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中華經典中汲取力量

作者:中視文化
從中華經典中汲取力量
從中華經典中汲取力量
從中華經典中汲取力量

■精彩閱讀

■ 中華民族重視人倫道德、講求仁義禮智信,維護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和諧。

■ 我們要認識中華經典的特性及其思想高度和深度,抓住經典的精神實質,堅定文化自信。中華文明之樹常青,我們需要不斷培根固元,源源不斷地汲取精神滋養。

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是典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典籍浩如煙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讀書要先讀經典,中華經典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理想、思想觀念與價值追求,要梳理和光大中華經典的思想精華,從中吸收力量、汲取智慧,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

認識中華文化的價值,必須了解經典的形成過程及特性。以儒家經典為例,正如孔子思想具有承上啟下、濟古維來的曆史地位,儒家經典也是孔孟之前數千年中國智慧的凝結,是孔孟等聖哲對古代智慧的選擇繼承,也是他們“以述為作”的重構與創造。而在形成之後,又經過了數千年曆史的檢驗,能給今人有益的啟示。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明曆史連綿不斷的民族,“四書五經”、《老子》《莊子》《荀子》……經典數不勝數。讀明白這些中華典籍,也就讀懂了中國的智慧。這些典籍裡有道德、有價值,有每一個人越走越寬的路。在《論語》為政篇中,子張問孔子,可不可以知道十世以後人與人相處的法則,孔子認為“雖百世可知也”。孔子這樣回答,是因為他看到了周代對于夏、商以前曆史文化的損益因革,看到了“周鑒于二代”之後“郁郁乎文哉”的文化建構。在孔子看來,禮的形式可以因時而變化發展,但人與人相處的深層法則是人際之間愛與敬的“至德要道”,具有深厚的中國哲學底蘊。讀書伴人們成長,讓人增長見識,進而認識人生與自我,認識中國和世界。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中華經典沉澱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中華經典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理想。孔子追求天下大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希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與私相對,“背私為公”,公是公共意識、公德社會意識,人人克己修身為君子,才能“天下歸仁”。中國曆來追求和諧和睦,修齊治平,形成了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經典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儒學研究人本身,研究人性和人的價值。人處在天地之間,要遵從天道,效法大地,養浩然正氣,成就一個大寫的人。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修身處世心有敬畏,見賢思齊,向一切優秀的人學習。儒家相信人性的善良,相信善性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人要成就自己的理想人格,就不應該僅是一個自然的人,也必須是具有社會性的人,應該思考“人之是以為人者”,彰顯人性的光輝。中國曆史英才輩出,正源于此。

經典訓示了修身的方法。規則的施行離不開道德修養,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的思想以孝悌為本,人隻有“親親”才能做到“不獨親其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能“泛愛衆”。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就是忠恕之道,是一種修身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愛之心待人,遵循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如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等。中華民族重視人倫道德、講求仁義禮智信,維護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和諧。

經典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具有極大的潛能,通過學習、實踐開發出來,自覺明其明德,喚醒善性,率性就道,遵從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無愧于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在守正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中華經典教人堅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孔子本人“十有五而志于學”,他主張“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人要有“道術”的追求,君子求諸己,學會克己自省,涵養高遠笃定的人生追求、大人君子的使命擔當、坦蕩仁和的博大胸襟,才能至誠無息,不斷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人具有向善向上的本性,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培養,能夠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走近經典,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智慧,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着豐富的為政之道和治國方略,蘊含着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中華經典似一棵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樹,它的根紮得很深很牢。我們要認識中華經典的特性及其思想高度和深度,抓住經典的精神實質,堅定文化自信。中華文明之樹常青,我們需要不斷培根固元,源源不斷地汲取精神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