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天起 來三峽博物館直擊“文物醫生”妙手回春

作者:上遊新聞
明天起 來三峽博物館直擊“文物醫生”妙手回春

一個斑駁的撮箕裡,堆着一個看似平平無奇的土堆,在它的後面,一位身着藍色工作服的“文物醫生”正手持鑷子,小心翼翼地從土堆裡扒拉、挑選着什麼……

明天起 來三峽博物館直擊“文物醫生”妙手回春
明天起 來三峽博物館直擊“文物醫生”妙手回春

相信麼?原本頗有些神秘色彩的文物修複手術,就這樣生動地呈現到了你的面前!4月22日下午,上遊新聞記者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獲悉,23日起,廣大市民、遊客隻要走進位于館内一樓臨時展廳的《妙手匠心 重制華光——三峽出土文物保護利用展》現場,就能幾乎零距離地直擊到這樣的“文物醫生”妙手回春。

近900件/套珍寶齊聚一堂

本次《妙手匠心 重制華光——三峽出土文物保護利用展》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主辦。

22日下午,上遊新聞記者走進展廳提前打探時發現,整個展覽以三峽文物保護工程為背景,主要通過“三峽文物大考古”“能工巧匠修文物”“有效利用活起來”三大部分,一共展出三峽地區各區縣出土文物895件/套(珍貴文物198件/套,其中包括一級文物15件/套)。這也是重慶近年展覽文物總數量、珍貴文物數量最多的一次。

明天起 來三峽博物館直擊“文物醫生”妙手回春

進入展廳,記者的目光首先就被一把玉具劍吸引住了。據介紹,它出土于涪陵小田溪遺址的12号墓。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它的特别之處在于除了青銅劍身,其玉劍首、後(箍)、格等劍飾也相當精緻。“‘玉具劍’是一種隆重豪華的佩劍形式,從這把劍的身、莖比來看,屬‘上士之劍’,隻見于漢代諸侯王等級的墓葬。”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部副主任趙雄偉告訴記者,涪陵小田溪遺址的12号墓的主人應該就是巴國王族後裔,巴族的統治者之一。

明天起 來三峽博物館直擊“文物醫生”妙手回春

此外,一直被稱為“三峽第一陶片”的、出土于奉節魚腹浦遺址的紅陶片、漢“蠻夷邑長”銅印、漢辟邪座羽人青銅連枝燈、東漢辟邪陶搖錢樹座、始建國元年銅承水盤等重量級文物,也都能在本次展覽中看到。

文物醫生把“手術室”搬進了展廳

“我們希望廣大市民、遊客走進現場,不光要關注那些已經修複完的文物展示,同時還能看到文物修複的過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牟豐京告訴記者,文物的發掘、修複早已是一項跨學科、蘊含了大量高科技的系統工程,富含了大量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心血。

而本次展覽還有一大重點就是用了相當大的篇幅、空間來展示三峽文物的保護修複過程。展廳中共設有金屬和陶瓷兩個修複實驗室。本文一開篇描繪的就是金屬修複實驗室中正在進行的一個場景。

明天起 來三峽博物館直擊“文物醫生”妙手回春

回到那場觀衆可以走近了一探究竟的文物“手術”中,現場從業人員正在修複的其實是一個漢代的漆盒。“我現在正在一點一點剝離的其實是銀片……”他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原本鑲嵌在木質漆盒上的飾物。“這些剝離下來的碎片,稍後我們會根據它的大小、造型,以及斷口紋路能否對接得上等等,對它進行重組,進而再恢複到另行還原的漆盒盒身上。”

在水裡泡了2000多年的漆盤依然光彩奪目

與此同時,展廳裡旨在向觀衆科普文物修複和預防性保護手段的多項展陳,也相當值得觀衆們來一探究竟。

明天起 來三峽博物館直擊“文物醫生”妙手回春

比如,大家在“文物黴變動态示範”中,可以通過自己手動調節溫度、相對濕度和真菌總數三項名額,通過投影來直覺地看到黴菌在一幅畫上的産生數量和覆寫面積。

當然,在展示文物修複和預防性保護手段的部分,還有一件寶貝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入選202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終評的武隆關口一号墓出土漆盤,本次展覽也是該漆盤首次面向公衆展出。大家走近了就會發現,這個漆盤至今仍被放置在一個盛着水的展櫃中展出。其花紋、色澤依然可以用光彩奪目來形容。

明天起 來三峽博物館直擊“文物醫生”妙手回春

這是因為武隆關口一号墓本是一座注滿水的“清水墓”,其出土前經過了兩千多年的飽水埋葬。“它的木胎成分大量流失、細胞壁結構被破壞,已經無法維持木材本來的強度來抵抗幹燥時産生的卷曲開裂,需要保持出土文物的原狀,抑制劣化的發生,是以我們采取了現在這樣的飽水狀态儲存。”策展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部副主任趙雄偉這樣說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開幕的《妙手匠心 重制華光——三峽出土文物保護利用展》隻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于2023年底啟動的全面改陳工作的第一階段成果之一。5月1日,本次改陳的另一部分、煥新後的“壯麗三峽”展廳也将正式對外開放。

上遊新聞記者 裘晉奕 攝影 張錦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