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建光:志願服務發展要避免“一刀切”的思維

作者:志願沂蒙
譚建光:志願服務發展要避免“一刀切”的思維

志願服務發展要

避免“一刀切”的思維

譚建光

我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接觸廣州、深圳的志願者,也接觸香港、澳門的義工,對志願服務有所了解;從1995年第一次接受委托開展深圳志願服務專題研究,并且開始重點關注和調查志願服務的發展創新,迄今有三十多年。我們看到,在黨和國家的支援和推動下,志願服務獲得長足的發展,成為人人關注、人人關心的高尚事業;也看到志願服務在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促進社會治理創新、促進社會關愛互助、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多年來有些地方和機構總是習慣用“一刀切”的思維推進志願服務,發現好的典型經驗就無限制推廣,采用一種新方法就追求全覆寫,制訂一種績效名額就無差别運用,往往導緻走向極端、效果遞減,甚至引起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的不滿和抱怨。為此,我們認為,面向新時代,發展繁榮志願服務的時候,特别要注意避免“一刀切”的思維。中國有句俗語是“凡事不能過”,再好的事情,做過了、一刀切就會帶來許多問題。為此,特别要鼓勵實事求是的發展思維,特别要鼓勵靈活多樣的探索創新。故專門撰寫文章,與大家分享交流。

01

志願者要有使命感,但不能變成機械任務

當代中國的志願服務,是在黨上司下發展和壯大的,要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促進社會文明、創新社會治理、創造美好生活作出貢獻。是以,特别需要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有使命感、光榮感,在志願服務中不斷努力、更有作為。但是,有些地方和部門将這種使命感簡單化,變成機械任務,對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層層布置任務,甚至采用“落實任務、壓實責任”等機關工作語言,就壓抑了志願者的愛心,削弱了志願者的熱情。因為,志願者是源自愛心、自願自主參與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活動,不是行政機關、工商企業的工作狀況,不是承擔硬性任務。是以,各級黨政部門要善于激發志願者的使命感,激發志願者的愛心奉獻,但是盡量避免機械布置任務造成的挫傷。志願者的使命感,既有為國家、為人民奉獻的“大使命感”,也有為家園、為家鄉奉獻的“小使命感”。我最近在撰寫回憶文章,回憶1995年第一次接受深圳團市委、深圳義工聯委托,開展志願服務發展專題調查的情形。當時,最初推動深圳志願服務誕生和發展的團幹部、青年幹部有兩句話,讓我印象特别深刻。“在缺乏理想的時代,我們創造理想;在缺少熱情的時代,我們創造熱情。”當年深圳經濟特區剛剛創辦,很多人都在“向錢看”,追逐經濟利益的時候,一群年輕人為國家、為人民考慮,發起了志願服務。與此同時,還有一位女青年報名志願者時,在報名表上填寫動機的内容非常感人,“因為我有慈祥的雙親,我希望天下老人都安度晚年;因為我有活潑的子女,我希望天下兒童都快樂童真;因為我有恩愛的家庭,我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為此,我願意做志願者,幫助社會他人!”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為家園、為家鄉、為他人的奉獻。可見,激發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的使命感、激發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的崇高願望非常重要,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但是要防止演變成為機械任務、硬性工作。

02

志願者要有組織管理,但不能變成行政制約

我在20世紀90年代前中期,開始從事志願服務調查研究的時候,接觸過一些外國專家,也經常接觸港澳地區的義工骨幹。他們告訴我一種理念,志願服務與傳統鄰裡互助的差別:一是幫助陌生人;二是有組織(社團)的服務。很長時間,我也接受這種觀念,作為衡量志願服務活動性質的标準。但是,21世紀初的時候,有一次我到北京大學拜訪社會工作專家王思斌教授,他提出一個問題,“小譚,你認為農村村民幫助非直系親屬包括遠親的服務算不算志願服務,農村族群宗族開展的服務算不算志願服務?”因為,在大中城市“熟人”和“陌生人”很好差別,農村一個村子甚至附近村莊都可能有幾代之内的關系,如何差別。還有,城市裡依靠的是機關、機構、注冊社團,農村沒有這麼多流程,族群自發自主建立的團體服務是否符合要求。從此,我對于志願服務發展的組織性、規範性,既予以支援,也不願“一刀切”;還要關注和重視各種非正式的、零零星星的志願服務現象。同時,我們也發現,有些地方和機構,将志願服務組織的發展和管理,完全套用行政部門的方式,從組織設定到管理流程,都非常繁瑣和刻闆,這樣就大大挫傷了志願者的熱情,降低了志願服務組織的吸引力。是以,在推動志願服務組織化發展,鼓勵更多志願者社團和團體湧現的時候,還要探索靈活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減少單一行政制約的影響,保持志願服務組織的生機活力,為社會人群更好地提供服務、奉獻有為。

03

志願服務要有資訊系統,但不能變成唯計時論

這些年來,志願服務的“資訊管理”“資訊系統”“計時”“錄入”等成為熱詞,“中國志願”“志願中國”“志願雲”“志願彙”“i志願”以及其他各種類型的資訊管理系統讓大家眼花缭亂。伴随大資料時代的來臨,伴随資訊化時代的推進,在志願服務領域加快資訊系統建設,做好資料搜集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提高效率、防範風險的關鍵環節。然而,有些地方和機構,走向單一化的“計時迷信”,既極端追求記錄時數的增長,也以服務計時衡量一切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的成效。這就帶來不少新的問題。一是單純依賴服務計時衡量一切成效,就難以涵括多類型的志願服務。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簡單的體力性服務可以計時管理,發揮智慧服務、技術服務的很難做計時管理。另外,同樣是體力型服務,簡單型體力服務與技能型體力服務的計時效果差異大。二是志願者的需求不同。普通的志願者較重視服務計時,注重按照服務時數的星級獎勵、優秀獎勵;中高端志願者不太看重服務計時和激勵,更加注重自己的服務有什麼水準、有什麼成效。三是越來越普遍的單純服務計時管理,也造成一些人的投機取巧、弄虛作假,如“購買時數”“幫加時數”等違規現象在一些網點明碼标價。四是有些普通志願者斤斤計較服務計時,造成各種沖突沖突。如某市“百優志願者評選”,依據服務計時為主要标準。由于評選“百優”的外來人員獲得積分入戶的獎勵,評選期間各種投訴信、控告信湧現出來,互相指責、互相诋毀。可見,伴随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充分利用資訊系統的建設,為志願服務管理和激勵、志願項目對接和實施等,提供支援和幫助,是非常有益的。但是,運用“一刀切”“簡單化”思維,全部依賴志願服務計時,就會造成上述種種沖突和問題。為此,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數字化管理對志願服務提高效率、提高效能的積極作用;也要避免“計時迷思”造成的極端化現象和各種新的困惑、困境;促進志願服務的科學合理發展。其中,要特别關注不同類型志願者利用零星時間、發揮智慧知識提供的有效服務,如專家學者利用電話、微信、QQ等為志願服務組織提供的專業咨詢服務、專業技術人員為群衆提供的技術支援服務、熟練勞工為群衆提供的技能服務等等,這些不一定花費很多時間,但是切實解決困難與問題的志願服務,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04

志願服務要有社會效益,但不能變成名額至上

志願服務發展的初期,或者關注大型活動的志願服務,或者關注“一對一”“多對一”的關愛幫扶服務,對于服務效果、服務效益的要求沒有特别嚴格。近年來,一方面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特别強調績效、效果,列出許多名額的要求;另一方面志願服務組織互相比較、互相競争的時候也将社會效益作為要素,不斷産生新的名額要求。我作為跟進調查志願服務近三十年的專業工作者,一方面認為需要重視志願服務的社會效益,引導和激勵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将關愛幫助社會人群的效果作為衡量服務活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認為要避免“名額化”“數量化”,諸如單純追求次數多、人數大而缺乏真正的志願服務效益。我們在調查中曾經看到幾種偏向:一是各個部門都要求名額、數量。是以,基層搞一次關愛幫助群衆,或者群衆參與服務的活動之後,先後要拍幾張照片,報給上級部門“留痕”“作證”。如“報給上級黨群服務活動的憑證”“報給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憑證”“報給聯合會資助志願服務活動的憑證”等等。造成群衆流行語言說道,“志願者活動沒有搞多久,拍照用了不少時間。”二是有些志願服務組織為了完成名額,隻管追求數量,而不是注重服務效果。不論是應急志願服務進社群,還是關愛老人進社群,或者是綠美社群服務活動,都是盡量動員和要求更多群衆參與。但是,由于人數太多,每一個人參與活動内容、獲得服務機會并不多,停留在觀望和等待。然而,志願服務組織隻要是拍了照片,登記了人數,就達到名額要求。三是有些志願服務組織僅僅重視場面、重視人數,将“人頭湧湧”的服務現場拍照進行宣傳,就獲得表揚和獎勵,往往不太重視活動之後的跟蹤服務,造成志願服務活動的“有頭無尾”。我們認為,為了避免單純“名額化”、避免“隻重數量、不重實效”的傾向,各地區的志願服務組織在按照要求做好一定數量的活動,吸引一定數量的志願者參與之時,更要注重做好志願服務的具體環節,切實幫助有困難、有需要的群衆。例如,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一個志願服務組織,着重幫助聲障兒童的訓練和康複。幾年來,他們的志願者長期跟蹤、接力服務,幫助三個聲障兒童克服種種困難,逐漸恢複發聲,可以正常生活和上學了。我想,也許“三個兒童”的數量,對于追求大量名額、大量人數的考核機制,并不能展現優勢。然而,長期堅持、持之以恒,紮紮實實、切實有效地幫助三個聲障兒童實作康複目标,解決三個家庭的困難和問題,恰恰是志願服務組織取得非常明顯的社會效益,值得表彰和學習。我們認為,社會效益既可以通過一定的名額展現,更要通過紮實有效的服務,真正取得的效果來展現。

05

志願服務要有項目實施,但不能變成繁文缛節

我是志願服務項目化發展的熱情推動者之一,從2005年參與佛山市委市政府專項資金,扶持青年志願服務項目的評審工作;到2011年參加廣州市志願服務交流會暨項目競賽的評審工作;再到2014年從開始擔任曆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暨志願服務交流會的評審工作。此外,還擔任多個省市、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項目競賽、社會治理志願服務項目競賽、益苗計劃志願服務項目大賽、博愛100公益志願服務項目競賽等評審工作。并且,我先後撰寫多篇文章,輔導各地區、各組織的志願者做好參賽的項目申報、項目展示、項目答辯等。為什麼我這麼熱情和積極推動志願服務項目的發展和創新,參與各類項目競賽的評審和推廣。因為,我感覺原來停留在活動層次的志願服務,往往是“轟轟烈烈、轉眼即逝”。隻有通過項目化的運作,引導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将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項目做實做細、做精做好,才能夠産生良好的效果,才能夠持續造福社會人群。但是,伴随志願服務項目化的發展,也出現“一刀切”的極端現象,引起我的擔憂和警惕。如有些項目大賽,評委對介紹服務内容的志願者橫加挑剔,運用一大堆專業名詞、苛刻流程難倒志願者,這是非常不友好的。其實,不論是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還是志願服務項目評估,都要面對現實、實事求是。志願服務項目獲得的政府扶持,或者社會資助資金非常少,有些省市獲得金獎是扶持2萬元,獲得銀獎是扶持1萬元。這些志願服務項目獲得的扶持資金,與其他社會機構、社會組織申請政府購買服務,一個項目幾千萬元、幾百萬元相比較,資金數量非常微小。是以,應該更多是通過項目評審、項目評估,提高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的運作水準,而不是要求過高、橫加指責。另外,有些項目申報的文書内容要求太多、設定太細,讓來自鄉鎮、村居的志願服務組織填寫困難,望而卻步。我在調查的時候,聽到不止一個志願服務組織的負責人說道,“項目申報太難了,實施過程中要求報材料、報發票等更難,我們不想再申報了。”是以,我們要替基層的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着想,盡量簡化項目申報的環節,讓他們願意申報,獲得鍛煉,學習成長。我有個簡單的“七五三”想法:即針對專業性非常強,或者層次較高的志願服務項目申報,可以設定七個或更多的内容欄目,讓志願服務組織詳細填寫,了解更加深入一些。針對市縣層次志願服務項目的申報,可以設定五個欄目内容。如果針對鄉鎮、村居志願服務組織的項目申報,簡單設定三個内容欄目即可,如“項目概述”“項目進度”“預測成效”,讓基層志願者容易填寫,樂于申報,獲得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如今,很多部門、很多機構的從業人員,都是大學畢業,甚至碩士、博士畢業,按照課程論文、畢業論文的要求,習慣設定非常詳細的内容要求。但是,開展志願服務項目申報、項目評審的時候,要鼓勵更多來自社群、農村、企業等志願服務組織參與,就應該遵循“必要即可”的原則,力求簡單明了、減少繁文缛節,進而真正讓基層志願者能夠參與、樂于參與。

06

志願者要有教育訓練提升,但不能變成呆闆課程

我們在各地調查研究的時候,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有些地方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反映,“我們非常需要志願服務的教育訓練和提升,太缺少教育訓練了。”同時,有些地方的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反映,“志願服務教育訓練内容太單一,聽了收效不大,越來越少人願意聽。”如果不加分析,就感覺是截然沖突的說法;但是認真分析就發現這是針對不同情況的反映。在非常多的地方,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是特别需要有實際内容、有啟迪作用的教育訓練輔導。如我們到新疆自治區巡回講課的時候,一些市州不僅僅線上線下的志願者聽課,而且在具體前往鄉鎮、村居輔導的時候,基層幹部和志願者骨幹主動提前趕來詢問和咨詢,為了策劃“富民粒粒紅”“紅星繡花針”等志願服務項目,志願者骨幹與專家學者深入交流、反複切磋,大家都很有收獲。然而,我們也聽說有些地方安排的志願服務教育訓練課程,要麼重重複複是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讓志願者聽課感覺膚淺,學不到東西;有時候請來大專家講課,舉了很多外國的案例、大城市的案例,卻缺乏針對基層幹部和志願者骨幹需要的現實做法指導,“聽得雲裡霧裡,不知所雲”;有些教育訓練課更是走形式,講課導師照着書本念、照着稿子念,對志願者沒有什麼啟發、啟迪。這些呆闆和機械的教育訓練課程,不僅僅無法滿足志願者的需求,還引起志願者的抵觸情緒,認為是硬性要求、占用時間。是以,我們認為應該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組織的志願者需求,輸送更多有品質、接地氣、有啟迪的課程給基層志願服務組織。同時,各個省市自治區要做好志願者導師的發掘和培養,讓更多的導師既熟悉理論知識,也了解實際狀況,講授符合志願者需求,具有指導作用和啟迪價值的志願服務課程。

07

志願服務要适應網絡發展,但不能變成脫實向虛

網絡社會的來臨,既給志願服務帶來機遇,也給志願服務帶來挑戰。過去的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傳播範圍非常有限,除了極少數能夠通過電視、報刊等對外傳播之外,大多數僅僅局限在本地區傳播。借助網絡社會的新契機,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可以通過新媒體、自媒體向全社會傳播,“人人都是釋出者、人人都是傳播者”也适合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然而,與此同時志願者也面臨極大的挑戰,一句話說得不妥,一個事情做得不好,很快就形成全網傳播,引起廣泛的争議和抨擊。這個時候,有些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就熱衷追逐網絡發展,較多依賴網絡進行管理、開展服務、進行評價、宣傳推廣。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就發現缺乏現實根基的網絡拓展,也面臨許多困難、造成許多問題,如人員龐雜、服務混亂、評價無序、傳播失真等等。為此,我們發現,志願服務領域,與經濟生産領域一樣,完全走向“脫實向虛”就會根基不穩、發展受挫。是以,大多數的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仍然要将面向社會、面向現實、面向基層、面向群衆的服務做實做好,同時主動在網絡領域擴大傳播、拓展服務,就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我所在的廣東省社工與志願者合作促進會,近年來就特别重視“虛實結合”“網絡與實體結合”。一方面,拓展面向全國各地,尤其是面向縣區、鄉鎮的志願服務教育訓練、督導、咨詢、策劃,幫助基層的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做好服務、打造品牌。近年來應邀前往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福建、新疆、内蒙古、西藏等近30個省市區,160多個縣市區,400多個社群與農村進行調查和輔導,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材料。另一方面,開設“社志會”微信公衆号,将調查輔導的案例,以及思考分析的文章等上傳網絡,提供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參考交流。這樣形成線上線下、網絡實體的“雙向”理念傳播、知識輸送,為志願服務的創新發展作出專業貢獻。可見,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也是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要遵循的發展路徑,在做好面向社會、面向群衆的志願服務之時,也積極拓展網絡空間,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作者簡介

譚建光(1960年——),教授。廣東省社工與志願者合作促進會榮譽會長,廣東省團校(廣東青年政治學院)教授。

END

來源:社會志

2024年第287期 | 總第471445期

編輯:耿琪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