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人為何不拍中日戰争題材的電影?

作者:麗天

第一個問題:日本是言論自由的國家,但是,日本人為什麼極少拍攝“抗日戰争”題材的電影電視?他們在怕什麼?他們忌諱什麼?

第二個問題:古代中國人沒有沐浴露,他們用什麼洗澡?是不是用水沖沖就算了?

日本人為何不拍中日戰争題材的電影?

1

很多朋友都有這個疑問:

我們中國有那麼多的抗日題材的電影電視作品,為什麼日本人卻很少拍“日中戰争”題材的電影電視呢?

今天老馮為你解惑。

簡單地說,日本在過去的50年裡,很少有“日中戰争”題材的電影電視,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

日中戰争

題材票房不佳

是的,日本政府雖然有影視分級制度,但是,日本政府并不審查影視作品的曆史叙事和思想傾向,是以,曆史類的電影電視在日本,基本上是純粹的市場行為,“日中戰争”題材沒人拍,沒什麼玄乎的,其實這事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賣座”。

那麼,核心的問題來了:

為什麼“日中戰争”題材的電影電視,在日本“不賣座”呢?為什麼沒有票房呢?難道“日中戰争”就那麼不吸引眼球嗎?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這三個:

原因之一:“日中戰争”在日本人的曆史記憶裡所占的分量很小,遠遠低于日美戰争(太平洋戰争)。

是的,我們中國人眼中的“日本侵華戰争”和日本人眼中的“日中戰争”,在各自的曆史記憶中所占的分量,完全不一樣。

在我們中國的曆史上,日本侵華戰争導緻我們中國3500萬人死傷,日本對我們中國,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我們忘不了。

但是,從日本人的視角看,“日中戰争”是在他們的境外(中國)打的,他們總共也才戰死40萬人,是以,“日中戰争”在日本人的曆史記憶裡,損害不算很慘重,曆史地位不高。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你上學的時候,揍過同學A一頓,事情過去多年,你都忘記這事了。但是,人家還在深深記恨你。

同一件事(例如戰争),由于彼此立場不同、視角不同,導緻彼此的記憶不一樣,感受不一樣,這個現象,叫做“資訊差”,也叫“資訊不對稱”。

那麼在日本人的曆史記憶裡,烙印較深的,是什麼戰争呢?

答案是:日美戰争,也叫太平洋戰争。

日本在太平洋戰争中死亡人數超過250萬,加之太平洋戰争是在日本的領土、領空和領海打的,而且還吃了兩顆原子彈,是以,在日本人的曆史記憶裡,他們隻記住了太平洋戰争,而至于“日中戰争”,也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抗日戰争,日本人雖然也知道有這回事,但是,他們的曆史記憶是模糊的。

或者說,他們本來也應該記住“日中戰争”,隻是由于太平洋戰争給日本造成的損害太大了,他們記憶太深刻了,是以,相比之下,顯得“日中戰争”這件事在曆史中,變“小”了。

正因為如此,一個日本制片商、導演、編劇,要制作一部戰争題材的影視作品的話,出于票房考慮,他們肯定優先選擇太平洋戰争題材,這就是為什麼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日本人拍攝的二戰題材的電影,幾乎全部都是關于太平洋戰争的,我随手舉幾個例子,例如《吾為君亡》、《我願做一隻貝殼》、《男人們的大和》、《硫磺島的來信》、《太平洋的奇迹》、《永遠的零》、《沒有出口的海》等等等等,幾乎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太平洋戰争題材,而關于“日中戰争”題材,幾乎沒有。

日本人拍攝的《太平洋的奇迹》片段

打個比方,“日中戰争”在日本人曆史記憶裡的分量,有點像“鴉片戰争”在英國人曆史記憶裡的分量,都知道有這麼個事,但是,由于戰争是在境外打的,隔靴搔癢,記憶模糊了。

原因之二:日本年輕人不關注“日中戰争”這類和他們的生活不相關、太遙遠的題材。

是的,對于日本年輕人來說,“日中戰争”過去70多年了,和他們相隔了兩三代人,這場戰争,日本多數年輕人不關注,不關心,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畢竟太久遠了。

而事實上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日本人是曾經拍攝過“日中戰争”題材電影的,例如《獨立愚連隊》、《春婦傳》、《人間的條件》等,因為在那個時候,日本向中國投降才過去十幾年,那時候的日本人,還記得那場戰争,是以,當時拍這個題材,還有閱聽人。

日本人1959年拍攝的《獨立愚連隊》片段

但是到了今天,情況大不一樣。今天日本的年輕人,都是在動漫、遊戲之類的東西堆裡長大的,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都不喜歡戰争題材的影視作品,更不關注“日中戰争”題材,哪個制片人今天要拍這個題材,注定票房會很慘,虧死。

殺頭的買賣,有人做,虧本的生意,沒人做。

退一步來說,日本的軍迷、戰争片愛好者,他們關注的戰争,首先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各種内戰,其次是太平洋戰争、日俄戰争等等之類,而至于“日中戰争”,排序是比較靠後的,打個比方,就和“中印戰争”在大陸軍迷裡的排序,有點類似。

原因之三:“日中戰争”題材影視作品很難拍,左右不讨好。

是的,對于日本的制片人、導演、編劇來說,“日中戰争”題材的作品,其實是最難拍的,為什麼?因為左右不讨好,很難獲得觀衆共鳴。

日本人由于從小受的教育,都隐隐約約知道,“日中戰争”是一場錯誤的戰争,是以呢,對于日本的制片人、導演、編劇來說,美化那場戰争,肯定不對,觀衆不買賬,不能共鳴。

可是反過來呢,你鞭撻它、批判它、說日本人流氓、日本人的祖宗很王八蛋,同樣無法獲得日本的觀衆共鳴,為什麼呢?因為啊,日本的觀衆說到底,他們也是日本人,他們也不喜歡看一部電影,從頭到尾都在說自己的祖宗混賬王八蛋不是東西。

人的本質,都是尋求自我認同的,沒有人喜歡自己的民族身份标簽被人否定。

美化祖宗不對,批判祖宗也不對,可見這類題材,有多難拍。

這就是尴尬之處:在日本拍“日中戰争”題材的影視作品,無論是持什麼立場,都得不到共鳴,都沒有票房,時間久了,影視界的人都知道這麼個事,于是,逐漸地,也就沒人拍了。

同理,英國的制片人,也不會拍鴉片戰争題材的電影,一來曆史記憶太模糊,二來,思想立場無法定位,說英軍有理,不行,說英軍無理,也不行,左右不讨好,索性不拍。

要知道投資一部電影花很多錢,制作團隊為了保障票房,都會優先選擇觀衆喜聞樂見的題材,而“日中戰争”在日本恰恰不是觀衆喜聞樂見的題材,正如鴉片戰争題材在英國一樣。

事實上,日本的年輕人和世界上多數年輕人一樣,關注和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東西,例如愛情,賺錢,遊戲,娛樂,等等,人說到底,都是現實的動物,無論哪國哪朝哪代,萬變不離其宗。

盡管如此,日本還是有人不信邪,嘗試拍“日中戰争”題材的作品,試圖扳回一把,例如2015年日本電視劇《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單》,講述侵華日軍裡面一個日本女護士的戰場故事。

在本劇中,日本編劇為了既不得罪左翼,也不得罪右翼,劇中對日軍的暴行進行了淡化處理,對民國抗戰軍隊的形象則采取了正面描寫,結果,左右不讨好,這部劇在日本的收視率,隻有8%到10%,須知,日劇在日本的一般收視率在14%至42%之間,可想而知,這部電視劇的制作團隊,會被投資人罵死,然後也會長記性:日中戰争題材,以後再也不能碰,虧死了。

下面為日本人拍的《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單》片段

2

很多曆史愛好者,都有這麼一個問題:我們古代的中國人,當時沒有沐浴露,沒有香皂,他們是用什麼洗澡的呢?

難道就用水沖一下,就完事了?

今天,老馮告訴你答案。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這樣的:

古人在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

有各種各樣的洗澡用劑

是的哈,我們古代的中國人,雖然沒有沐浴露,也沒有香皂什麼的,但是,我們古代中國人洗澡,絕對不是用水沖一下那麼簡單,他們當時,是有清潔劑的。

而且,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中國人,愛用的清潔劑不同,種類繁多,一篇文章是說不完的,是以,老馮今天隻能舉幾個例子,簡單說說。

古人洗澡用品之一:香堿。

日本人為何不拍中日戰争題材的電影?

按照古法複原的香堿

是的。香堿。事情簡單地說,是這樣的:

我們古代的中國人,在千百年的生活經驗中發現,一些堿土地上面的堿土,可以用來去除污漬,舉個例子,古人的衣服髒了,他到堿土地上,抓一把堿土,來到河邊,把堿土打濕,塗抹在衣服的髒處,搓一下,用河水沖洗,衣服就幹淨了。

日本人為何不拍中日戰争題材的電影?

堿土

這是我們古代中國人在生活中偶然發現的,然後,後來有人把堿土,和着香料,還有澱粉,混在一起,弄成團塊,晾幹,洗澡的時候,在身上塗抹,用法和我們今天的香皂一模一樣,不過當時不叫“香皂”,也不叫“肥皂”,而是叫做“香堿”。

對的,加了香料和澱粉的堿土,簡稱“香堿”。我們古代中國的城鄉,有很多地方,是有香堿出售的,用這個東西洗澡,較為普遍,這也就是為什麼直至今天的粵語(廣東話)裡面,廣東人仍然把“香皂”叫“香堿”(讀音:Heung Gan)。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頓時明白了,其實我們古代的中國人,真的不笨啊,洗澡,他們有他們的香堿,并非隻是用水沖的。

古人洗澡用品之二:皂角類制品。

是的。皂角。我們古代的中國人,除了用“香堿”來洗澡、洗頭發、洗衣服之外,還有一個常用的,就是用皂角。

日本人為何不拍中日戰争題材的電影?

皂角

皂角在中國是一種常見的植物,我們的古人,采摘一些皂角,煮水,煮出來的皂角水,很香,而且有去除污漬的功能,是以,我們的古人也喜歡用皂角水,來洗頭發、沐浴、洗衣服。

那麼到了宋代呢,我們有的商人,把皂角、香料、各種中草藥配到一起,搗碎,凝結成團,切成各種一塊一塊的,做成類似于我們今天香皂的東西,賣給各戶人家,供大家洗澡、洗衣服、洗頭發用的,也就是說,其實在古代,大陸早就有了商業皂角制品,是專供清潔用的。

日本人為何不拍中日戰争題材的電影?

皂角煮水,用來洗澡洗頭發

除了皂角之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木二·肥皂莢》記錄了古人用一種名叫“肥皂莢”的植物制造洗滌用品的事情:

“肥皂莢生高山中,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花,結莢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

文字我就不翻譯了,總之,古代我們中國人除了皂角之外,也用“肥皂莢”這種植物做原料,制造成類似于我們今天“肥皂”的産品,當時這個産品,就是叫做“肥皂團”。

日本人為何不拍中日戰争題材的電影?

按照古法複原的肥皂團

是的,這個“肥皂團”其實就是漢語詞彙“肥皂”的出處。

日本人為何不拍中日戰争題材的電影?

傳統臉盆和肥皂團

到了清末時期,洋人以“碳酸鈉”和“碳酸鉀”為主要原料制造的現代肥皂傳入中國,當時中國人有的叫它“洋堿”,有的直接套用古代中國的叫法,就叫“肥皂”。

說到這裡,老馮順便給大家科普一下,肥皂和香皂,是什麼關系。

簡單地說,肥皂+香精=香皂。是不是秒懂了?

是的,肥皂和香皂,主要成分是一樣的,隻不過肥皂的堿性更重,不加香精。肥皂添加了香精,就成了香皂,簡單地說,就是這麼回事。

我們古代的中國人洗澡,除了有“香堿”和各種皂角制品、肥皂莢制品之外,還有人把豆粉和各種中草藥,做成團狀物,當時叫“澡豆”,用來洗澡,用法也跟肥皂、香皂差不多,這個東西,也有洗滌功用,也能去除污漬,“澡豆”這東西,在古代的中國,也很常見。

日本人為何不拍中日戰争題材的電影?

澡豆

總之,我們古代的中國人洗澡,雖然沒有我們今天的沐浴露,他們當時的辦法和選擇,還是挺多的。

除此之外,古代中國有的窮人還用以下這些東西沐浴:草木灰、淘米水、芝麻葉熬水,等等,種類繁多,就不展開說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