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的作者何權峰在書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智者和朋友散步,遇到了一位不喜歡他的路人。
路人說盡了難聽的話來辱罵他。
朋友忍不住,立刻反擊,與那人吵得面紅耳赤。
智者卻不為所動,隻是轉身問朋友:
“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于誰呢?”
朋友回答:
“當然是屬于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智者微微一笑,他的謾罵,你除了生氣,更有不接收的權利。
面對他人的負能量,不管你是想辯解,想對抗,想拯救,其實都是在糾纏。
糾纏,就會損耗自身。
但隻要你不回應,所有的負能量都将原路傳回。
與負能量糾纏,就是在幹擾自己的磁場。
尼采說:
“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将回以凝視。”
你在推牆時,牆也在推你。
和負能量纏身的人相處,你也會在無形中被其負面磁場所消耗。
有人刻薄地嘲諷你,你就馬上尖酸地回擊他。
有人無禮地看不起你,你就馬上輕蔑地鄙視他。
就這樣,他們輕易地把你變成了自己最讨厭的模樣。
《倫敦時報》主編維爾梅斯,多年前曾和一位同僚負責晚間新聞的專欄。
同僚專業能力不足,脾氣還很暴躁。
維爾梅斯十分厭惡同僚這副模樣,兩人針尖對麥芒,辦公室經常會傳出争吵聲。
時間久了,維爾梅斯也開始習慣帶着情緒工作,總會因為一些小事,就和身邊人吵個不停。
就這樣,維爾梅斯每天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争吵上,專欄做得一塌糊塗,人緣還變得很差。
到了年末,原本有晉升機會的維爾梅斯非但沒有得到獎勵,反而被上司約談警告。
他也終于意識到,如今一團糟的生活,都是從和那個渾身負能量的同僚糾纏開始的。
于是,他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不再和那位同僚對抗。
面對同僚的找茬和抱怨,他主動回避,不再争辯,不予回應。
心平氣和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把心思都用在工作上。
慢慢地,大家都覺得從前那個陽光上進的維爾梅斯又回來了。
維爾梅斯也很快就得到了晉升。
社會學中有一個“泡菜效應”,指的是不同種類蔬菜,泡在同一個缸裡腌制,時間久了就都會浸染同樣的味道。
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
一個人的命運,和他身邊的人,往往有着直接的關聯。
暴躁的人,會讓你變得易怒;
消極的人,會讓你變得頹廢。
渾身負面磁場的人,會像水蛭一樣,吸走你的能量,磨去你的意志。
王爾德曾說:
“為了自己,我必須饒恕一些事。
因為一個人不能夜夜起身,在靈魂的園子裡栽種荊棘。”
在這光怪陸離的人間,遇到魑魅魍魉,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常态。
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不要讓當下的遭遇變成無限延續的悲劇。
遇到負能量的人,及時抽身,無視挑釁,沉默以對,就是最明智的做法。
吸收别人的負能量,隻會壓垮自己。
2016年,馬思純斬獲金馬影後,事業如日中天,卻在不久後,因抑郁症而不得不息影治療。
後來,她在采訪中透露自己患病的原因:
“當身邊有人難過,向她傾訴時,她很容易跟着一起痛苦。”
這種現象,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業名詞叫“過度共情”:
當一個人過多地承載他人的心理痛苦,一味地去同情他人,就容易給自己帶來傷害。
這類人最容易得心理疾病,他們就像一個情緒垃圾桶,源源不斷地吸收旁人的負能量。
要知道,别人有什麼樣的情緒,是他的自由,我們難以左右。
但不困在别人的負能量裡,不為别人的負能量買單,卻是我們可以自主選擇的。
心理學碩士瑪魯曾在推特上分享過一個自己大學時代的故事。
她主攻愛情心理學,在老師的建議下,曾“義診”過一些女性患者。
她發現,每次的治療都會演變成患者對丈夫的聲讨大會。
患者總是喋喋不休地抱怨各種不如意,發洩心中積攢的怨氣。
瑪魯覺得自己根本無從開口,每次治療結束,患者都會變得更加憤怒。
甚至,瑪魯在聽完患者的抱怨後,竟也慢慢開始對婚姻充滿恐懼。
老師威爾安慰她說:
“不要被别人的情緒影響,否則,你就是在為她們的負能量買單。”
多年後,瑪魯成了一名心理醫生,她始終遵守一則教條:
在治療患者時,始終保持旁觀者的清醒,絕不去吸收患者的負能量。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能量磁場是互相影響的。
而有些人,生來就像黑洞,隻要靠近就是一場能量消耗。
哪怕你能量再高,也會被消耗殆盡。
人生最大的内耗,就是背負别人的負能量。
在你關心别人的同時,千萬别忘了保護好自己。
不因他人的過錯,懲罰自己;
不因他人的情緒,幹擾自己。
穩住身心,才能擺脫負面磁場的幹擾,讓人生進入正向循環。
永遠不要做别人的負能量垃圾桶。
得到CEO李天田說:
“最損耗能量的事,就是和一個沒有疾病但看起來精疲力竭的人在一起。”
這種人渾身散發着負能量,靠近時間長了,你也會被同化。
和他們糾纏得越深,就越容易陷入内耗,讓你無法把注意力用在刀刃上,無法做自己最重要的事。
斬斷那些糟糕的人際關系,不要去回應負能量,才能開啟燦爛的人生:
- 不要回應抱怨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工作完不成,就抱怨任務量重;
被分手了,就抱怨對方現實、拜金;
甚至平常遲到還能抱怨雨天路滑……
怨天怨地怨人,唯獨不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和他們待在一起,你也會壓抑得透不過氣。
遇到了這樣的人,千萬别心軟。
别回應他的抱怨,别期待他會改變,趁早離開,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 不要回應挑刺
不得不說,從小到大,身邊總有一批喜歡挑刺的人。
他們就像一隻刺猬,渾身帶刺,看誰都不順眼。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說過:
“指責型人格的人,會讓你壓抑得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最終活成一個低價值感的人。”
遠離那些傷你自尊,滅你自信的人,多去接觸讓你充滿能量的人。
- 不要回應杠精
聽過一句話:
“認知水準越低的人,越愛擡杠。”
他們遇事都喜歡說兩嘴,但向來不管對錯。
就拿影視劇來說,你喜歡國産劇,他會嘲笑你沒品位;
你喜歡美劇,他會譏諷你崇洋媚外;
你喜歡韓劇,他會挖苦你随大流……
作家蘇芩說:
“别跟杠精硬杠,你赢不了。
因為在他狹小的世界裡,自己就是絕對真理。”
面對杠精,你哪怕回應一個字,就已經輸了。
- 不要回應悲觀
富蘭克林在《窮查理曆書》中寫道:
“一顆爛蘋果,弄壞一筐蘋果。”
那些消極悲觀的人,就像這顆爛蘋果,最終也會讓你染上負能量。
當你允許他們出現在生活中時,實際上就是在默許他們腐蝕你的精神,摧毀你的生活。
躲開這樣的人,你的世界才能充滿陽光,人生自然也就慢慢變好。
▽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身邊有一個負能量的朋友,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
有個高贊回答說:
“痛苦,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
我感覺那個負能量的朋友,就是我生活中最大的負能量來源。”
植物都喜歡向陽而生。
人也一樣,作為一個成年人,要學會主動篩選關系。
和能為你充電的人在一起,你才能得到源源不斷的滋養。
來源: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