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緩解郊野公園停車難,還能有啥好辦法?

陽光明媚,溫度宜人,郊野公園踏青露營熱度上升的同時,周邊的停車難題也相對突出。為了緩解遊客的停車焦慮,有的公園周邊道路允許“節假日順向停車”,有的則開通免費接駁巴士,這些方法能否被複制?在解決郊野公園停車問題上還能有哪些思路?

緩解郊野公園停車難,還能有啥好辦法?

通懷路兩側分布大型森林公園/記者制圖

通懷路西側是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東側是大運河森林公園,都有大面積、高标準的綠化和寬敞的露營場地。兩個公園都位于東六環外,最近的地鐵站在三公裡之外,加上遊園市民普遍以家庭為機關,還帶着帳篷、露營車等裝備,乘坐公共汽車也不太友善,是以大多數市民選擇開車前往。但上周六記者在現場看到,市民們并沒有為停車過于焦慮,還直言“友善”。

市民:總體來說還是很友善了,大家這樣停車順手,管理比較人性化。

市民:疏堵結合吧,這方式政府研究得挺到位。

緩解郊野公園停車難,還能有啥好辦法?

道路兩側都挂有“節假日順向停車”标志牌/記者拍攝

的确,夾在兩個公園中間的通懷路上,約3.5公裡路段兩側都挂有“節假日順向停車”的标志牌。雖然占用了部分非機動車道,也沒有專門施劃路側停車位,但因道路較寬,停車和騎車互不影響。

市民:像我們帶孩子來,不可能說按短時間的遛一會兒就走,肯定是大半天時間。對,這個方向這樣停是免費的。(按規定)道邊停車的話也友善人從小門出來,現在這位置比停車場還友善呢。

市民:停車場沒那麼多資源呀,把路邊的這些資源也都可以用起來。本身綠心公園它的門就比較多,不太可能每個門給它都比對一個停車場,這樣的話也都是友善市民嘛。

市民:我從騎行的角度講,其實這條路本來修得就非常好。車停到兩側了之後,非機動車道還能有1.5米左右的寬度,基本上對騎行人沒有太多影響。

緩解郊野公園停車難,還能有啥好辦法?

标志牌上的兩個關鍵詞“節假日”“順向”/記者拍攝

大運河森林公園2010年開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2020年開園,雖然都配建有多個停車場,但曾經節假日高峰時要麼停車場滿員,要麼有不願意交停車費或者圖友善的車主直接将車随意停在路邊。市民們回憶:

市民:原來不行,原來不友善。以前停車也沒有順序,就是比較亂,朝哪方向都有,反正就是自己怎麼友善怎麼來吧。

市民:交管部門會提醒,給發提醒短信,大概内容就是相當于你違停了,你要多長時間内挪走的話,那樣是可行的。

記者:原來停在這算違停。

市民:應該是,因為我收到過(提醒短信)。

緩解郊野公園停車難,還能有啥好辦法?

車主們自覺将車盡量貼近路側停放/記者拍攝

去年九月開始,通懷路在公園周邊路段允許“節假日順向停車”。自駕車主們解讀,這其中有兩個關鍵詞——“節假日”和“順向”。采訪當時,記者在現場并沒有看到維持秩序的交警或者公園從業人員,但停車秩序卻很好。自駕車主們說,既然相關部門積極采取了有效措施緩解停車難題,咱就不僅要自覺遵守,還得在停車時更仔細一些。

市民:因為它不是收費停車場,那肯定安全自負,你自己肯定得把車停正了。

市民:順向就是你比如說咱們朝北的方向停,你的車頭就不要朝南。第二個就是車要離馬路牙子稍微再近一些。我們司機停車開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因為畢竟這是非機動車道,畢竟友善了咱們開車人,是以說我們也要注意一下行人和自行車。

緩解郊野公園停車難,還能有啥好辦法?

通懷路非機動車道停車後有騎行空間/記者拍攝

但市民們也坦言,并不是所有郊野公園都具備可以“節假日順向停車”的條件。

市民:停車友善現在也成了吸引遊客去各地旅遊的一個便利條件,關鍵你别妨礙道路交通,(節假日順向停車)這本身就是對資源的一種充分利用。

市民:這個還要看具體的公園的大小、客流量,包括周邊的停車位的多少,調研幾次看看是不是更适合(采用節假日順向停車的方案)。

市民:起碼不能影響機動車、非機動車通行,怎麼都得有兩條車道以上吧。

市民:老牌的公園它周邊的道路其實已經建設了好多年了,在當時建設時候就沒有考慮到停車需求,那現在你讓它順向停車的話,就會把整個非動車道占住。

市民:隻要管理到位就行。主要還是靠自覺,你本身一個挺好的公園,既然車多,你有這樣的現實,那你就得應該考慮到怎麼便民。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院長趙一新表示,類似“節假日順向停車”等措施可以因地制宜地借鑒複制。

趙一新:郊野公園确實停車它還是屬于不是太剛性的停車需求,其實還是季節性的或者階段性的,我覺得可以采取一些臨時停車設施的布設和臨時的管理的方式,來滿足大家短時間的這種需求。
緩解郊野公園停車難,還能有啥好辦法?

周末下午綠心公園停車場已滿/記者拍攝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所正進階工程師劉韻認為,郊野公園停車需求具有突出的季節性特點,同時因出行目的導緻車位周轉率低,一味地建立停車場可能會犧牲綠色空間。

劉韻:郊野公園有可能這一天這個車位就停這一輛車,它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周轉率的,是以它的停車問題會顯得更加突出。(我們)做過很多公園的調研,平日這些公園的停車場是超過一半以上(的車位)都是空置的,到了周末以後使用率才會高,節假日的時候基本上是十倍的停車量。全年有三百多天都是夠用的,超高峰的時間差不多也就20天。我們不可能隻為20天的停車問題,提供特别大量的一個停車空間。

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東建議,進一步增加郊野公園的開放度,通過多方向、多出入口自然分流自駕車輛,不對某一個出入口形成過大的停車壓力。

市民:郊外這個公園我覺得沒有必要封閉,公園本身是開放式的話,它有更多的道路能夠進入這個公園。那大家相對就沒有那麼得集中,越開放它越分散,越分散我們可以選擇的停車的地方,不管是固定的停車的地方,還是靈活停車的地方,都會更友善些。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所正進階工程師劉韻指出,郊野公園停車方式的規劃和更新,也是城市更新中需要考慮的一環。

劉韻:其實更新咱們也不光是城市裡頭的建設用地嘛,那麼非建設用地,因為它由以前的比如說封閉性的綠地,現在變成了一個開敞、對市民開放的郊野公園,它的客流需求就會很大。在這種條件下,周圍的設施,包括道路、交通、停車也是需要根據這些特點來調整改善的。盡量梳理一些公園林下綠色空間,來供周末做一些臨時的停車。我們建議是利用路樹的間距,因為一般路樹的間距在5米到6米之間,林間距6米乘以6米的這樣條件的話,都是可以做的。
緩解郊野公園停車難,還能有啥好辦法?

“賞櫻專線”遠端接駁路線圖/來自網絡

今年海澱區開通的“賞櫻專線”讓人眼前一亮。雖然玉淵潭公園不在郊外,公共交通也相對便利,遊客可以步行到達的6個停車場能提供1135個車位,但櫻花節期間依然無法滿足時令性大客流停車需求。是以,今年海澱區首次推出遠端停車、班車接駁的分流措施,引導遊客将車輛停放在五棵松地下停車場,乘坐免費“賞櫻專線”以緩解玉淵潭公園周邊道路通行和停車壓力。劉韻認為,城區公園和郊野公園都需要通過補充豐富公共出行方式,以讓市民更友善地抵達公共休閑場所。

劉韻:公交服務水準的提升是非常重要,另外一個就是慢行空間的融合特别重要。我們也建議公交能夠為這些郊野公園,比如提供一些更加有效的、對近一些的地鐵站提供一些接駁服務,還有比如說長距離的快速到達的公交線路。實際上現在咱們郊野公園周邊都是有城市道路提供服務的,還是有條件來做的。

緩解郊野公園周邊停車壓力,無論是靈活利用既有空間,還是建立停車場,離開了公共服務管理以及市民的自覺配合也都無法落地。我們期待更多便捷多元的綠色出行方式、靈活有效的管理辦法,也希望市民朋友自覺培養規則意識和付費使用公共資源的理念,讓遊園時不再為停車困擾。

記者:李天一

編輯:李天一 楊沚穎(實習)

主編:朱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