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歲男孩被46名家長要求轉學背後

作者:青島市北融媒

近日,湖北省武漢市某國小一年級某班46名家長聯名向學校表示,希望新來的一名學生小明(化名)盡快轉學。

根據紅星新聞的報道,小明疑因患“多動症”,在一段時間内對于同班同學存在肢體擊打、辱罵、恐吓等行為,因屢教不改,引發同班家長嚴重不安。

4月12日,該校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雙方家長已于4月1日達成和解,該學生已于當天被家長帶回家暫時上網課,班主任每天都會關注其學習情況,五一假期之後将會返校上課。

随後,關于“多動症”孩子能否和普通孩子一樣接受教育的話題,引發讨論。

小明是否真患有“多動症”?

事情發酵後,中國新聞周刊采訪了部分特殊教育領域、兒童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相關專家認為,新聞事件的真實性雖已由多家媒體予以佐證,但根源問題尚不明朗,尤其是小明的“多動症”僅由其家屬進行口述披露,未有明确診斷證明,成因邏輯未知,是以不能輕易“下結論”。

4月11日,紅星新聞的報道中明确寫道:小明的母親王女士曾帶他去醫院檢查過,顯示多動症,但沒有開診斷證明,也沒有開藥。

對此,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原院長許家成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專業人士無法通過間接的資訊去判斷,但是可以建議小明在武漢當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心理咨詢機構中,去接受相關診斷,以便準确地判斷孩子真實的情況。”

在許家成看來,在有診斷證明等充足理由證明前,無法将小明的所有行為都歸因在“多動症”上。

許家成介紹,“多動症”的專業名稱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孩子如果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可能會存在學習狀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細節、粗心犯錯等特征,常見情形是,不能完成一些該做的事情,容易被外界幹擾。

7歲男孩被46名家長要求轉學背後

小兒多動症醫學書籍 圖/中新圖檔 中新社發 劉君鳳 攝

“但衆多的研究案例表明,‘多動症’并不一定要發生出格的攻擊行為。”許家成強調,“産生相關攻擊行為可能另有原因,例如情緒行為障礙或其他誘發因素等。具體到該個案上,如若孩子的家長缺乏相關的管道和資源尋求專業意見,應由學校、學校所在區域的教育主管部門及時介入,會同對口的、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心理咨詢機構,對于孩子相關的行為追溯根源,對于成因進行審慎的分析評估,再結合評估結果來進行下一步的處置推動,以判定其後續是否需要接受心理輔導,乃至特殊教育是否介入。”

與此同時,受訪的部分專家學者表達了自己的困惑。以目前公開披露的資訊顯示,孩子僅僅由家長帶回家,由學校上網課進行教學追蹤,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冷卻”該事件,但是問題的根源挖掘和後續有效處置解決,仍需要有關部門提供相關資源,持續予以重視。

此外,受訪專家均認為,受到肢體攻擊,辱罵,恐吓的同班同學,也絕對有必要進行相關的檢查,以評估是否存在實質性的身心傷害,這對于其他孩子的保護也同等重要。

确診後需用藥治療

雖然此前的相關報道并未出現多動症的确診資訊,但是對于多動症在中國小階段的影響,仍然引發了廣泛的讨論。

中部某省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張欣(化名)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稱,多動症和自閉症都屬神經發育障礙,在兒科和神經科門診較為常見。多年來,社會各方面對于自閉症的宣傳非常多,也正因公衆知曉更多,普遍對于自閉症患者相對寬容,但多動症患兒主要表現為擾亂正常課堂和教學秩序,可能存在攻擊性,家長普遍更傾向于認為是管教不嚴導緻,态度上并不寬容,是以類似事件并非孤例。

張欣提供的部分兒科學術資料顯示,相比于自閉症兒童的典型症狀家長容易在早期發現,多動症的病症在早期如果不是專業力量介入,很有可能由于家長的認知偏差緻其處于隐蔽狀态。

“多動症患兒普遍在智商表現方面并沒有明顯問題,但在入讀國小有學習任務以後,出現諸如坐不住,破壞課堂紀律,影響自己和他人學習,乃至攻擊性行為,相關‘症狀’才變得明顯。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出于‘面子’等因素,僅了解為是‘淘氣’的表現,并不接受,或拒絕認為是一種疾病,以至于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孩子的相關問題持續在班級出現導緻沖突。”

7歲男孩被46名家長要求轉學背後

河南某市兒童醫院對于多動症兒童進行專注力訓練 圖/中新圖檔 中新社發 慎重 攝

而在診療用藥方面,張欣介紹稱,“多動症程度較輕的孩子,未到6歲入學年齡的孩子,醫生一般來講普遍會建議随班就讀,由家長、老師對孩子進行注意力訓練、行為管理等來觀察效果,并不建議立刻用藥物治療。但是對于一些達到國小學齡,中到重度的多動症患兒來說,還是更建議藥物治療,不過現實中也存在一定的觀念障礙。”

“現在針對多動症的主流臨床用藥,例如哌甲酯、托莫西汀等,由于是‘紅處方藥’,即必須由執業醫生開具,且要登記家長身份證,在知情同意書簽字等。不少家長會被這套流程吓到,以及對于藥物的副作用存在畏懼、抵觸情緒。比如說,托莫西汀相比于哌甲酯更溫和一些,但副作用會伴有食欲不振,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在用藥階段營養攝入出現問題,進而影響發育。”

張欣表示,就自己經手過的大量案例普遍來看,接受藥物治療,結合家庭宣教管理、注意力訓練、體育運動等,效果遠遠好于拒絕藥物治療的患兒。

能否随班就讀?

許家成表示,“根據大陸現行的相關法規,如果學生的相關攻擊行為經有關權威部門鑒定,例如定性歸因為情緒行為障礙或多動症等,也确系屬于接受特殊教育的對象。但是,孩子接受特殊教育,絕大部分情況下,不意味着一定要将孩子送至特殊教育學校,而是優先安置在普通學校接受随班就讀。”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也介紹道,目前部分學校接收特殊兒童入學随班就讀,會要求家長必須陪讀,配合老師限制孩子行為,不能打擾其他學生。另外,一些資料顯示,在一些省份、城市,也有學校會采取針對多動症兒童單獨開班,集中授課,放慢學習進度,降低學習難度等方式進行教學,但并非每一個學校都能參照此例實施。況且,這也容易令特殊兒童及其家長被視為“異類”,在另一個層面造成“傷害”。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相比于自閉症患兒有特殊學校予以接收,多動症患兒在殘疾認定标準和特殊教育方式上均與之不同。

又經中國新聞周刊咨詢部分特殊教育學校招生熱線,被明确告知,自閉症歸類于國家認定的精神殘疾種類之一,一經指定醫院确診,地方殘聯會發放殘疾證,憑證才可送至特殊學校。“多動症并不是官方認可的精神殘疾種類,是以單純的多動症患兒并不是招收對象,除非多動症患兒伴有智商低下(普遍标準是智商低于70),其他形式的殘疾,特殊學校才會按規定接收。”北京一家特殊學校熱線如此回複。

7歲男孩被46名家長要求轉學背後

某省幾名自閉症兒童在老師的陪伴下遊玩海洋公園 圖/中新圖檔 中新社發 王彪 攝

是以,對于單一的多動症患兒而言,無論是否接受藥物治療,普通學校作為随班就讀“主陣地”的教學模式并未改變。

兒童心理學專家,北京聯合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何麗呼籲,部分地區的普通中國小以及幼兒教師,由于種種因素,尚且缺少特殊教育的相關認知、知識和經驗,需要提升全面的教育訓練。而家長群體,尤其是特殊兒童家庭的認知提升,也需要教育部門和衛生部門聯手開展普及宣傳,提升覆寫度。

“家長群體需要知悉,尋求專業領域的幫助和意見的重要性,也需要了解到正規的介入、幹預、治療管道。簡而言之,我提倡家長養育把握三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别人,不破壞财物’,如果遇到這三種情況,家長就要積極地尋求專業領域的幫助。”

作者:葉珠峰