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跑馬書‘’,是形容一本書出版之快猶如跑馬。 據說這種說法源于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當時一些連環畫出版商發現一些新影片票房很好,于是在電影公映之前,就約請連環畫編繪者,前一天去看試映片,看完後,連夜由他們根據影片說明書編繪連環畫。一夜之間完成,第二天由出版商拿去印刷,當天下午就在書攤上與讀者見面,是以這種書被稱為“跑馬書”。
上百頁的連環畫在一夜之間完成,這樣的連環畫能會是高品質的藝術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而上世紀80年代,大陸的連環畫出版達到頂峰,那時候連環畫是名副其實的暢銷書,出版社利潤大,連環畫家也是香饽饽,收入也很高,受利益驅動,“跑馬書”又重制江湖。當時不但綜合出版社、專業美術出版社競相出版連環畫,連一些非美術甚至諸如科技出版社也“不務正業”,加入連環畫出版大軍,想在市場上分一杯羹。
這期間不少出版社為了搶占市場,出版的一些連環畫可謂粗制濫造,隻重速度,不重品質,而這樣的連環畫日益泛濫,也加速了連環畫出版從輝煌走向沒落。
筆者手頭的這本《綠林神箭手》連環畫,大家看看是不是“跑馬書”。這本連環畫,繪者:家斌 軒明。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版1印,印量68萬餘冊。講述的是英國農民起義首領羅賓漢帶領綠林豪傑反抗反動教會和封建貴族壓迫的故事。繪畫較為潦草,人物有的比例失調,場景諸如樹林、房屋幾乎都是一團黑,猶如亂麻,速寫式的畫面。
據說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聊齋故事套書中有一本《紅玉巧嫁馮相如》被稱為’跑馬書‘’的代表,還好這本連環畫印量不多,隻有20500冊。
像這種毫無美感,如小孩塗鴉的般的作品竟然由正規出版社堂而皇之出版,以繪畫語言诠釋古典名著,不是對古典名著的添彩,簡直是亵渎。
如評論者所言,“跑馬書”完全抛棄了中國連環畫創作精心、描繪精良,構圖精美、造型精确的優秀傳統,取而代之的是狂燥、粗疏、醜陋、怪誕。筆者聯想到前一時期出現的教材插畫,雖不能說完全都是“跑馬”之作,但和‘’跑馬書‘’給人的感覺一樣,醜陋、怪誕,不是給人以積極、陽光的正能量和美的藝術享受,不是在給教材“錦上添花”,而是抹黑添亂,這樣的插圖不要也罷。
在上世紀的1985年5月,一本這樣的“跑馬書”仍然印量多達68萬餘冊,可見出版者對市場的信心和盲目樂觀。然而風雲突變,江河日下,連環畫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走向衰落。 真可謂:“無可奈何畫落去,畫自飄零水自流。跑馬雖快難救市,隻因社會變更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