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韋陀菩薩佛教護法的傳奇來曆與無盡慈悲

韋陀菩薩佛教護法的傳奇來曆與無盡慈悲

#圖文創造打卡挑戰活動#​在佛教的浩渺宇宙中,有一位菩薩,他以威武之姿守護着每一個誠心向佛的修行者,他就是韋陀菩薩。提起韋陀菩薩,相信衆多佛教信徒并不陌生,作為佛教的護法神,他承載了無數的傳奇與故事。那麼,韋陀菩薩究竟有着怎樣的來曆?他又如何成為佛教的護法呢?為何他的塑像總是與彌勒菩薩相悖而立?又為何被稱為“三周感應”?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探尋這位護法菩薩的傳奇一生。

韋陀菩薩,又稱韋陀尊天菩薩,範名音譯為思見陀提婆,亦為陰天。在古老的傳說中,韋陀菩薩原為婆羅門的天神,是四天王坐下三十二将之首。然而,他後來歸化為佛教的護法,與伽藍菩薩共同守護着佛教的信仰與教義。作為天神與伽藍菩薩的同伴,韋陀菩薩以無盡的慈悲與智慧,為佛教信徒提供了無盡的庇護與指引。

韋陀菩薩的形象,通常被描繪為身穿甲胄的雄壯武将,手持金剛杵,這柄降魔杵重達八萬四千斤,象征着韋陀菩薩降服一切邪魔的力量。據說,韋陀菩薩的威神形象是道宣大師頂中祈觀所得,他面如童子,表示對佛教懷有赤子之心,而手中的金剛降魔杵則展現了他堅定的護法信念與強大的護法能力。

在佛教寺院中,韋陀菩薩的塑像通常有三種持杵姿勢,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義。當降魔杵扛在肩上時,表示此寺院是十方選賢的叢林,可以挂單常住;當雙手合十将降魔杵平端時,表示這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寺院,可以招待雲遊至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而當單手将降魔杵杵在地上時,則意味着這是一個小寺院,無法招待雲遊的和尚。這些塑像的姿勢,不僅展現了韋陀菩薩的威嚴與慈悲,也反映了佛教寺院的文化傳統與規矩。

韋陀菩薩佛教護法的傳奇來曆與無盡慈悲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臨安天目山的昭明禅寺是韋陀菩薩的顯聖度化之硬化道場。此地流傳着許多關于韋陀菩薩顯聖的故事,傳說他曾在釋迦佛入滅之時,奮力奪回被邪魔搶走的佛遺骨,是以被佛教尊為驅逐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在寺院中,韋陀菩薩像一般供奉在天王殿内,面向寺院背對着彌勒菩薩像,守護着伽藍道場。這種布局不僅展現了佛教的嚴謹與規矩,也彰顯了韋陀菩薩與彌勒菩薩之間的特殊關系與默契。

那麼,為什麼韋陀菩薩會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呢?據經書中記載,在釋迦佛入滅之時,邪魔搶走了佛的遺骨。韋陀菩薩得知後,立即追趕并奮力奪回遺骨。這一英勇的行為使得佛教徒們深感敬佩與感激,是以将韋陀菩薩尊為護法神,以感謝他保護佛法、驅逐邪魔的功德。

韋陀菩薩的塑像背對着彌勒菩薩像,這背後也有着深刻的寓意。在佛教的傳統中,彌勒菩薩總是笑容可掬、喜慶祥和,是以在佛教信徒中擁有很高的地位。然而,彌勒菩薩不善經營,香火供應常常入不敷出。而韋陀菩薩雖然法相威嚴肅穆,但信徒們往往因為敬畏而不敢親近。佛祖為了平衡兩位菩薩的地位與信徒供奉情況,便巧妙地将他們安排在同一座大殿内。這樣,信徒們在供奉彌勒菩薩的同時,也能順便敬奉韋陀菩薩。而韋陀菩薩面朝寺院内部的大雄寶殿,則意味着他時刻守護着寺院和出家人的修行。

此外,韋陀菩薩的來曆也頗為傳奇。據典籍記載,韋陀菩薩原是賢劫千佛中的最後一尊佛,他與釋迦佛等同為轉輪聖王的千子之一。轉輪聖王的千子學佛後,各自發願修行成道、弘揚佛法。韋陀菩薩在聽聞他們的發願後,便表示願在他們修行成道、弘揚佛法時做護法護持他們。而當這些千子成佛後,韋陀菩薩則發願成為最後一個成佛者,即樓智佛。是以,韋陀菩薩在佛教中擁有特殊的地位與使命。

在佛教的傳說中,韋陀菩薩還被譽為“三周感應”的護法神。這其中的“三周”指的是北俱泸州、東勝神州和西牛賀州。據說北俱泸州的人壽命千歲,從不夭折,生活富裕享受福樂,但不信受佛法。而東西南三州的人民則具有善根,能信守佛法并修持善行。是以,韋陀菩薩發願護持這三周的人民,使他們能夠免受邪魔侵擾、安心修行。這種慈悲與智慧使得韋陀菩薩在佛教信徒中赢得了極高的聲譽與敬仰。

農曆六月初三是韋陀菩薩的聖誕之日。在這一天,衆多佛教信徒會前往寺院參拜韋陀菩薩像,祈求他的庇佑與加持。韋陀菩薩以他的慈悲與智慧守護着每一個誠心向佛的修行者,為他們提供無盡的庇護與指引。同時,他也監督着修行之人的行為舉止,確定他們能夠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斷進步、成就正果。

韋陀菩薩佛教護法的傳奇來曆與無盡慈悲

總之,韋陀菩薩作為佛教的護法神,以其無盡的慈悲與智慧守護着佛教的信仰與教義。他的傳奇來曆與無盡慈悲使得他在佛教信徒中擁有極高的地位與聲譽。在未來的日子裡,願韋陀菩薩繼續庇佑着每一個誠心向佛的修行者,讓他們能夠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斷進步、成就正果。同時,也願每一個修行者都能以韋陀菩薩為榜樣,發揚他的慈悲與智慧精神,為佛教的繁榮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菩薩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