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U秀 | 初登杏壇當磨砺

作者:北師港浸大UIC

完成學術深造後,不少北師港浸大(UIC)學子走上了大學講台,成為一名教師。初登杏壇有什麼心得體會?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U秀 | 初登杏壇當磨砺

郭佳鑫

●北師港浸大

2014屆環境科學專業

●香港科技大學

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碩士

●香港城市大學

環境能源學博士及博士後

●現為西安交通大學

化工學院副教授

用心上好每一堂課

郭佳鑫于2022年入職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擔任特聘研究員、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獲評陝西省省部級高層次青年人才,是三秦英才引進計劃(優秀青年工程技術人才項目)、秦創原引用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和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作為青年教師,郭佳鑫把争當科研先鋒作為目标,同時也将三尺講台的神聖性銘記在心,用心上好每一堂課。

郭佳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先進膜制備、超疏水疏油塗層研發、納米纖維氣凝膠研發及膜法廢水廢氣處理技術。他多年來緻力于先進靜電紡絲納米纖維膜制備技術及其應用研究,成果豐碩,已成功制備超疏水疏油膜、自清潔膜、MOF膜、光催化膜、光熱膜等多種先進膜材料,并建立工廠級電紡絲、氣紡絲納米纖維膜産品生産線。

郭佳鑫積極将其研究成果投入應用。博士後期間,他主導研發了多組塊膜結晶器,應用于海水淡化工廠中,使平均水回收率達到80%以上。此外,他還為牛仔褲生産工廠設計了工業級零排放膜蒸餾污水處理系統,其廢水染色去除率達到99.8%。這一項目為膜蒸餾零排放污水處理産業化發展提供了示範案例。

在西安交通大學,郭佳鑫成立了先進膜制備與膜分離技術實驗室,帶領碩博和大學生專注于先進功能化膜與塗層的制備研究,同時教授環境化工等課程。

作為青年教師,郭佳鑫虛心學習前輩們的經驗,希望做到因材施教。他不斷打磨自己的課程,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用心上好每一堂課,精益求精。

郭佳鑫認為,傳授知識,最重要的是精準性和系統性。知識點的講解要精準,也要有深度。他把每一個公式掰開了揉碎了講清楚,并讓這些知識點串聯成一個系統,形成思維導圖。他還會繪聲繪色地把科學史和科學家的故事融入課堂裡,讓學生看清時代和科學發展的大背景。“縱向有深度,橫向有關聯,教學是立體的、有趣的。”他說。

U秀 | 初登杏壇當磨砺

郭佳鑫(中)與香港城市大學課題組開展實驗研究

回憶起在UIC學習的時光,郭佳鑫認為,UIC的培養模式和教育理念頗具前瞻性,“UIC的教育使學生可以快速适應國外的全英文授課以及教學模式,相對來說更加自洽自信,情商逆商都比較高,更容易抓住機會脫穎而出。”他提到,在博雅教育理念下,UIC創造了一個友善、包容、和諧與開放的良好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并樂在其中。

郭佳鑫在Water research,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Desalination等環境科學與膜科學領域的頂級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0餘篇,其代表性作品多次入選期刊“通路次數最多的論文 (Most-Accessed Article)”。他還擔任中國海洋學會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水處理領域權威期刊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青年編委,Membranes, Water以及Sustainability期刊的客座編委。

U秀 | 初登杏壇當磨砺

石英男

●北師港浸大

2015屆應用經濟學

●澳洲國立大學

資訊系統學碩士、博士

●現為澳洲國立大學講師

AI時代全人教育愈顯珍貴

石英男從北師港浸大畢業後,選擇赴澳洲國立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在碩博期間,盡管學業任務繁重,石英男依然努力擠出時間,堅持擔任助教和研究助理。他利用這些機會不斷積累教學與研究經驗,為日後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石英男的研究方向起初集中在知識分享與知識管理領域。他所關注的領域與當下火熱的AI工具産生了有趣的互動。最近,石英男與另一名北師港浸大校友鄧冰潔博士合作了一篇論文,探讨AI工具在知識分享平台上的作用,該論文已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上。

随着研究的深入,石英男開始涉獵更廣闊的主題,将管理科學、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結合在一起,這種跨學科的視角給他帶來了獨特的洞察力。

回憶在北師港浸大的大學時光,石英男有諸多美好的回憶,特别不少老師有着高超的教學水準,他們講授的精彩課程令石英男印象深刻。“例如,應用經濟學副教授吳明錄能夠将複雜的計量經濟學化繁為簡,讓初學者也能迅速了解和掌握。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是一個非凡的能力。這也是我一直在學習的。”石英男說。

石英男回憶起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王瑩曾引用“君子不器”,鼓勵同學們秉承全人教育理念,探索人生的多種可能。當他走上講台後,對全人教育深感認同:“在AI時代,那些隻練成單一技能的人極易被替代。而人類獨有的靈性和創造力是難以被替代的,這正是全人教育的價值所在。我相信未來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具備更多可能性和創造力的‘全人’。”

U秀 | 初登杏壇當磨砺

馬超

●北師港浸大

2013屆人力資源管理

●澳洲國立大學

商業管理碩士

組織行為學碩士、博士

●現為澳洲國立大學講師

以恩師為榜樣

在海外高校任教對于大多數非英語母語的教師來說都是一個挑戰。目前在澳洲國立大學商業與經濟學院管理研究院擔任講師的馬超認為,主要挑戰來自文化和語言習慣上的差異。他緻力于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

U秀 | 初登杏壇當磨砺

馬超在澳洲國立大學博士畢業

馬超以自己的恩師為榜樣,從求學經曆中遇到的優秀教師身上借鑒教學經驗。在北師港浸大時,老師們知識淵博,講課生動形象,對學生既嚴格又充滿關愛,給馬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讓我看到了大學老師的典範。在我目前的工作中,我也會借鑒他們的講課風格和教學經驗。”

作為新一代的年輕教師,馬超坦言當今的一些新技術,例如AI的發展,對行業影響顯著。“在教學上我也會和學生探讨職業發展,以及如何保持人力資源的核心競争力等問題,希望能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有所啟發。”面對挑戰和機遇并存的時代,馬超建議學弟學妹們盡早探索、明确目标,并做好職業規劃。

馬超目前的研究方向是組織行為學和人力資源管理,涵蓋資質感覺過剩、上司力、職業發展和建言行為等,已發表學術期刊論文14篇,會議報告論文20篇。

U秀 | 初登杏壇當磨砺

羅德惠

●北師港浸大

2013屆統計學專業

●香港浸會大學

運籌學及商業統計雙碩士、

統計學博士

●現為香港浸會大學

理學院數學系講師、

運籌學及商業統計雙碩士課程主任

“順勢而為”的教職生涯

從就讀北師港浸大到執教香港浸會大學,羅德惠說她的職業生涯之路是“順勢而為”,與母校延續着深厚的緣分。

從講台下的學生變成講台上的解惑者,備課和講課成為新老師的一大挑戰。授課型碩士的同學們有些沒有統計或數學背景,羅德惠備課時會盡量照顧到數學底子相對弱的同學,同時也避免把課程内容設定得過于淺顯。讀博三年擔任助教的經曆,也使羅德惠積累了一定的講課經驗。作為這個課程曾經的學生,羅德惠回顧自己從前的學習經驗,總結出課上的重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安排課程和練習等。

U秀 | 初登杏壇當磨砺

羅德惠(右一)與同僚、學生合影

UIC老師們的授課風格和經驗也為羅德惠的教學帶來啟發,她提到做大學畢業課題時的導師(目前已回美國),“他的上課方式和帶學生做課題的風格對我影響很深,我也會借鑒他當年上課的一些方法運用到我自己的課上”。

包括統計學專業領軍人物方開泰教授在内的許多老師都令羅德惠印象深刻,“方教授總是能把艱深的統計理論知識講解得清晰易懂。不隻是方教授,四年大學生活中我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師,都對教書育人有着極強的責任心,做到因材施教。”羅德惠表示,正因為這四年所受的啟蒙,讓她從對學術研究懼怕轉變為産生濃厚興趣,并最終選擇走上學術的道路,成為一名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