藻噴灌的稻蝦鴨生态養殖示範基地,“儲備了豐富專業知識,回鄉才可以更好地發展農業,生産出更優質的農産品。”

經過三年的試驗,田淑娴帶領村民成功探索出稻再鴨和稻蝦鴨種養循環生态養殖模式,除去田租、農資及人工成本,每畝純收入都能達到3000元左右。“發揮生态鍊中菌、藻微生物、小龍蝦、水稻和鴨子的作用,就地分解富營養物質,改良蝦田的底泥,用鴨子控制小龍蝦密度和為稻田除蟲除草施肥,生産出規格大顔值高的小龍蝦,不僅可以節約飼料、漁藥、農藥、化肥和人工管理的投入,還能提高小龍蝦、大米、鴨蛋鴨肉的品質和口感。”田淑娴說。

找到了發展農業的“新路徑”,田淑娴便在村裡逐漸成為了“領頭羊”。村民遇到種植、養殖的難題常常來找她請教。目前,娴子生态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已有200餘人,預計年總産值可達500萬元。田淑娴還開起了線上店鋪,通過直播等形式探索更豐富多樣的銷售管道,帶動附近村民增收緻富。

從南到北看今年湖北春耕現場,記者發現,勞動者正向過去以傳統農民為主向以高素質農民為主轉變。

在襄陽市南漳縣,今年水稻育秧主體大都是“80後”“90後”新農人創辦的合作社。趙青就是其中一名“85後”,創辦了南漳縣東鞏寨子米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東鞏鎮上泉坪村2700多畝地不僅實作了育秧、插秧、收割全程機械化,而且通過品種創新,實作了畝均純收入2500元。“農業的高質高效發展首先要規模化、機械化,要有品牌、有特色、有科技的支撐,通過科技的助力,我們研發了功能性的低糖米,專門針對糖尿病人;開發了精深的稻米加工産品黑米茶,相關有機産品的價格,從傳統的3.5元一斤可以賣到現在的35元或38元一斤,甚至是58元一斤,産品的身價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趙青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裡高學曆人才有17人,已經在特色水稻和黑色雜糧新品種推廣示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黑色雜糧食品的深加工産品開發上取得了一些成績。

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

春耕土壤煥“新”顔

“這塊地準備種玉米,先抛灑液态糞肥,再翻耕。”近日,趁着天氣晴好,孝感市雲夢縣胡金店鎮盛砦村油菜花海基地技術負責人謝四濤帶着一台拖拉機牽引糞肥車正在進行綠色種養循環糞肥還田作業。他負責盛砦村上千畝油菜和玉米種植管理。在他看來,糞肥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就像給農作物吃上了“營養餐”。

“這些都是發酵好的周邊村莊的畜禽糞便,還田之後能減少化肥的使用,增加産量,對環境也好,減少污染。”謝四濤計算過,這種技術能讓油菜籽畝産量達400斤,較正常增産7.9%,玉米畝産量達1200斤,較正常增産8.2%。

萬物土中生,種地先養土。湖北全省布局設立了部、省、市、縣四級耕地品質長期定位監測點1281個,平均每10萬畝耕地達到1.8個點,高出全國平均水準,各級每年編制有分量的耕地品質監測報告,為耕地品質建設和地力培肥提供支撐。同時為了打通糞肥還田“最後一公裡”,目前,湖北正建立“養殖戶+第三方服務機構+種植基地”“養殖戶+綜合進行中心+種植基地”的管網輸送、“養殖戶+有機肥企業+種植基地”的商品有機肥等還田模式,扶持培育了70多家專業化服務主體開展糞肥還田利用工作。

不僅如此,為了精确掌握每塊土壤到底缺什麼營養元素、缺多少營養元素、如何補施這些營養,湖北還持續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全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寫率每年穩定在90%以上。“根據測土的結果和作物的需求來精準施肥,像這塊地種松花菜,注重補充氮肥、适當補鉀肥就可以。”雲夢縣四季長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四田說,産量可比之前提高20%,化肥使用量在原來的基礎上還減少了30%以上。

田種得好,離不開好土,更需要好的施肥技術。今年春耕,湖北還大力推廣水稻側深施肥、玉米(小麥、油菜)種肥同播、一次性機械施肥等先進施肥技術,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率從10年前的30%左右提高到41%以上。

施好肥,養好地。最新評價結果顯示,湖北耕地品質等級連續5年提升,為保證糧食有效供給提供可靠保障。

從“靠天種田”到“靠科技種田”——

智能農機開始挑大梁

日前,黃岡市浠水縣禾溢園家庭農場裡,農機轟鳴聲此起彼伏。一台雷射平地機在拖拉機的牽引下來回駛過地裡,不一會兒就将田平得整整齊齊。

浠水縣多丘陵農田,高低落差比較大,以前都是用挖機來做平整,靠挖機師傅的肉眼和手感來确定高度差。今年春耕,很多家庭農場、合作社使用配備了北鬥智能檢測終端的雷射平地機。“雷射平地機通過北鬥衛星和雷射來控制角度,平整土地,大大提高了平整的效率,将地塊高低落差控制在5厘米内,非常好用。”禾溢園家庭農場主黃金安說,這能将成方稻田土地高度差控制在2厘米範圍内,使機插大田插秧時平均水深1-3厘米成為可能,同時大大減小了漏插率,避免了淹秧、露秧現象的發生,是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至關重要的步驟。

除了整田智能化,今年春季田間管理方式也更智慧化了。在浠水縣長福水稻專業合作社周邊1500畝農田裡,實時監測地圖中的這些農田被劃分為了500塊左右的地塊,每一塊農田擁有屬于自己的數字身份證。長福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潘新星說:“随便點開一塊田,它的面積是多少,地力等級是多少,一目了然。通過大疆農田巡航機傳回的高清田間照片和AI分析,再結合不同田塊的情況,展示出田間苗、肥、墒和病蟲草害等各種情況分布圖,我們就可據此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

育秧也實作了智能化,不再“看老天臉色”。在娴子生态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育秧工廠裡,育秧實作了全程智能化。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的濃度都可以實作智能監測,遠端調控。“它不僅擺脫了靠天育苗的困境,而且比傳統大田育苗效益至少提升了2倍,育苗周期縮短了10天左右。”田淑娴說,“前段時間持續陰雨,幸虧有了育秧工廠才沒有耽誤農時。”

今年早稻秧苗育好後,從4月10日開始,黃金安使用安裝了北鬥導航的無人駕駛智能高速插秧機,1個人僅用兩天時間就插完了100畝早稻,“比普通插秧機效率提高了20%,人工節省了一半。”

“近兩年,湖北智能化農機購買意願增長迅速。比如無人機,2021年購買1179台,2023年2869台,兩年增幅達143%,智能農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農機作業服務處處長陶保平介紹,湖北已探索建設一批內建了全程機械化和資訊化的智慧農場。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打算每年解決在各地智慧農場建設中實際遇到的2-3種問題,持續推進智慧農業完善和推廣,推動農業向更高層次的現代化水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