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點燃孩子心中的聖火——興趣小組

作者:世界這麼大外面都有啥

有一些時間沒有寫了,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每天過得飛快。

為了記錄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對教育的觀察,還是應該花心思與時間來寫,這可以幫助到孩子們和關心孩子成長的家長。

這幾天下了幾場大雨,雨過的晴天總是藍天。我準備了光學鏡來進行今天的實驗活動。

本來應該來六個孩子,不過有一個孩子管理不好自己的時間,是以,缺得多了,我也就不主動叫他了。有一個孩子因為家裡有事情,是以臨時請假了。有兩個孩子,一個晚上可能玩久了,一覺睡覺到12點,錯過了,和他一起來的另一個孩子就沒有來。

來的兩個孩子,是從來都準時的兩個孩子,一個遠,一個近,其實就像上學一樣,無關遠近,孩子們都幾乎不會在上學的時候遲到的。所有的遲到隻因為一個原因,内心沒有強大的願望,想想第二天要去做有意思的事情的早上,可能早就醒了,睡不着了吧。(上學不遲到不是因為這個。)

寫下這點,是因為雖然,我也是努力在嘗試讓活動變得有趣,但是,再有趣,我也是獨立的個體,雖然也在參考那些做得有趣的人的理念與實踐,但總歸無法與強大的專業團隊想比。這些專業的精英團隊,挖空心思全力制作的遊戲、視訊、動漫、小說……,就是成人也同樣天天沉浸在這些内容裡,何況孩子呢。

是以,我隻能夠努力去更新我的理念,每天花更多的心思去讓我做的活動更有意思。因為,我總想點燃孩子心中的聖火:讓世界變得清晰而真實,因為,雖然我們國家前幾天公布說具備基大學學素養的人已經達到了14.14%,就算這沒有誇大資料吧,那麼也說明啥呢,說明85.86%的人對這個世界是迷茫的。當然了,他們就像他們表現出來的一樣,幾乎無所不知。

這裡劃一個重點:孩子在面對挖空心靈為他們準備的有趣的事物的時候,更容易沉浸進去而無法自拔。教育工作者不抱團讓教育變得有趣,強逼硬塞,那麼現在的局面就是再正常不過了。

把以前自己學習的經驗拿到現在來用,什麼苦中苦,人上人的,毅力、堅持、苦作舟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徹底厭學,更深入的沉浸在那個精心建構的虛拟世界中去,關鍵是,可以讓這種美好的感覺持續到老。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本書上講,學習就是為了追尋智力上有趣的東西,而讓人在學習中感覺到興奮的是,追求應用,解決問題,為了讓理論變得盡可能的優雅和美。

這兩種學習的态度,一個讓人感覺窒息,一個讓人感覺充滿自由的激情。但是,前者好操作,拿起各種鞭子揮舞或者真的打下去,在孩子無力反抗的日子裡,總是好使的,而拿起鞭子總是容易而簡單的。當孩子感覺自己足夠反抗的時候呢?這也不用舉例,滿目皆是。後者呢,在引導孩子對學習感興趣這個事情上面,你不挖空心思,那麼交出去,教育者再不挖空心靈,那麼那些挖空心思者,就一定會讓孩子變成他們的使用者,而你就成為了為使用者埋單的客戶。吼、罵、喊、打就再也不起什麼作用了。

好奇是孩子的本性,引導它到認知真實世界(學習的本質)上,還是被利欲熏心者引導到虛拟世界中,就是目前教育最大的問題了。

但是,自己的孩子總是隻有一個兩個不是嗎?

寫多了一些。回到活動本身。

今天的問題有兩個:

1:在行駛的火車内,如果跳起來會,會掉在原地,而在火車之外卻會掉在後方。

我本以為火車之外是指站在地面上,我說怎麼可能跳起之後掉在後面呢。原來講的是比如站在火車頂上,我說那一定是因為空氣的阻力。她說,就算沒有阻力也同樣會掉在後面呀,因為自己跳起來了,火車卻在向前,是以自己掉下來之後,當然是在後面了。

這其實是一個半真實的實驗,在火車内是真實的體驗,誰都可以去驗證。雖然這也不準确,比如在火車加速或者減減速的時候去做它就一定不會成功。隻能夠在火車勻速的時候去做才能夠成功。加速的時候會掉在後面,減速的時候會掉在前面,當然極有可能會摔跤喲,因為剛接觸地面的時候,腳相對地面停止了,而上面的身體卻還保持原來的速度,這時還沒有扶手,就危險了不是?

那麼站在火車頂就是一個相當然的思想實驗了,思想實驗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前提是它的假設是正确的,比如跳起來自己就靜止了,火車向前跑上對的,但是,自己就靜止了,這是不對的,而是自己和火車同樣是靜止的。因為在前進方向上,自己沒有任何理由因為跳起而減速了。

2:無法了解為什麼浮力會和水的深度和體積有關系。

我一下子也沒有了解這個問題,于是我問,為什麼這麼說呢。她說,壓強是随着深度增加呀,是以浮力也就增加了。

對于初二下的孩子來講,這本身是一個問題,對于初一的婉循來講是一個新問題。

好吧,我嘗試讓初二的孩子重建立立它們之間的關系,也讓初一的孩子了解這個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她們對于品質、重量、密度、長度與體積之間的關系是處于背誦狀态,而不是了解的狀态。那麼理清有這些概念非常重要。

我一直講,要在真正學習實體和化學之前,把相關的概念早早的熟悉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以現在的教學方式,可能也隻能夠是突然遇見,然後強化記憶,最後變成學過就忘記的東西。

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後,時間就一個半小時了。結束今天的活動。

最後,更新一下我們的實驗:

這個實驗,隻是為了讓孩子們初步感受到光學也有趣。

準備一副近視鏡,一副老花鏡,最好都是度數比較高一些的。讓孩子們判斷哪副是近視,哪個是遠視,為什麼?

然後,拿出一個放大鏡,我問你們聽過奧運會的聖火嗎,她們講聽過。我說,你們知道聖火是在哪裡,用什麼方法取得的嗎?

她們說這不知道,嗯:

點燃孩子心中的聖火——興趣小組

知道的人其實也不多,除非是喜歡各種儀式感強的人,我知道是因為我喜歡這種科學元素的儀式感,在古代取火可是不容易的,特别是不用别的火源來取火。

那麼古代當然是沒有透鏡的,人們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學會了用凹面鏡取火。

點燃孩子心中的聖火——興趣小組

這是我在三峽博物館看到的虢國陽燧。

點燃孩子心中的聖火——興趣小組

奧運聖火以及亞運聖火都是用凹面鏡來取火的,也就是來自太陽神的神聖之火。

我問誰以前用凸透鏡點過火柴呢,美嘉說她以前點過,那就從她開始進行體驗吧。

這才發現,她是用放大鏡在觀察火柴,太陽光的方向平行鏡面了,這顯然是點不燃的。

我告訴她,要讓鏡面平行于陽光,找到它的焦點,把火柴放于焦點……,幾次嘗試之後,終于點燃了。

嗯,任何一個事情,看似簡單,自己要做起來,還是需要多嘗試的。

我再拿出我的凹面鏡,先讓婉循來完成體驗。

點燃孩子心中的聖火——興趣小組

這裡沒有照片,不過可以想像,凸透鏡的焦點異于太陽的方向,容易找到,不過凹面鏡的焦點卻同向于太陽光的方向,這就需要一些專注的控制以及在我示範的時候的認真觀察了。

點燃孩子心中的聖火——興趣小組

當然,最後都成功的點着了外面的聖火,内心的聖火呢,有沒有因為今天的實驗而變大了一點點小火苗呢。

我多嘗試去做,孩子們一次次的去體驗,當在體驗之中獲得心流,那麼就有可能讓那内心的聖火熊熊燃燒起來。

點燃孩子心中的聖火——興趣小組

這是我給自己設計的logo,孔子三千弟子,有成就者七十有二,我比不了他老人家,不過我傳的道可比他老人家要強太多了,因為,我傳是科學興起之後,世界變得越來越真實的認知。

用時光來深耕吧……

期待孩子們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